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權威專家:陳列平與諾獎失之交臂原因有三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當地時間10月1號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詹姆士·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最終獲得了這一獎項。儘管兩人的獲獎實至名歸,但華人科學家陳列平與諾獎的擦肩而過,同樣讓我們感到十分遺憾。

其實許多媒體和學者與評委會產生的分歧主要在於,日本科學家本庶佑雖然發現了PD-1抗體推開了腫瘤免疫研究的大門,但首先邁進大門意識到PD-1能用來對付癌症的卻是陳列平。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宣布後的發布會現場,就有記者向評委會提問,為何沒有把獎項頒發給同樣在免疫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陳列平。評委會的回答是“我們只針對獲獎的候選人做評論”

 

權威專家:陳列平與諾獎失之交臂原因有三

而在陳列平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失之交臂的第一時間,不少學者和同事也都為他扼腕歎息。陳列平在人類腫瘤免疫治療方面做出的貢獻是學界有目共睹的,那麽他與諾獎擦肩而過的原因都有哪些?我們先來看看 北京大學醫學部免疫學系副主任王月丹的分析。

主要是從學術界的認可來講,其實很多人沒有充分理解陳老師的貢獻,那我覺得第一個原因就有可能是陳列平教授他主要是在中國大陸完成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那麽出了國以後可能一方面融入西方的文化不是那麽充分,就是說可能很多人覺得有這樣的貢獻大家覺得心裡有嫉妒吧,我覺得第一個是文化的差異;

第二我覺得陳老師的這種宣傳並沒有做的非常好,因為他是一個很實乾的人,發現了PD-1的配體,激活PD-1的分子—b7h1,這是陳老師的命名,一年後學術界一些人尤其是本庶佑和他的學生把b7h1又重新命名了一個名字就是PDL-1,使它融入到PD-1的通路當中,包括艾莉森,那麽他本人實際上也是非常喜歡宣傳的人,自己有一個本身就叫做檢查點“checkpoint”的樂隊,那麽包括艾莉森的ptla-4和本庶佑的pdl-1等等,大家現在都統一把它們命名為“checkpoint”也就是檢查點。從這個角度來講,陳老師的工作就不如前兩位高調科學家受到廣泛重視。當然之前我們國家複旦大學也有一個獎,獎勵給檢查點的發現者,當時也是艾莉森和本庶佑獲得的,陳老師沒有獲獎。所以我們當時覺得我們中國自己的獎都沒有給,當時沒有引起媒體的重視,也反映了當時學術界的認識;

第三就是諾貝爾獎的獲獎者是不能超過三個的,陳老師發現的是PDL-1,實際上還有一個分子叫PDL-2,是另一個美國人發現的,有可能評獎委員考慮到是不是配體都能得獎的話,是不是有更多的人都能得獎,也不符合諾獎的規則;但是我覺得陳老師的貢獻是開創了一個新的腫瘤免役治療的一個方向,推動了pd-1和pdl-1的單抗成藥,對腫瘤免疫治療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所以我覺得這個諾獎其實應該有陳老師一份。

 

陳列平學生:他一直都是很堅持

如果不是因為與諾獎的擦身而過,我們可能不會注意到低調,務實的陳列平,昨天中國之聲記者萬存靈,特地採訪了陳列平教授的學生,現任福建省醫科大學免疫治療所副所長張秋玉:

福建省醫科大學免疫治療所副所長張秋玉在2014-2015年前往美國耶魯大學免疫生物學系及癌症研究中心訪學,深入接觸陳列平及他的團隊,但其實,早在10年前,張秋玉就有幸在福建醫科大學聽過他的演講。

張秋玉說:陳老師是我們醫大畢業的,七七到八一,他在我們醫大讀完本科之後,又在我們協和醫院當了一年的醫生,如何再考到北大的研究生,最後再出去的。實際上他雖然離開母校,但是他對母校還是非常關心的,一直以來都經常會被邀請到我們母校做講座。我是免疫學專業的,實際上我最早認識他,是聽了他好幾次回來做報告

而在耶魯一年的學習,不僅讓張秋玉對學術領域有了更深的研究,也對陳列平的科研態度有了更深的認識。

對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耶魯這一年,實驗技術這方面我是受益很多,更多的是他對科研的一些理念,對一些理論的判斷,我們免疫學是一個邊緣學科,他對於免疫學很多理論的一些前瞻性的判斷和對這些已有理論的回顧性的總結工作,他有獨到的見解,而且經常會引領我們會看到更多,最讓我感受的深刻的應該是他對於這個科研工作的一個執著和他比較獨特的這種認識。

據張秋玉表示,從20年前到現在,免疫學的相關教材都沒有做很大的更新,在不被看好的情況進行研究,陳列平也克服了很多非專業人士想象不到的艱辛,在科研的路上陳列平始終堅持自己的初心。

張秋玉說:我覺得他真的就是一個做學問的,熱愛研究,熱愛做科研,對自己的做的東西就是很堅定,因為在科研的工作中,我們可能會碰到很多的困難,那麽他一直都是很堅持。科學研究的話,最難的就是你需要時間去等待,陳老師是他對他自己做的工作的一種堅定,我覺得這個也是他的這個性格方面非常好,值得我們這些年輕的學者去學習的一個方面。

即使身在耶魯,陳列平也始終心系母校,2013年,陳列平著手組建福建醫科大學免疫治療研究所,並擔任所長。

他是真心想為母校能做點事,所以他想組建這樣的一個研究團隊,是希望能夠盡快的把他的一些研究成果能夠推向產業化。我們學校這邊對於產業化這塊前面沒有很多現成的一些經驗可以做參考,在組建的過程中,我們初衷是很好,但是因為人員技術這些培訓的更新,還有平台建設的完善,那麽其實都需要時間。我們13年開始組建,真正能夠開始正常運轉,我覺得應該是1516年左右才開始,使用也就是這兩年我們在人員上比較穩定,團隊也比較明確,然後開始推動一些項目。

雖然遠在美國,陳列平也十分關心福建研究所的進展,自研究所成立以來,陳列平首先在科研方向、大框架上進行把握,每當實驗遇到問題時,他都會一一給出建議和指導。

張秋玉:他經常回來,至少我想有一個月保障一次,電話會議我們是經常開的。我們這邊有很多學生,有的需要他給我們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新的這個觀念,有些東西我們需要經常交流,因為下一步工作很多時候他能夠高瞻遠矚,給我們更多有益的指導.

張秋玉看來,雖然老師這次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但是他在腫瘤免疫領域所研究的成就還是不容否認的。

我覺得它在腫瘤免疫上面的貢獻是比較這個巨大的,因為他提出了很多理念,應該來說到現在我們臨床的一些很多研究成果已經驗證了他提出的理論確實是準確的,而且可以把這些理論運用在實踐上,因為我們在做很多研究,其實很多工作不一定能用到臨床上。

 

陳列平在早先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中國人不擅長講故事,不擅長將複雜的科學變為簡單的概念去讓人們接受,這一點可能是我們最大的缺陷。不想過多評論諾貝爾獎,還是希望把精力放在研究上。

雖然諾獎博物館的椅子始終無法寫上所有英雄的名字,但科學家們為戰勝病痛、探索未知所做的全部努力,都會被歷史永遠銘記。

 

 

記者:萬存靈、王雪潔

編輯:劉臣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