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看待被熱炒的“邊緣計算”概念?

獵雲網注:整體來看,並不是所有領域都需要邊緣計算,因為雲計算已經做到足夠好了,只是在幾個特定領域會引發一些新的需求。比如智能製造、智慧城市、直播遊戲和車聯網4個場景最為明確。智能製造就是傳統工業領域,設備故障需要立即處理,否則損失巨大,雲端處理有時間差,邊緣端進行處理則會高效很多。文章來源:雷鋒網(ID:leiphone-sz),作者:王剛。

資本市場對『邊緣計算』概念的追捧,已經提早到來了。

這也符合“邊緣計算處於Gartner 2018年雲計算炒作周期的高峰期”的論調。

3月以來,與邊緣計算相關的概念股紛紛遭遇漲停。其中:

網宿科技一路飄紅,出現6連漲;

朗源股份連續7個漲停板,區間最高漲幅高達95%;

安控科技連續8個漲停板;

浪潮軟體、高升控股、國脈科技、劍橋科技等漲幅居前。

百度指數顯示,近三個月市場對“邊緣計算”的搜索,在3月6日-3月13日達到了高潮。

股民紛紛感歎:炒個股,硬是生生被逼成了愛因斯坦——因為縈繞他的是“邊緣計算”、“數字孿生”、“電力互聯網”等新概念。

這引發的後果主要有三個:

交易所問詢。3月13日,朗源股份就收到深交所的問詢函,要求交代公司相關業務是否涉及“邊緣計算”,公司是否有相關的技術能力;同日,安控科技收到深交所關注函。

股市瘋狂套現,韭菜被割。有“妖股”之稱的網宿科技出現4大高管以“個人資金需求”一起減持的現象,套現金額可能達24億元。自網宿科技CDN業務轉型以來,一直與邊緣計算概念靠近,引發資本市場強烈關注。本以為高管減持後股價會跌,但第二天成交額達到79.1億,創歷史天量。

業界質疑聲接二連三。以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的觀點最為鮮明,認為“近期對邊緣計算的炒作,太過分了”。他認為,邊緣計算只是一種解決方案,沒有創造出新的核心技術或做重大技術組合,也沒有誕生新的應用,更沒有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像近期A股那樣的市場反映和一些券商的唱多,感覺是別有用心了。

股市熱捧“邊緣計算概念股”,原因何在?

但實際上,一項技術的發展應該是漸進式而不是“火箭式”。究竟股市對邊緣計算的熱捧,出於哪些目的?

一家邊緣計算企業的聯合創始人告訴雷鋒網:

市場對邊緣計算概念的科普是沒錯的,但股票漲跌就有點讓人看不懂。邊緣計算的趨勢不會有問題,但是推出來的那些股票中,沒有幾家真正做邊緣計算。有點類似之前A股炒AI,但是好的AI公司不在A股。資本要真想投資邊緣計算,應該投有技術的公司。But,股民又不care,有概念就夠了。

深感無奈與不解。

一位投資人則表示,這是“新基建”風潮到來的信號。

舉例來看,如果京東在每個社區都建一個小倉庫,3公里以內的用戶下單,估計半小時就能完成配送,這就是邊緣計算的類似概念,也是未來社會物聯網形態商業化的關鍵之一,我更願意把它理解為全球科技角力帶來的“新基建”風潮。過去修橋修路建高鐵要花多少錢?如何保持我國5G相關科技領先?我認為這就是眼下資金熱捧邊緣計算的主要原因。

此外,一位股民也談到了他的想法:

網宿科技等概念股之所以幾連漲停,背後其實有機構在推動。所謂“高管套現”實際上只是換了換莊家的遊戲。如果有更大的機構進來後,股價還會漲。

雷鋒網觀察到,邊緣計算所需要的感知技術(IoT)、傳輸技術、存儲技術、計算技術,實際上滬深股市中的邊緣計算概念股都不完全全部具備。網宿科技在CDN傳輸和數據存儲方面趨勢有一定實力,但是近年來在感知技術和計算技術方面卻鮮有動作。

現在,這些概念股被瘋狂追捧,與5G的商用化進程加快以及資本市場沒有新的炒作目標可能有關。

但市場需要理性認識『邊緣計算』。

“邊緣計算”不是新詞,但究竟是什麽?

實際上,邊緣計算並不是一個新詞,它起源於一種分布式的思想。

可以理解邊緣計算是和雲計算相對的一種概念,是指在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一側,就近提供最近端服務,以產生更快的網絡服務響應,滿足應用的實時性和數據保護等方面的需求。

舉個簡單例子。

傳統的計算方式是往雲端的伺服器發送請求,當你點擊一個百度網頁,網頁會向遠程伺服器發送跳轉與顯示的請求,當伺服器響應之後會迅速回傳到電腦,進行顯示。20年前,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杯茶的功夫,但現在一秒不到(背後有CDN技術的加持),確實很方便。

但是,在某些特定場景,比如工廠生產、安防監控、自動駕駛中,都會對計算時間的要求特別嚴格:比現在更快。

這種場景下,邊緣計算也逐步興起。

這種計算方式需要的是能在邊緣段部署伺服器,以及配置一定的具有感知、存儲、傳輸等功能的載體。

和雲計算的區別在哪裡?

簡而言之,邊緣計算把雲計算的工作“截胡”了。

怎麽理解?邊緣計算將原本完全由中心節點處理大型服務加以分解,切割成更小與更容易管理的部分,分散到邊緣節點去處理。

以往的雲計算依靠的是在高大IDC機房裡的伺服器,特別“嬌貴”,對溫度、濕度、靜電等有專門要求,但是邊緣計算的伺服器需要在外部環境中“頑強生存”。實際上,現在已經實現了,比如浪潮和中興都已經發布適用於邊緣計算的新型伺服器產品。

另外,邊緣計算處理簡單的數據,雲計算處理相對複雜的信息,兩者配合能夠達到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而邊緣計算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對雲計算的一種補充和優化。

只是,就如同2018年的區塊鏈市場一樣,邊緣計算還沒協同呢,就先經歷一波野蠻生長。何寶宏表示:

邊緣計算就是個筐,要想化妝為邊緣計算,把自己“邊緣化”還是很容易的。只要不是明顯位於核心位置的技術,比如CDN、IOT、無人駕駛、車聯網、基地台和VR/AR,甚至賣PC、智能手機和機頂盒的,都可以自稱為邊緣計算。

如果不巧你擁有的技術,明明白白不在邊緣位置,也一點不用擔心,去編個新故事還是很容易的,比如簡單地加上“邊緣”兩個字,像邊緣伺服器,邊緣接入,邊緣路由器,邊緣網絡,邊緣數據中心,邊緣雲,邊緣智能,邊緣區塊鏈節點等。

他的“揭露”發人深省!但也讓人更加關注這項技術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邊緣計算4個場景,誰更需要?

整體來看,並不是所有領域都需要邊緣計算,因為雲計算已經做到足夠好了,只是在幾個特定領域會引發一些新的需求。

比如智能製造、智慧城市、直播遊戲和車聯網4個場景最為明確。

智能製造就是傳統工業領域,設備故障需要立即處理,否則損失巨大,雲端處理有時間差,邊緣端進行處理則會高效很多。

智慧城市目前集中在安防監控,傳統的海康威視、大華等企業的攝影頭市場做的已經足夠大,但對海量數據的處理以及及時作出決策,需要一定的數據計算的能力;另外城市間密布的傳感器會產生大量複雜的交通數據、時空數據,邊緣端得到處理更有利於決策;

直播遊戲由於對帶寬要求非常高,一旦卡頓用戶體驗會非常差,CDN必不可少,但邊緣計算則更有保障;

車聯網就是未來幾年出現的駕駛場景,車內車外的網絡互通,且具有移動的特點,邊緣計算會減少決策失誤的風險,確保行車安全。

邊緣計算之所以被想象成下一代互聯網的一個重要技術,主要在於它橫跨OT、IT、CT多個領域,且涉及網絡聯接、數據聚合、芯片、傳感、行業應用等多個產業鏈角色,涉及不同行業、不同廠商之間的互通和互操作。

此前雷鋒網與邊緣計算領域的創業公司、資深學者甚至電力行業等需求方都有過接觸,他們的觀點幾乎一致:

工業製造、電力領域的企業,他們的數據處理也開始往外拓展,但不一定拓展到雲上面,因為並不想讓自己的數據依賴於阿里雲、騰訊雲等公司去處理。隱私是個非常大的考慮,即使是各項條件都允許,它也未必會願意那麽做,因為太危險了。

因為這種“不放心”,包括雲廠商在內的主體都在實施自己的新的戰略。

邊緣計算TOP玩家是雲巨頭,但『競爭格局』未形成

說到行業玩家,Akamai是不得不提的一家企業——如今全球最大的CDN廠商,也是CDN技術的發明者。在2003年,Akamai在一份內部研究項目裡提出“邊緣計算”,並與IBM聯手在WebSphere上提供基於邊緣Edge的服務。

這意味著,邊緣計算事實上是存在了16年,和IoT一樣是【上古的冷門技術】。可見概念到試錯再到落地,會經歷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國際市場,亞馬遜AWS和微軟、Facebook等巨頭早就對邊緣側的數據計算產生興趣,並發布產品:

微軟發布了Azure IoT Edge服務和開源Azure IoT Edge Runtime;

亞馬遜AWS也已發布了邊緣計算服務Greengrass;

Facebook建立了自己的全球服務系統Sonar搭建邊緣伺服器以及邊緣路由器;

Akamai與IBM在其WebSphere上提供基於邊緣Edge的服務;

高通提出“全面提升終端側的AI計算能力”(人工智能的邊緣計算能力的提升)。

國內市場,BAT等互聯網巨頭、網宿科技等CDN巨頭都推出了該產品:

阿里雲發布了首個IoT邊緣計算產品Link Edge;

華為發布了基於邊緣計算的物聯網EC-IoT解決方案;

騰訊雲采取了“CDN+雲”的路線讓CDN具備智能計算的能力。

一股創新的力量不容忽視:

以傳承快播技術基因的雲帆加速和傳承迅雷技術基因的網心科技是目前最火的兩支創新隊伍。雲帆加速推出“超級CDN”,將用戶機頂盒、家庭網關都變成P2P設備,共享閑置帶寬,這樣無形中就有數以千萬計的邊緣節點形成;而網心科技的玩客雲也是以類似P2P2原理風靡一時。

這些之外,大boss運營商可能是主導型的力量。任何計算都離不開網絡,邊緣計算有無數的邊緣機房成為新的IDC,主流設備上提供伺服器(浪潮、中興等),這些底層基礎設施將對上遊的FPGA和GPU廠商(NVIDIA、賽靈思等)增加供應需求。

邊緣計算大戰一觸即發!但隻處在爆發的前夜,現階段數字化轉型的前奏是上雲,邊緣端的競爭還沒有形成。

何寶宏也秉持相同觀點。

邊緣計算與中心化的計算,甚至終端的計算是要相互協作的,目的是為了配合通信(如MEC)、存儲(比如CDN)或安全(比如防火牆)等應用,因此很可能縱向發展成為原有產業的補充,但不大可能橫向形成一個獨立產業。再直白點,邊緣計算很可能會形成一些新產品,但不可能形成一個新行業。

值得思考的是,即便“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巨頭們為何如此熱衷?

在近期巴塞隆納舉辦的MWC2019上,邊緣計算和5G、折疊屏手機成為最火的三大概念,也成為未來幾年移動應用、計算技術風向標。

根據IDC此前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將有超過500億的終端和設備聯網,這些設備中有超過半數的數據需要在網絡邊緣側分析、處理與儲存,整個邊緣計算的市場將會超過兆級別,市場體量不可謂不巨大。

現在中國已經進入到數字化整體轉型的大通道,只有連接才能有數字獲取的能力,對於IoT的需求已經大量出現;另一方面,國內雲端的計算技術與AWS有著3-5年的差距,邊緣側搶先發力有望趕超。

調研機構Futurum Research在2017年底對500多家北美公司(從500到50000名員工規模)進行了調查,以洞悉他們在邊緣計算方面的方案採用和部署、投資意圖等。結果顯示,近四分之三(72.7%)的公司已經實施了邊緣計算戰略,或者正在實施這一戰略。此外,幾乎所有人(93.3%)都打算在未來12個月內投資邊緣計算。

當被問及邊緣計算數據流在其業務流程中的重要性時,Futurum的受訪者之間的積極氛圍仍在繼續,71.8%的受訪者將其描述為“極其”(22.2%)或“非常”(49.6%)重要:

AWS和阿里雲們對雲計算的概念普及做出了很多工作,但對邊緣計算似乎動靜非常之小,這也在於把邊緣計算當做與雲競爭的關係而非協作互補;另外一方面,IoT的前幾年的不溫不火也讓邊緣側的革命一直無法爆發,限制了大範圍鋪邊緣計算的手腳。

邊緣計算機會大,但挑戰更不少!

作為推進邊緣計算技術與產業繁榮發展倡議的專家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可能是比較受關注的一位,尤其是《邊緣計算十問》的出來,讓行業瞬間有了些許清醒的感覺。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注意到,他的另一個比較著名的身份是“邊緣計算產業聯盟主任”。

他表示,邊緣計算技術應該是一個體系,但目前包括他本人都對這個體系了解只是邊緣,根本沒有進入到核心,很多東西不太清楚,所以提出十問。雷鋒網節選幾個:

5G MEC(Mobile Edge Computing)應該下沉到什麽位置?顯然靠近底下反應越快,數量越多,放在什麽位置是值得研究的。

一個雲計算節點聯接的移動邊緣計算(或霧計算)節點的合理數量是多少?計算能力如何在雲計算與邊緣計算間優化配置?

MEC需要向雲計算節點上報過濾後的數據、雲計算節點需要向MEC下發指令,除此之外兩者間的通信還應有什麽任務?

MEC間通過雲計算節點互通還是直接通信?同樣是邊緣計算節點,它們之間要不要互通,或者說必須間接互通?

基地台的邊緣計算首先進行大數據的收集采集,同時實現加密,在對大數據進行消化後,它回送網絡數據鏈應該是減少的,也就意味著對數據過濾,為了過濾,它可能需要緩存,所以,邊緣計算會跟緩存數據采集,數據分析,過濾,計算能力集中在一起,邊緣計算絕不是單一的計算能力。

以上,都是發人深思的疑問。

雷鋒網認為,5G是啟動邊緣計算的鑰匙。5G時代,每MB的上傳成本可能只是目前4G LTE的十分之一,這意味著邊緣網絡可以收集更多數據並進行處理。

從2020年開始,第一批商用5G服務的出現將快速推動邊緣計算的發展。5G網絡為企業提供了響應迅速的基礎設施,幫助其充分利用聯網設備和支持物聯網的應用。

IoT的大量部署過程中,數據會陡增,而且呈現更加分散的特點——因為在各個“本地”就進行了存儲,安全負擔分散在整個網絡中(對於靜態數據加密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也就是說如果黑客入侵邊緣端的數據,處理數據的所有設備也會受到損害,這將會導致比預期更大的風險。

Gartner發布的2018年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上,IoT正處於極盛時期。與之相伴而生的邊緣計算處於最佳的炒作階段。

這都是機會,但也是挑戰——5G和IoT的爆發畢竟還沒有真正到來。

此外,還有幾個問題需要關注:

電源:世界上不是每個地方都有足夠的電源來運行伺服器。聽起來實現邊緣伺服器的部署很簡單,但操作起來相當困難。

空間:可用環境和物理環境是伺服器存放的空間。這些空間中的溫度濕度能確保邊緣計算達到最佳的狀態嗎?

運維:傳統IDC機房有專業的運維人員,對於機器停止工作有一定的防範機制;但邊緣端,人們不會花時間來維護,成本極高。

數據的重要程度:邊緣端產生大量數據,哪些事極為重要的,需要上傳到雲端集中處理、全局調度,哪些不重要的留在本地直接處理?這構成了一個挑戰,當然這和當前AI的數據分析能力息息相關。

只有等這些問題都有應對之策,才有雲端+邊緣側協同的完美。

顯然,前面提到的這些“邊緣計算”概念股,目前都還沒有對外發布相關的技術,無法讓市場真正信服。

雲計算不會死亡,業務驅動計算將成為主流

即便是邊緣計算崛起,雲作為計算的中心位置,不會消亡。

尤其是數據量暴增的的當下,集中處理數據、全局分析、智能調度的準則是不可能被破壞的,現代IT之所以具有更高效率就是雲計算的集中處理思維。

不過,傳統大型數據中心會被大量關閉,是一個不爭的事實。Gartner在調研之後得到一個數據:到2025年,80%的企業將關閉其傳統數據中心,而2018年則為10%。

可見,未來“具體業務驅動”基礎設施的發展遠比雲驅動的基礎設施發展更為關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