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話葉培建:我要替已經去世的“人民科學家”多做些事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9月29日,繞月探測工程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在人民大會堂被授予國家榮譽稱號“人民科學家”。一共五名科學家被授予這一稱號。

近日,新京報記者對話葉培建,他向記者介紹了獲得稱號時的感受和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的計劃。

葉培建。來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新京報:未來我國將建立月球科考站,需要哪些技術突破?

葉培建:需要糾正一下,現在還不能叫科考站,我們下一步要建設月球科考站的初步形態,還稱不上真正的科考站。

這個初步形態要分幾步走。第一步是嫦娥四號到月球背面著陸,已經完成了;接下來嫦娥七號要到月球南極去,而且要進入月球南極的永久坑裡,探測到底有沒有水。現在說月球上有水只是一種猜測,是依靠遙感數據判斷的,並沒有通過就位探測獲悉。

為此我們很多技術需要突破,舉幾個例子:探測器到深坑裡工作,但深坑裡不見太陽, 怎麽發電?南極的坑裡最高溫度是零下110度,更不用講最低溫度,這麽冷怎麽“活”下來還能進行工作?這些都需要技術的突破。

另外,將來發射的嫦娥七號、 六號、八號,以及更遠的載人登月,我們希望這些探測器能夠互相配合,要幾乎落在在同一個地區,可以互相支持,從而建立真正的科考站。就需要所有探測器精確著陸,不能落在哪就是哪,相隔幾百公里是過不來的。

還有,我們在月球表面將會有著陸器、月球車,月球軌道上還有軌道器,更遠的地方還有中繼星,這麽多的航天器怎麽聯合工作,空間的信息怎麽傳,怎麽調配?這些技術都是我們下一步搞月球科考站面臨的問題,已經開始這方面的研究。

航天牽引國家很多技術的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

新京報:70年來,航天事業發展對新中國科技總體有什麽帶動作用?

葉培建:航天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綜合。航天的發展需要各項技術的支撐,少一樣也不行。

因此航天的發展必定要牽引很多技術的發展,比如半導體、材料、工藝等,本來一些發展不是很快的行業,因為航天的需要會加快發展速度。

我國航天科技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航天大國,正在向航天強國邁進。我們到2020年左右,最遲再過一兩年,就可以進入航天強國行列。為什麽敢這麽說,因為到時候我們已經去了火星,月球實現了采樣返回,北斗全球系統完成部署,有了自己的空間站,這些代表著我們國家已經進入航天強國行列,但還不是前列。

同時航天需要大量的人才,帶動了一大批懂管理、懂技術,尤其是懂系統工程的人才成長。這些年,很多航天事業的管理者進入地方政府工作,充分說明了航天事業可以培養人才。

航天還誕生了可貴的理念,包括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和熱愛祖國等。航天精神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很重要的支柱。 所以我覺得航天技術的發展、航天精神的傳播、航天人才的培養,對我們國家的建設發展有很大的帶動、示範作用。

“人民科學家”要繼續為人民服務

新京報:你被評為“人民科學家”榮譽稱號,你怎麽理解這個稱號?尤其是怎麽理解“人民”這兩個字?

葉培建:我認為這個稱號非常崇高,人數非常少,而且很多人已經去世了,我要對得起這個稱號。

對於人民科學家,我有三個理解。第一,人民的科學家,這是人民給我的稱號, 所以要感謝人民;第二,我是人民的一分子,得了這個榮譽稱號我還是普通的人民;第三,我要繼續為人民服務,把航天的事情做好,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多做一些貢獻。

非常遺憾的是,授予的五位“人民科學家”,其他四位都去世了,所以我還要替他們多做一些事情。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永遠是航天人的大旗

新京報:今年航天元老孫家棟被授予了共和國勳章,在你眼裡孫老總是怎樣的人?

葉培建:我最近一次與孫老總通信,就是得知他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之後,通過他的秘書轉達了祝賀。 因為他身體的原因,我不想打攪他,就寫了一條信息說,“您永遠是我們航天人的大旗”。

孫老總是我們的老領導、老專家,也是探月工程一期的工程總師,我是在他領導下工作的。我對他最高的一條評價,他是一位戰略科學家,始終能看得最遠。

比方說2007年嫦娥一號衛星發射之前,他在發射基地就跟我說:“老葉,嫦娥一號做得很好,能成功,但是它的備份嫦娥二號未來做些什麽?”他當時就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們幾個一合計,能不能去火星?經過計算真能去火星,但是火星距離是月球距離的2000倍,當時測控能力達不到,最後就沒去火星,改成探月二期的先導星。

所以孫老總的貢獻,除了眾多工程裡的貢獻,靈魂是戰略方面的領導作用。他幾乎經歷了航天事業的全部,從東方紅一號到現在,是我們航天事業的活字典和榜樣。去年他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時,我還寫了一首詩祝賀,從心裡對他非常佩服。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李項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