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麗中國助力世界可持續發展

中國的生態環境變化趨勢如何?為世界可持續發展作出了怎樣的貢獻?科學家們借助衛星遙感技術告訴了我們答案。

日前,由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組織編制的2021年度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正式發布,這項自2012年啟動的工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科學數據和決策支撐。

2021年度的報告涉及陸域、湖泊、草原、大宗糧油四個專題。“全球陸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態勢”專題分析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格局和植被生長狀況。從遙感監測來看,中國的水質在慢慢變好,水越來越清了。

“中國重視生態保護。得益於有效的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中國的陸地生態系統在較大範圍內呈有序恢復、向好發展態勢,森林面積持續增長,植被生長狀況明顯改善。”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柳欽火表示,可持續發展需加強全球合作,因為全球的森林覆蓋率還在下降。他介紹,2020年相比2015年,全球森林面積淨減少28.41萬平方千米。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約有88%的湖泊水位上升、水量增加,青藏高原內流區的湖泊群水位上升最為明顯。

“歐亞大陸草原生態狀況”專題評估了2000年至2020年歐亞大陸草原的植被狀況及承載能力,結果顯示:2000年以來,歐亞大陸草原整體變好變綠,80%以上的草原植被生產力、植被覆蓋度等指標呈改善趨勢,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等大部分區域草原植被狀況改善明顯。“歐亞大陸草原生態欠債很多,草原生態恢復任重而道遠,63%的區域仍未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水準,需要全球各國攜手解決這個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辛曉平說。

“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專題對2010年至2020年全球、重點區域、主產國及我國糧食生產和自給狀況進行了系統分析。“我國糧食安全有保障,產量穩定,口糧基本自給。”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吳炳方表示,全球糧食產量受氣候影響波動大,2012年和2018年大範圍乾旱都曾造成全球糧食減產;而我國農田灌溉比例高,農業災害對作物生產影響有限,產量波動小,近十年中國大宗糧油作物產量年增長率為0.5%,形成了“南方穩產、北方優勢產區集聚”的總體格局。

“中國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了巨大貢獻。”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工作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總結說。(經濟日報記者 佘惠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