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世界上摘得米其林星星最多的名廚走了

本刊記者 張惠蘭 / 文

沈佳音 / 編輯

“隨著年齡漸長,我越來越意識到食物越簡單,越有可能超凡。我從來都不會想要在一道菜中摻雜超過三種口味。”事實也是如此,土豆泥是盧布松的代表之作,其用料簡單到任何一個家庭廚房都能效仿

8月6日,73歲的法國名廚喬爾·盧布松病逝於日內瓦家中。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表悼詞:“喬爾·盧布松今天離開了,但他的32顆米其林星星在美食界中仍熠熠生輝。”

盧布松是世界上獲得米其林星最多的人,直至去世時還有24顆。他成名甚早,31歲就戴上了“法國最高手藝人獎”的桂冠,在51歲廚藝正高峰時宣布退休,七年後復出,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餐廳開進世界各大都市,引無數食客追隨。

而今,喬爾·盧布松美食坊仍在向世人施展法餐魅力,喬爾·盧布松則成了逝去的傳奇。《衛報》在訃告開頭如此評價:“在法國高級料理仍然是評判所有其他食物的標準的日子裡,盧布松無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法國廚師。”

永遠沒有完美的料理

盧布松生於法國西部城市普瓦捷的一個天主教家庭,父親是泥瓦匠,母親是清潔工。家境貧寒,再加上二戰後百廢待興,父母早早把盧布松送進了當地一所初級神學院,以期他日後能成為一名神父。但相較於研習聖經,盧布松發現自己更喜歡坐在廚房看修女們切菜。他後來回憶:“那個時候,我最向往的就是到廚房幫忙,感覺很放鬆,就像度假一樣。我很享受在廚房的時光,雖然當時只是幫忙備菜,也沒做什麽。”

父母離異後,盧布松在家鄉一間名叫Relais de Poitiers的餐廳,開始了學徒生涯。自此,一頭扎進料理的世界。他的天賦很快展露,第一次參加大型烹飪比賽就拔得頭籌。20歲出頭,他得到機會環遊法國全境,學習各地烹飪技術。那正是強調食材新鮮完整的“新式法餐”醞釀興起之時,這股潮流也深深影響了他。

1974年,不到30歲的盧布松成了巴黎協和拉法葉飯店的主廚,有時,他要指揮麾下90名廚師,每天為3000位顧客準備餐點。在那之後,他迎來職業生涯接連不斷的高潮。1976年,經過激烈角逐,盧布松獲頒“法國最高手藝人獎”。五年後,他在巴黎開了人生第一家餐館“傑明”(Jamin),並以一年一星的速度,三年內旋即俘獲米其林評審的胃,創下了米其林摘星紀錄。1989年,44歲的盧布松被米其林的競爭對手“高特米魯指南”(Gault & Millau Guide)評為“世紀廚神”,與他分享這項榮譽的,是長他近20歲,有“美食教皇”之稱的保羅·博屈茲。

盧布松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料理,一道菜永遠都可以做到更好。”有“地獄廚神”之稱的戈登·拉姆齊曾在盧布松手下工作。因為不滿拉姆齊做菜時不用心又態度傲慢,盧布松拿起一盤海鼇蝦意大利餃砸向對方。盧布松去世後,戈登哀悼說:“我們失去了一位米其林教父,和全世界最會裝飾擺盤的廚師,他讓所有廚師保持一顆警惕的心,即使我們是在睡夢中!謝謝主廚,願上帝保佑您。”

除了烹飪技巧之外,盧布松還要求他的團隊像對待家人好友那樣對客人懷抱愛意。一直以來,他最難忘懷的是祖母和母親為家人做飯的樣子。“母親和祖母做的菜就是愛的表現。”那是二戰後,食物短缺,麵包都很大塊頭。晚餐時,母親把麵包抱在胸前,然後在麵包上劃十字架,切厚片分給家人。“這就是在喂飽家人的同時傳遞真愛的語言,表達出對家人的關懷。”

每每看到廚房來了有潛力的年輕廚師時,盧布松都會問他:“假如你今天是為父母、伴侶、朋友做菜,你還是像你現在這樣進行烹飪嗎?”

不過,在事業高峰的1996年,盧布松突然關閉了開業僅兩年的同名餐廳“喬爾·盧布松飯店”(Jo?l Robuchon Restaurant),宣布退休。他說,他希望能把更多時間留給家人,享受自然。從15歲開始,他幾乎在廚房裡度過了所有時光,甚至沒有好好看看積雪的山頂。

天堂的樣子

盧布松人生最大的轉折點,發生在他退休之後。而這早在他1976年第一次造訪日本時就埋下了伏筆。

那一年,剛剛獲得“法國最高手藝人獎”的盧布松,受保羅·博屈茲之邀到日本展示廚藝,對日本飲食文化產生了極大興趣。他曾回憶:“懷石料理的精致帶給我很大震撼和啟發。日本人對季節的重視和對當季食材的尊重,以及在不同季節把不同器皿引入用餐體驗的做法,在當時來說都是極為超前的。”

此後他頻繁往返於兩國間,並在日本美食評論家山本益博的帶領下,到訪有“壽司之神”美譽的小野二郎的壽司店“數寄屋橋次郎”。盧布松起初頗有些不以為然:“壽司又如何?我也會捏啊!”小野二郎記得,當盧布松落座吧台環顧四周後,他首先驚歎“除了自己的店以外竟然還有這麽乾淨的店”,而後吃下第一口白肉魚壽司,眼神立刻有了變化,直盯著小野二郎的手看,流露出難以言喻的神情。“我在二郎先生那裡,第一次吃到了留存有猶如人的體溫一般柔和溫度的壽司。”他後來回憶說。

對小野二郎來說,盧布松是難得一遇的知音。在紀錄片《壽司之神》中,小野二郎直言:“說到味覺和嗅覺敏銳的人,我第一個想到法國名廚盧布松。”他感慨,自己若能有和盧布松一樣的舌頭和鼻子,應該可以做出更好的食物。

此後,每到日本,盧布松一定會去小野二郎的店裡吃飯。他說小野二郎的板前是“最接近天堂的座位”,稱他捏的壽司是“極簡的純粹”,並把小野二郎視作和保羅·博屈茲同等重要的存在。

他更從小野二郎的壽司店,以及造訪西班牙時留下深刻印象的Tapas吧(小菜酒館)中汲取靈感,醞釀著自己的“復出”。

2003年,喬爾·盧布松工作坊(L'Atelier de Jo?l Robuchon)在東京和巴黎先後開業。工作坊一舉打破傳統法國餐廳裡廚師和食客的屏障,廚房就置於一張圓形吧台中間,吧台周邊擺上36張高腳椅。餐廳不接受預約,沒有打著黑色領結的服務生,客人想吃什麽,直接告訴眼前的廚師即可,還能同時欣賞他們為自己製造美食的過程。

闊別廚房七年後,盧布松這次再登台,迎來了世界各地食客的掌聲。他以驚人速度擴張自己餐飲帝國的版圖,在倫敦、曼谷、香港、新加坡、台北、紐約、拉斯維加斯、上海等城市開設分店,最高峰時在全球13個國家共收割了32顆米其林星星,無人能夠望其項背。

在菜品上,盧布松既承襲了由保羅·博屈茲等人開創的新式法餐的精髓,又從日本料理中收獲新知,他不喜繁複的味道,強調用料簡潔,烹調時應突出當地時令食材的風味。他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我們的工作不是讓蘑菇吃起來像胡蘿卜,而是讓蘑菇吃起來越像蘑菇越好。”

他在2014年接受《商業內幕》採訪時說:“隨著年齡漸長,我越來越意識到食物越簡單,越有可能超凡。我從來都不會想要在一道菜中摻雜超過三種口味。”事實也是如此,土豆泥是盧布松的代表之作,其用料簡單到任何一個家庭廚房都能效仿。

盧布松認為,自己的風格介於新式料理與傳統料理之間。他不喜新式法餐對擺盤的重視,在他看來,好料理的本質在於口味的組合。

“再見,請享用您的美食”

帝王魚子醬

但尊重傳統不意味著可以一成不變。風光了近半個世紀的盧布松曾向媒體坦言,從前的餐館可以數年不改變目錄的內容,但在互聯網和SNS(社交網絡服務)盛行的今天,一切事物的發展都變得飛快,“不僅是料理界,所有領域的革新和變化都是很重要的。”

他也憂心於SNS的流行,讓料理的地域特色越來越模糊。年初,他在網上分享了自己新創作的尼斯料理,立馬就被其他餐廳模仿。真正令他感到遺憾的是,這道以法國精神為基礎創作的料理,在不分地域的抄襲中失掉了其原本的文化意義。但他並不全然悲觀——當地食材的力量在這種無限複製中更加突出。“比如說,我覺得日本的海膽非常棒,也有人會想‘加利福尼亞也有海膽不是嗎’,但那裡的海膽沒有日本海膽的細膩口味,缺少高雅的感覺。又比如法國的松露,它的優秀之處是其他國家的松露比不上的。”

2016年,喬爾·盧布松美食坊進駐上海,在上海逗留期間,盧布松對中國本土香料花椒表現出強烈興趣。和年輕時常常把日本食材塞入行李箱一樣,盧布松把花椒帶回了巴黎的實驗室,期待用之創造出新菜式。

在隱退的那些年,盧布松也沒有停下他探索未知的腳步。他旅行各地,從異域料理獲取靈感。他還饒有興致地主持起烹飪節目,因播出時間臨近中午,每近節目尾聲,他都會以一位法國紳士的姿態提醒觀眾:“Au revoir!Et bon appétit bien s?r!(再見,請享用您的美食)”

盧布松大概沒想過自己會這麽快離去。春天,他和日本獺祭清酒的製造商旭酒造合作打造的餐廳在巴黎開幕。他還有很多待實現的計劃。今年初,盧布松向日本媒體Hitosara透露,他正在想方設法以現代方式重塑法國傳統料理。他還籌備著與洛桑酒店管理學院合作,在家鄉普瓦捷開辦料理學校,預定規模能容納大約1400名學生。因為他有感於“每一位老人的離世,都是燒毀一座圖書館”,希望能把握時間“把自己的技術和知識傳授給未來料理人們”。但無奈,贏過無數料理比賽的盧布松,沒能贏得這場和時間的賽跑。

看天下427期文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