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殷商古國危國:“危險”來自這裡,商王親自征服

商代有危國,“危”在甲骨卜辭中頻頻出現,商代中期多次征討危方。《禹貢》記載:“海岱惟青州。”海岱,指的就是山東渤海至泰山之間的地帶,古時劃分九州,早期包括西面濟水、南面泰山、東面大海,北面渤海,青州就是其中間部分。《史記·天官書》記載:“虛, 危,青州。”,虛、危指兩大星宿,虛宿和危宿的分野屬青州。《山海經·海內西經》說:“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yà yǔ)。”而“貳負”在《山海經·海內北經》又被稱作“貳負之屍”,“屍”即“夷”,所以危地或屬東夷。危地在商代已發展成大族,卜辭中叫危方,但危方的具體位置不明,根據文獻記載,山東有兩座危山,一座位於濟南市章丘區西南,素有“小泰山”的美譽;另一座位於濟寧市汶上縣西北的東平縣境內,也就是《漢書》中提到的“無鹽危山”,現在多稱白佛山,因多石佛而聞名。兩座危山南北相隔,商代危方或在此之間。

“危”的甲骨文分兩部分,下部是個“倒三角”,上面像個“倒勾”,看上去類似某種標記或符號,造字本義很難說服。普遍說法是指懸崖削壁,表示“登高即危”。但也有說法上面的“倒勾”像豎起來的蛇,遠古危地懸崖削壁上多有毒蛇,古書上稱為“虺(huǐ)”,《楚辭·天問》中有“雄虺九首”的說法。危地族人擅長捕蛇,誘捕毒蛇自然是凶險的,猶其登高捕蛇,故而生“危”。無論“危”的造字本義如何理解,總跟“危險”脫離不了關係,要點是為什麽“危”含有凶險,大家可以去腦補一下的。

危方一開始是商的敵對國,後被商王征服,成為屬附國。卜辭:“丁未貞:王令卯途危方。”說得是商王派一個叫卯的人巡視考察危地。我們都知道,大凡一個國家滅掉另一個國家或部族,這個遭滅亡的國家族人通常會被收編遷徙,領地會遭分割,若這個地方有可利用的資源或存在軍事上的地理優勢,那麽其領地會成為這個國家的軍事重鎮或物質蓄備地。商王的很多田獵場、資源開採、軍事基地等事實上大多來源於周邊的被征服國。危方也一樣,商王滅危後,首先遷其國人,卜辭:“貞:危人率奠於……”奠就是安置,卜辭的意思是商王將危人進行安置,以方便繼續統治危民,但具體安置在何地,卜辭缺失。然後商王辟出一塊最肥的地來最為他的私家田獵場地,“己酉卜,故貞:危方其有畎?”、“戊辰卜,尹貞:王其田無災?在正月,在危。”等卜辭都可說明商王在危地有自己的專屬田獵場所,說明危地有著天然可資源分配優勢。危方作為臣屬國,每年要固定向商王納貢犧牲,卜辭:“乙酉卜,爭貞:酒危方以牛自上甲,一月。”這是危方向商王納獻牛羊米酒等生活用需。而卜辭:“丁未卜,暊貞:危方萑新家,今秋,王其比?”則是商王重新分封危地的事。商王冊封危地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由商王室成員封建立國,國名仍為危方;另一種可能是危地並非被商王征服,而是臣服,重封後正式成為商成員國。卜辭:“庚辰王卜,在危貞:今日步於叉,亡炎。”這是商王在危地對叉地的一次貞問,可見危方成為商附屬後,商王對危方的信任指數還是蠻高。

除了危方,卜辭中還有一個與危方密切相關的地名“下危”,在軍事戰略上,商王征服下危極有可能是為了討伐附近的夷方。據卜辭分析,商王征討夷方要經過下危,於是商王派出大軍連同下危、夷方一起征討。危方與下危應該是兩個不同的方國,但同屬於危族。這可能跟商王滅危方有關,古代一個國家或部落被滅後,往往會遭到遷徙和分裂,也會有被臣服和不被臣服之分,族人們共用一個族名或國名。但為了區分,會有上下或方位之稱,比如春秋時有上鄀下鄀,南宿北宿等等,這種情況常見,一般以北為上,南為下,而山東境內的兩座危山正是呈南北之勢,“下危”很有可能是危國分裂出來的一個部族,他們不服商管轄,便站到了商的對立面。於是商王派“望乘”數次去討伐下危,這就是卜辭中記載的“望乘伐下危”。這個“望乘”卜辭中多次出場,主要負責對下危的征伐,據說“望乘”是商代望侯,望國是商王的成員國,也是商王的得力武將,商王對他非常信任,卜辭:“庚辰貞:令乘望途危方。”商王還派他去巡視考察過危方。

卜辭中比較詳細記載了商王親征下危的過程,其間除了主將望乘,小臣旖,王后婦好也參加了戰役,並獲得了全面勝利。卜辭:“……小臣旖比伐,擒危美,人二十四……”意思是小臣旖一起並肩作戰,擒獲危方一個叫美的首領,其余俘虜二十四人等。下危被滅後,之後不見蹤跡,據說後來有危姓,不知道跟商代危國有沒有關係。

文/堰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