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工博會20年 見證中國製造“崛起之路”

9月19日至23日,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上海舉行。 湯彥俊 攝

中新網上海9月23日電(鄭瑩瑩)1999年底,首屆工博會在上海召開時,尚未冠上“中國”之名,彼時名為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這個區域型展會有1.5萬平方米,展位數514個,參展企業412家。那時候業內流行一句話,“是騾子是馬,到工博會上來溜溜。”

20年後的今天,工博會早已冠上“中國”之名(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成為中國乃至亞太地區拔尖的裝備製造類大型國際工業展會,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和地區進行科技交流和經貿合作的重要視窗。

作為中國唯一以“中國”二字冠名、歷史最長的工業展會,工博會在中國製造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孕育而生,又助推了中國製造業邁向高品質發展。

工博會20年來,中國裝備製造業總產值增長了13倍以上,產值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水準顯著提高。

一方面,工博會是中國現代工業對外展示、交流與合作的重要舞台,為促進中國製造業自主創新、轉型更新發揮了重要作用。眾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中國製造領域最新成果,如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長征運載火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都曾亮相工博會,有些還是首展首發。中國商飛等企業成了工博會的“常客”,2008年成立的中國商飛,2009年就攜C919大型客機模型等參展,此後的每屆工博會,只要有航空航天展,大飛機都不會缺席。

第20屆工博會上,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製的高分五號衛星等60多件展品亮相,其中既有代表當前先進水準的宇航型號產品,也有軍民融合的最新轉化成果。

談變化,八院高分五號總設計師孫允珠說,20年前,中國航天水準跟國際上有差距,“以前我們是跟跑,人家做什麽,我們做什麽,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而到了現在,我們基本上達到國際同類先進水準,衛星領域局部還超越了國際水準。”

9月19日至23日,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上海舉行。 湯彥俊 攝

9月19日至23日,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上海舉行。 湯彥俊 攝

孫允珠說,中國航天發展還是很快的,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上海航天幾年發一顆衛星,現在一年能發幾顆。

展館另一側,100余項參展項目亮相本屆工博會中科院展區。中科院上海分院科技處副處長張濤告訴記者,中科院每年都會攜一些創新技術來工博會上展示,比如今年上海微系統所的世界最快相變存儲材料與嵌入式相變記憶體項目,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風雲四號靜止軌道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項目等等。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宋三年向中新網記者介紹,相變記憶體是下一代存儲技術,應用非常廣泛,比如應用於智能手機、電腦等等。他介紹,研究團隊從2003年開始做這件事,經過15年,從最原始的材料創新,到工藝創新,乃至整個設計,每個環節都有中國自主科研的部分,研究獲得200多項專利授權。

9月19日至23日,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上海舉行。 湯彥俊 攝

近年來,圍繞高端製造、綠色製造、智能製造三大主題,工博會的發展開啟了加速度,由航空航天、數控機床等代表的高端製造,佔據了工博會的半壁江山。工博會已成為中國製造業企業“發聲”和展示的平台,不僅集中展示了中國製造業的高品質製造實力和創新能力,還集中展示了中國製造業企業的創新模式與方向,為中國製造業轉型更新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

另一方面,工博會是中外企業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的重要視窗,為促進中國與全球製造業創新鏈、價值鏈聯動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博會走向世界的這些年,全球知名企業英特爾、西門子、ABB等接踵而至,漂洋過海來到工博會。2003年,西門子從德國開來一輛14節車廂的專列“自動化之光”,在當年轟動一時。

這些年來,很多境外企業紛紛攜其最新研發產品、項目參展工博會,尋求合作,並開拓中國市場。

工博會舉辦的20年,中國製造也加快融入全球製造體系,機電產品出口擴大了17倍以上,國際市場競爭能力逐步增強。許多中國企業借助工博會平台走向世界,如上海電氣、依圖科技等企業通過工博會,讓世界了解了其最新產品、最新技術以及製造能力,從而了打開海外市場的大門。

20年來,工博會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壯大,展示面積從首屆的1.5萬平方米增加到本屆的28萬平方米,翻了近19倍;展位數從514個擴大到1.3萬個,翻了25倍;參展企業從412家發展到2500多家,翻了6倍。而最讓外界關注的“成長”不僅在量,更在於質,可以說,20載工博會是見證“中國製造”邁入高品質時代的一個縮影。(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