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山西位於黃河以東,為何不叫河東省?

山西省在太行山以西,這是山西省省名的來歷。但是山西省的西邊是黃河,山西省為何不稱為河東省呢?其實,山西被稱為河東,也有上千年的歷史。

古人劃分地界,多以江河為界。比如長江進入安徽省後大致向北流去,就分出東岸和西岸,古人就把長江東岸稱為江東,江西岸稱為江西(主要是今安徽省長江西岸地區,與今江西省無關)。

黃河也是如此,黃河在內蒙古托克托縣附近出現大轉折,呈一條直線向南流去,在今山西省風凌渡再折向東流向大海。古人就把黃河以東稱為“河東”,黃河以西稱為“河西”。

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分晉。魏國最西界,在黃河西岸的陝西省合陽、大荔一帶,這裡就是戰國史上大名鼎鼎的“西河”。名將吳起與魏武侯泛舟西河時,就提出一個振聾發聵的理論:“在德不在險”。黃河西岸被稱為“河西”,黃河東岸自然就被稱為“河東”了。而黃河東岸與黃河北岸之間的三角區域,也就是現在山西省運城市,當時稱為“河內”。東漢末年,有一路很會“折騰”的諸侯——河內太守張楊,他的地盤就在這裡(《三國演義》稱他是上黨太守)。

河東,秦國站在自己的角度,稱為“河外”,但這種稱呼用的比較少。等到秦國佔領魏國的河東之地後,也沒有使用“河外”,而是用的“河東”,設河東郡。用“河外”容易讓人費解,用“河東”則簡單明了,黃河以東就是河東。

此時的河東,還不包括整個山西省,主要是指山西省內黃河以東、汾河以西的呂梁山區。秦統一後,今山西省境內設有四個郡,晉北的雁門郡、晉中的太原郡、晉西南的上黨郡,以及晉西南的河東郡。所以,把秦朝時的河東與今山西省完全等同起來,是不合適的。比如,雁門郡、太原郡、上黨郡的人一般不會說自己是河東人。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河東”的地理概念沒有太大變化。你看,三國的武聖關羽關雲長,就自稱河東解良人(解梁,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南北朝時有三大來自河東的名門望族:河東(聞喜)裴氏、河東薛氏、河東柳氏。唐朝很多裴姓、薛姓、柳姓名臣名將,多出自這三家名門。比如著名的薛仁貴,他就是南北朝河東薛氏出身的名將薛安都六世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出自河東柳氏,世稱“柳河東”。

到了唐朝,“河東”的地理概念,就基本上包括山西省了,甚至還包括河南省最西部的靈寶、盧氏等地。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十道,河東道的得名非常簡單:位於黃河以東,故名。

從此時起,山西省全境就基本上可以稱為河東了。不過,到了唐朝中後期,朝廷設節度使,山西省境內有三個節度使。晉西南(秦漢時的河東)稱為河中府,晉東南設昭義節度使(治所在潞州,今山西長治),剩下的為河東節度使轄地。

在唐末,河東節度使是天下一線重鎮。五代梁、唐、晉、漢、周,不算開頭的後梁、收尾的後周,中間三個王朝全部發跡於河東。晉王李存勖割據河東,與統治中原的梁太祖朱溫爭天下,最終在923年滅掉梁朝統一中原。

五代控制中原地區,國都在黃河南岸的洛陽、開封,黃河北岸河東地區的戰略意義就非常重要了。守住河東,則中原無憂。在五代,能當上河東節度使的,不是皇帝近親,就是皇帝心腹。比如唐明宗李嗣源的寶貝女婿石敬瑭,在朝中爭權失勢,就費盡心機出任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據河東滅後晉後,派心腹大將劉知遠坐鎮河東。劉知遠佔據中原後,又把河東交給了親弟弟劉崇。劉崇在後漢滅亡後,割據河東建立北漢。

在唐末五代,“河東”是指河東節度使的轄區,一般不包括晉西南和晉東南。北宋滅北漢統一中原後,設河東路。北宋的河東路,不包括今山西省的北部(為遼朝控制)以及晉西南(歸永興軍路管轄),已與今山西省的轄區差不多了。在北宋,“河東”這個地理概念包括今之山西省,是基本沒問題的。

金滅北宋,依然設河東路,只不過分為河東北路、河東南路。河東基本等同於山西,為何不用“河東”作為省名,非要用“山西”?元朝時,山西省設“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把“河東”和“山西”這兩個最能體現山西省地理特徵的地名揉合在一起使用。明朝統一後,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在元朝“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的基礎上,設“山西等處行中書省”,不再用“河東”。歷經六百多年至今,“山西”成了山西省的省名,“河東”則不再使用了。更多山西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