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面向未來的中國闡釋學

8月1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闡釋學研究院共同主辦的“闡釋學原理的理解與應用”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山東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部門的專家學者,就闡釋學原理、闡釋學應用、闡釋學與其他學科形成交叉研究的可能性等議題進行熱烈討論,並形成了兼具基礎性和前沿性的學術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張江指出,中國闡釋學應面向未來,未來是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時代。就闡釋學而言,研究前人的成果固然重要,施萊爾馬赫、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等哲學家都為闡釋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但我們不應滿足停留在其思想的研究上,應在研究過去的基礎上吸納其他學科的成果,形成具有前沿性和交叉性的研究成果。20世紀下半葉心理學進展對於闡釋學研究的意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前見”對於闡釋者而言是先在的且客觀的存在。它對於闡釋者的判斷產生了何種影響?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它又能否被證實?如此種種的問題已經超出了闡釋學研究的界限,或許心理學能夠給出答案。闡釋學在心理學意義上就是自我證實,即自證,在自證中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並在世界中展開自己的存在。就此而言,闡釋學未來之路或可向多學科、交叉學科的方向發展。

在談到闡釋的寬容原則時,山東大學教授傅永軍表示,我們應相信文本有意義,闡釋能被理解,並在互相理解中達到闡釋目的,由此,闡釋也是一種進入他人世界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寬容是闡釋學的一種倫理原則,即闡釋者先天具有善良與謙遜的美德。

中國早期闡釋學中的“象”思維引起了與會學者的關注。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成紀看來,中國哲學是以“象”為思維模式,並以“象”探討萬物的。《周易》有言:“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就是中國哲學中的闡釋學原則介入闡釋實踐或闡釋路徑的表現。

清華大學教授李義天分享了他在思想史方面的最新研究。他認為,研究者總是把自己放在思想譜系中,判斷自己與研究對象的思想距離,以達到自我確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陳開舉以“認知語境與闡釋空間”為題,從語言和文化背景視角談到,在不同語境下闡釋的空間是有區別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周新從法學角度切入闡釋學,分析了刑事司法職權配置的闡釋學原理。他的研究成果也進一步拓展了闡釋學原理的應用領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