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多大分房睡?這是我見過最靠譜的答案

前幾天,有媽媽在後台留言:

兒子 3 歲半了,嘗試分房睡一個月了,依然沒有成功,只要我一離開他的床,他就嚎啕大哭,還養成了睡前咬指甲的習慣。

想問問丁香媽媽有沒有什麽分房睡的好辦法?

睡前咬指甲?

孩子怕是在用這種方式緩解緊張帶來的焦慮啊,而且孩子才 3 歲半,為啥要著急分房呀?

老編輯細問之後,這位媽媽解釋到:

我家是兒子,總跟我們一起睡容易性早熟。

網上說了,3歲以後必須要分,否則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

這時候不分,以後就晚了!

還給我們丟來了相關報導的截圖:

圖片來源:網絡

孩子大了需要分房,可什麽時候,晚一點分房竟成了各種問題的源頭?

連分房睡的年齡都要一刀切,這未免也太教條主義了。

01

專家說,孩子小時候會用哭來「要挾」父母,所以即使哭也不能抱,於是我們信以為真的跑去實踐;專家說,喂奶要按時間來,於是我們也曾忽視那個嚎啕大哭的孩子,掐著時間的給她哺乳......

直到後來,時間證明,原來這些所謂的「專家說」,都是對親密母嬰關係的嚴重破壞。

遵循所謂統一的斷奶年齡、輔食年齡、如廁年齡、分房睡年齡的機械式育兒,名義上是為了孩子,但到最後傷害的,也是孩子。

說到底,我們著急忙慌地讓孩子分房,是在擔心什麽呢?

1. 擔心孩子不獨立?

說來心酸,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所謂的獨立,就是把孩子推出去。

只要他不再依賴父母,就算是完成了獨立。

可是,果真如此嗎?

獨立的基礎,一定是源自內心力量的強大,相信世界是安全的,同時也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去探索世界的。

獨立,是我們內心安全感的外化。

就像一面鏡子,孩子內心的安全感有多充足,獨立鏡子裡的他就有多強大。

反之,都只能是偽裝的虛張聲勢。

3 歲前,是孩子安全感構建的關鍵時期;3 歲後,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會主動向外伸出嘗試獨立的腳步。

硬逼著孩子分房,只會讓孩子破壞好不容易搭建起來的安全感,也會讓孩子對親密關係感到無力和絕望。

2. 擔心孩子性早熟?

說到這個,就更讓人覺得可笑了。

性早熟是一種神經系統的器質性病變,跟分不分房根本沒關係。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孩子吃了很多含有激素的物質,性早熟的案例才變多了起來。

第一次當媽,我們都難免誠惶誠恐,所以很容易偏聽偏信。

因為害怕自己行差踏錯,我們小心翼翼地一手看著標準,一手養著娃。

可是每個孩子都是獨立而不同的個體,怎麽能用同一個冷冰冰地標準去對比呢?

02

其實,孩子分房睡並沒有統一的年齡。

「3 歲 4 歲不分房,5 歲 6 歲悔斷腸」是謠傳,而「6 歲是孩子的最晚分房年齡」也是不切實際的。

不顧一切的「分房訓練」,只會害了孩子。

一位從事心理谘詢的朋友,曾跟我說起這樣一個案例。

看起來乖巧可愛的小姑娘,到了晚上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總是莫名緊張焦慮,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

後來才知道,父母在孩子 4 歲時對孩子進行的嚴格分房訓練:

沒有經歷分床的過程,就讓孩子自己放在小屋睡,而為了防止她半夜跑回大床,父母竟狠心的把小屋的門鎖上了。

結果,房是分成了,也在孩子心理留下了不小的陰影。

周圍的黑暗,孩子看似適應了,而心中的這片黑暗,不知道父母要花多少時間,再去點亮呢?

所以別再著急把他推出去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時間表,待他準備好了,自然會主動分房。

正如馬伊琍所說,孩子遲早都會的事,我們又著急什麽呢?

03

要求孩子分房睡,不應該一刀切,更不能不顧孩子的內心需求,生搬硬套不管不顧。

但完成分房這件事,始終需要父母的引導。

就像花開需要陽光和雨露滋養一樣,我們也可以用愛,為孩子的分房睡溫和助力。

1. 分房可以從分床開始

娃出生之後,即便我們一早就準備了小床,他依然喜歡半夜滾到大床上,以至於我一度認為,小床根本沒什麽用。

可一次外出住親子酒店時,小家夥因為太喜歡酒店的小費篷竟然晚上獨自在裡面睡著了。

回到家後,我給他選了他最喜歡的紅色小汽車床單,擺上了一個類似的床上小費篷。

沒想到,這成了他最喜歡的空間,分床睡這件事,就這麽簡單地被搞定了。

再後來,我們試著把小床和大床的距離拉開,中間還拉了一個超大號紅色小汽車的窗簾,半分房的這件事,也水到渠成地實現了。

這個方法,作為分房前的過渡,或者作為因為房間小而沒有兒童房家庭的選擇,都超級推薦。

2. 建立分房的儀式感

別看孩子小,儀式感這事兒超級有用。

我曾在網上看到一位聰明的爸爸,他在和兒子分房前,曾多次鋪墊:一臉得意地跟孩子講起,自己小時候擁有一個獨立空間,是一件多麽自豪的事兒。

不是每個孩子都隨隨便便就有獨立空間,只有那些已經長大的孩子才能獲得這樣的榮譽。

結果這個孩子就一直盼望著,自己能像爸爸一樣,也獲得這樣地榮譽。

當爸爸覺得差不多了的時候,就特意準備了一份「長大證書」送給孩子。

這份儀式感,給兒子也帶來了巨大的勇氣,為孩子心中的安全感加碼,分房睡就這樣變得順理成章起來。

除此之外,和孩子一起布置兒童房、在裡面放置孩子喜歡的玩偶、玩具,陪孩子在裡面玩耍,也都會增強孩子和小屋子的感情。

而這些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千萬不要指責。

無論孩子是否如我們所願做到,還是孩子在短暫成功後行為倒退,家長都不必指責。

因為,只有孩子們相信,回頭時「爸爸媽媽一直都在」,他們才可能,鼓起勇氣,再次上路。

哪有人天生會當媽,育兒路上我們難免會犯錯。

如果說,有什麽規律可以遵循,我想那也只有遵循母嬰發展的自然規律了。

在磨合中,放棄標準,不斷看見孩子的內心和真實需要才能幫孩子更好地成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