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光武帝劉秀有哪些過失?他足夠優秀,但有自身的歷史局限性

作者/金陵物 本文系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在歷史界,漢光武帝劉秀的口碑一直很好,他中興漢室,平定天下,好儒術、勤吏事、長得帥,與陰麗華的真摯感情也被人津津樂道,文能成為太學儒生,武有昆陽大捷,接近完美。在西漢末年以書生身份起兵,卻身先士卒,表現得與古今名將無異,打敗赤眉、隗囂、公孫述等等各方勢力,將漢朝國祚延續近兩百年。因此,歷來對光武帝劉秀的評價都很高,明朝王夫之就十分推崇他,甚至讚其“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獨焉……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那麽,在“允冠百王”的劉秀職業生涯中,又有哪些過失呢?

1、 用人方面

馬援評價過劉秀“好吏事,動如節度”,劉秀是一個實乾派,對工作十分認真,“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所以劉秀對手下的要求也十分嚴格,眼裡容不得沙子。同時為了加強皇權,劉秀對大臣十分苛刻。朝中大小官吏都是劉秀親自選拔任用,給他們的工作很繁重,又派專員去監督糾察,官員郡守但凡稍有過錯就換人,這本來是好事,老虎蒼蠅一起打。但是劉秀換官過於頻繁,老百姓也很不適應,同時奸詐之徒趁機誣告好人,打壓異己,反正只要一舉報,劉秀就會訓斥或者罷免官職。

典型的案例有戴涉、韓歆、馬援之死。

戴涉官任大司徒,位至三公,這本來是位高權重、很有分量的一個人,但他僅僅因為推薦的人貪贓枉法而受到連坐,最後竟然死在獄中。不僅如此,劉秀又以三公之間政務相通,要互相負責,於是罷免了司空竇融的職務。

韓歆本是更始皇帝劉玄手下的河內太守,劉秀收復河內的時候,韓歆本想據守阻擊,後在岑彭的勸說下投降劉秀。有了這層糾葛,劉秀很痛恨韓歆,你竟然不想投降我,要不是有岑彭說好話,韓歆已經被劉秀斬了。韓歆性格耿直,有話直說,數次逆劉秀龍鱗,後來升任大司徒,有一天朝會的時候突然站出來指手畫腳、侃侃而談,論證自己的一個觀點:今年將會大饑荒。劉秀大怒,將韓歆免官,遣送回鄉,這還不解氣,劉秀又下詔書譴責韓歆。大臣在免官路上被譴責,這在漢朝是逼令大臣自殺的潛規則,韓歆知劉秀十分憤怒,於是和兒子自殺於路上。韓歆不會察言觀色,屢次當眾冒犯劉秀,這或許不是一個好臣子,但罪不至死。

第三個也是最冤枉的一個人——馬援。馬援是東漢伏波將軍,平定嶺南、畏服羌氐,馬革裹屍,戎馬一生,最後死在平定叛亂的路上。然而劉秀卻聽信耿舒之言,以為馬援搜刮珍寶,於是派遣與馬援有仇的梁松審理此案。梁松當然將此案坐實,劉秀收回馬援的新息侯印,馬家人只好將馬援草草收葬,日夜到皇宮請罪,最後劉秀怒解,才下令安葬馬援。

劉秀是一個很能識人、用人的人,然而“光武知人,尚失馮衍”,尤其是對於馬援,未免太苛刻了。

2、 迷信讖緯

在劉秀尚未發跡時,流傳過一句讖語“劉秀當為天子”,後來劉秀果然應了讖語,所以劉秀一生都十分相信讖緯之說。其實早在劉秀之前的王莽時代,讖緯學說就十分流行,王莽身邊的劉歆更是讖緯大師,發展到了東漢時代,讖緯學說依然很活躍。讖語在某些時候可以作為一項重要的思想武器,控制老百姓的思想,但是貫穿東漢始終,讖緯禁而不止,貽害很深。

有句讖語叫做“王梁主衛作玄武”,玄武主水,司空掌管天下水土,於是劉秀任命雲台二十八將之一的王梁為東漢第一任司空。劉秀對於讖語十分癡迷,“……信讖,多以決定嫌疑”,甚至“宣布圖讖於天下”,大臣桓譚就十分反對這種做法,直言讖緯是歪門邪說,不足為信。劉秀大怒,要殺桓譚,桓譚急忙叩頭請罪,劉秀於是將他貶為六安郡丞,桓譚十分鬱悶,死於路上。與桓譚作為對比,劉秀問過另一個大臣鄭興關於讖緯的事,鄭興先是說自己不信讖緯,劉秀大怒,鄭興連忙改口:我只是沒學習過讖緯,並不是對此全盤否定。劉秀這才放過鄭興。另一位大臣賈逵也違心附會,給讖緯學說尋找理論依據,因而受到信用。

桓譚、鄭興、賈逵的不同際遇很好地反映了劉秀對於讖緯學說的迷信,甚至以此為依據來任免臣子,一改自己一貫的謙和君子作風。就要殺桓譚而言,彼時彼刻的劉秀與歷史上那些著名的昏君無異。

3、 政治方面

劉秀是一個十分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但是要吹毛求疵的話,還是能找到他執政期間犯下的一些錯誤。

首先是外交上的失敗。這主要表現在兩點,一是放棄對西域的控制,二是對於匈奴、烏桓的挑釁,一味地選擇隱忍,甚至遷徙邊境居民,致使國土面積大幅縮水。劉秀之所以選擇隱忍有他的難處,當時天下剛定,急需修生養息,如果像劉邦那樣貿然與匈奴開戰,或許會適得其反,帶來的是失敗與冤罪殺機,然而他的隱忍作風被許多後人指責也是事實。

其次是對待羌人問題。東漢是在士族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劉秀一方面要給士族大大的好處,在政治上剝削他們,在經濟土地上厚賞他們,讓他們富貴有余、勢力不足,沒法造反;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軍需來與匈奴抗衡。因此,劉秀只能選擇侵佔羌人的土地,導致的結果是羌人起義貫穿於東漢始末,特別是在鄧綏執政時期,羌人問題加上天災人禍幾乎耗空東漢國力,當時的執政者甚至考慮過放棄涼州。

第三是設定尚書台。劉秀為了加強皇權、抑製大臣勢力,在三公之外設定了尚書台,由尚書令長官,尚書令參與政務的上傳與下達,直接向皇帝負責,位低權高。然而尚書台後來被宦官和外戚控制,朝政大權反而一直不在皇帝手上,這是導致東漢末期政治黑暗的一個重要原因。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嬴政、劉邦、李世民、朱元璋這些千古一帝相比,劉秀已經做得足夠優秀,他有自身的歷史局限性。

瑜不掩瑕,他的一些過失也當被後人所知。

參考資料:《資治通鑒》 《後漢書》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