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腳踢星巴克,拳打瑞幸,奇葩公司:喝咖啡不要錢,一切皆可套利!

一間免費的咖啡館

天上為何掉餡餅?憑啥砸在我頭上?

「Shiru Cafe」是一家成立於2013年的日本連鎖咖啡店,目前在全球有28家分店,還開到了哈佛。它最大的特點是:賣咖啡不收錢。

學生除了可以在店內享用免費咖啡外,也可以花1塊錢將咖啡外帶。而店內則提供桌椅、WiFi、還有充電插頭等。學校的教職員,也可以享有該福利。

目前Shiru在全球開了28家分店,其中印度有7家分店--讓我想起今年去西雅圖,微軟附近熱鬧的印度餐廳。

2018年Shiru首度跨出亞洲,在美國的布朗大學旁設立了第一家美洲分店。Shiru預估布朗大學分店每年會有10萬名師生光臨,統計至2018年10月已經有76%的布朗大學生登記為會員,每天平均會接到600通訂位。

現在又已經在籌備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大學及Amherst學院分店。

為什麼這間免費咖啡館能活下來,並且貌似火爆?

不止是Think outside the box

如何在2小時內用1塊錢賺到100塊錢?

在史丹佛大學的課堂上,Tina Seelig教授給了班上14個小組各5美元,作為啟動基金。

每個隊伍需要在兩個小時之內,運用這五美元賺到盡量多的錢。

前幾名的隊伍在兩個小時之內賺到了超過600美金。

例如:

有個隊伍發現了大學城裡的一個常見問題,周六晚上某些熱門的餐館總是大排長隊。

於是,他們向餐館提前預定了座位,然後在周六臨近的時候將每個座位以最高20美元的價格出售。

又如:

在學生會旁邊支了一個小攤,幫經過的同學測量他們的自行車輪胎氣壓。如果壓力不足的話,可以花一美元在他們的攤點充氣。後來他們改為捐款,掙得更多了。

最後的贏家是怎麼做的?

這個團隊認為他們最寶貴的資源既不是五美元,也不是兩個小時的賺錢時間,而是他們周一課堂上的三分鐘展示。

史丹佛大學作為一所世界名校,是各大公司的搶人勝地。這個團隊把課上的三分鐘賣給了一個公司,讓他們打招聘廣告。

就這樣簡簡單單,三分鐘賺了650美元。

他們發現:他們手頭最有價值的資源既不是去售賣自己的時間,也不是去賣面子,而是售賣他們班上的同學——這些人才才是社會最需要的。

這個案例被用於介紹什麼叫「創新思維」(Think outside the box)。然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更本質、更「粗暴」的話題:

套利。

看不見的套利

Shiru Cafe的原理一樣,它賣的是大學生的「人頭」。它不收錢,收的是顧客的個人資訊。

▲ Shiru Cafe 咖啡店. 圖片來自:布朗每日先驅報

顧客在換取免費的咖啡前,要在 Shiru 的官網上登記包括姓名、出生日期、電話號碼、郵箱地址、興趣愛好、工作經歷在內的個人資訊。登記完成後,顧客即可在門市裡免費換取咖啡。學生和教職員工將享有以下福利:

並非所有顧客都會被 Shiru Cafe接待。 Sarah Ferris 是 Shiru Cafe 布朗大學分店的經理助理,她表示:「如果顧客不是學生或教授(教師),咖啡店將拒絕接待。當然咖啡店也可以進行現金交易,但 Shiru 更希望學生顧客能使用個人資訊進行交換。」

▲ 圖片來自:羅德島公共廣播電台

Shiru Cafe 的公司經營理念與使命如下:

Shiru Cafe 的的商業模式是:通過「免費咖啡」為贊助商收集學生的個人資訊,而贊助商也能通過這些資訊為這些學生提供一個職業選擇。

目前 Shiru 的運營收入主要是來自於日產、鈴木、摩根大通和微軟幾家主要贊助商,這些贊助商會在 Shiru Cafe 的門市裡播放廣告。

對於這些贊助商來說,通過 Shiru Cafe 收集到的顧客資訊數據,他們能根據顧客們的個人資訊和偏好進行調研、對產品進行針對性推廣。

對於 Shiru 而言,他們能清楚哪些興趣愛好、消費水準的顧客是門市的常客,以尋找更多的廣告贊助商。

下面是Shiru Cafe給贊助商的回報:

據說,贊助商之一的摩根大通日本新員工有 40% 是 Shiru Cafe 的老主顧。

在我看來,Shiru Cafe的秘密在於發現了一個套利機會。

在人才競爭的年代,特別好的名校,屬於稀缺資源,大企業會直接從學校截住優秀畢業生。

這個人力資源上的套利有兩種:

1、原產地套利

直接從原產地壟斷貨源。Shiru Cafe在日本和美國,瞄準的都是那些最好的大學。

從校園「壟斷」學生,好比買斷了西湖的龍井產地,或者控制了大閘蟹的陽澄湖。

2、勞動力套利

印度學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學IT的,又好又便宜,英語沒障礙。這裡面其實有了雙重套利的意思,即經濟學概念裡的勞動力套利。

金融套利

傳統意義上的套利,是金融領域的名字。

套利,是指投資者或借貸者同時利用兩地利息率的差價和貨幣匯率的差價,流動資本以賺取利潤。

通常指在某種實物資產或金融資產(在同一市場或不同市場)擁有兩個價格的情況下,以較低的價格買進,較高的價格賣出,從而獲取低風險的收益。

例如,某隻股票同時在倫敦和紐約交易所上市,同股同權,但是在紐約標價10美元,在倫敦卻標價12美元,投資者就可以在紐約買進,到倫敦賣出。

儘管在理論定義中套利可以是無風險的交易,但在實踐中大多數套利都是「統計套利」,即交易獲利的概率大於損失的概率。

套利交易的風險始終存在,輕微的風險包括成交價格的滑點誤差減少了利潤,嚴重的風險包括給標的物定價的貨幣幣值大幅波動、經濟基本面急劇變化導致原有的比價規律不復存在。

一旦黑天鵝出現,某些套利行為便有滅頂之災。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固定收益債券套利策略在1998年9月造成了46億美元的損失。其策略為做空美國國債與其他國家國債的價差。

由於國債間價差變動通常不大,該公司需要大量借款、提高槓桿來從微小的價差變動中獲利。

1998年8月17日的俄羅斯債務違約事件,導致該公司加了過大槓桿的套利失敗。

在1988年寫給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彙報了當年公司進行套利獲得的「異常巨大的利潤」,當年的投入獲得了超過50%的收益,而公司每年僅參與少量的但是規模很大的交易。

但是,即便如此,他表示,即使有大量的現金,公司亦不會在次年進行套利交易。套利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宣布的事件沒有出現。而隨著市場對套利的追逐,概念和範圍也變得越來越泛濫,風險也隨之增大。

巴菲特有兩次著名的套利案例,一好一「壞」。

案例一:價格飆升帶來的可可豆套利

1954年,巴菲特剛加入格雷厄姆-紐曼不久,可可豆的價格從每磅5美分飆升至超過60美分。一家手握大量可可豆的公司——洛克伍德被格雷厄姆「相中」了。

這家公司庫存的可可豆的價值,比公司市值高得多!買他們的股票,相當於打折買搶手的可可豆。巴菲特當時被格雷厄姆指定負責這次套利,獲利豐厚。

案例二:一波三折的紅杉樹套利

巴菲特在1981年進行的阿卡塔公司套利投資顯得一波三折,在當年寫給股東的信中,也用「複雜性」、「多變性」來加以描述,並總結了關於套利條件的四個問題:

1、承諾事件發生的概率多大;

2、承諾如果沒有兌現,事態將如何發展;

3、用於套利的錢會被困住多久;

4、事態超預期的可能性多大。

官司纏身的阿卡塔公司在美國擁有超過1萬英畝的紅杉樹森林,美國政府將以分期付款、單利6%的方式購入該地塊,用於擴大紅杉國家公園。

KKR公司將出手接過這塊「肥肉」,承諾在次年1月支付每股37美元的價格收購阿卡塔公司。

看起來是個躺著賺錢的機會,其實不然。「驚險」過程如下:

  • 巴菲特於當年9月底以33.5美元的價格初次建倉,預期年化回報為40%——不包括紅杉樹的所有權。

  • 到了12月底,KKR宣布推遲收購。出於對事態的持續關注以及對KKR、阿卡塔公司的了解,巴菲特繼續以每股38美元的價格買入。

  • 然而,在次年2月底,股東大會再次宣布推遲收購項目。

  • 3月中旬,KKR徹底放棄了這筆交易。

  • 幸運的是,新的買家出現了,收購推遲至6月進行,報價為每股37.5美元。

  • 化險為夷後,額外的價值——紅杉樹所有權為巴菲特帶來了一筆預期外的收益,相較之前5.19億美元的評估價,法庭認為該所有權價值應為6億美元。

由上可知,即使某些套利機會,看起來像煮熟的鴨子,也存在飛掉的可能性。

經營性套利

一切商業,或者價值的創造,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套利」。

確切而言,商業追求的是可重複的套利。

廣義化而言,什麼是商業模式?就是:

一塊錢進入你的公司,出來的時候是一塊零五分,而且是可持續性的。

一切的本質在於算帳。

但是套利型商業模式,對比一般的商業模式,是在開張做生意之前,已經賺了一塊兒。

套利機會多麼好,多麼板上釘釘,也是基於某個概率的。

經營性套利,通過重複套利動作,可以利用大數定律,大概率地實現成功套利,而不是把寶押在一個偶然事件上。

好的商業模式,就是能算得過別人算不過來的帳。

這方面最好的例子還是海底撈。

  • 為什麼海底撈可以「不計成本」地討好客戶?

  • 為什麼等待區有那麼大方的食物和服務?

  • 為什麼在競爭那麼激烈的餐飲行業海底撈還能一路做大?

▲ 火鍋發源地:重慶朝天門

說海底撈的人太多了,我從「套利」的角度簡單說幾點:

一、高換台率

高換台率,是餐飲行業的命脈指標之一。為了實現高換台率,海底撈用盡各種辦法讓你願意等。

24小時不打烊,送餐服務,以及各種衍生的產品與服務,其實都是對高換台率的不懈追求。

二、高毛利

餐飲行業毛利本來就高,外加火鍋的特點,以及品牌的定價權,令海底撈有豐厚的本錢去回報顧客,犒勞員工。

三、標準化+中央廚房

火鍋的標準化,降低了管理成本;中央廚房不僅提升了效率,實現了規模效應,還構建了數字化神經中樞。

四、低租金

餐飲的成本,相當一部分是房租。大多數餐廳最後都淪為給房東打工。海底撈至少有三種方法拉低租金:a、高換台率;b、自帶流量,無需那麼好的位置;c、與房東的議價能力。

五、網紅化

互聯網時代,大家為買東西而出門的次數越來越少。

線下的商業要活下來,需要成為「目的地」。「目的地」本來是旅遊領域的概念,我將其引入到商業領域。

海底撈將社交屬性發揮得淋漓盡致。數字化時代,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線下交流機會越來越少了。這是數字時代與線下產業最緊密的紐帶,也是套利按鈕。

六、簡單管理

海底撈的管理簡單嗎?實現起來肯定不簡單,但對於員工而言其實最簡單。為什麼呢?當你對一個人無條件好的時候,例如對你的家人,其實是最輕鬆的,什麼都不用想,即使人累,心不累。

將複雜的員工管理簡化為「變態服務」,員工隻管全心全意提高滿意度。

可以這麼說:海底撈的商業模式就是圍繞「套利」展開的。

而海底撈的文化又是與其商業模式高度契合的。

簡而言之,海底撈的這類商業模式,就像開賭場,不怕你佔便宜,就怕你不來。

驚險的一躍

好的商業模式,就是能算得過別人算不過來的帳。

亞馬遜在推出Prime會員時,一算帳,運費太貴,將會虧得一塌糊塗。但貝佐斯還是「一意孤行」,直到「神奇飛輪」轉起來,才釋放魔力,成為亞馬遜的大殺器。

這是算得過平台經濟的帳。

Airbnb開始的時候,大家都覺得很傻,誰會讓陌生人住進自己的房子啊?被無數投資人拒絕嘲笑,創始人依然不動搖。

這是算得過共享經濟的帳。

淘寶也是,誰願意從陌生人那裡買東西呢?那時候騙子橫行,面對面都會上當,何況網上?

這是算得過人性的帳。

套利絕非簡單地算得過來帳,必須建立在「驚險的一躍」之上。

有個笑話說,一位英國人看到美國遍地都是卡內基圖書館(這位世界首富一生捐了3500座),驚奇地說:在這個國家居然可以靠開圖書館成為首富!

除了亞馬遜起家的時候靠網上買書,開書店絕非好生意。噹噹和京東不知消滅了多少家實體書店。

但是,近些年,卻有些書店不僅活了下來,而且貌似越做越大,其中一家就是西西弗書店。

據說該書店平均12天一家新店。其誕生於1993年的貴州,核心價值理念是「參與構成本地精神生活」。

西西弗以滿足「客群心理共性趨勢需求」為目的,打造以物理空間體驗為基礎、以產品運營體驗為核心、以服務互動體驗為增值的「三位一體」複合體驗模式。作為零售企業,關注運營的體系寬度與深度,才是生存發展的根本。

但從本文「套利」的主題來看,就是一句話:

購物中心的租金讓利。

西西弗創始人金偉竹說:「2008年~2011年,是實體書店最艱苦的3年,當時的中國剛剛迎來高成本時代,書店死亡大都因為成本過高,加上互聯網對傳統市場的衝擊,非常難熬。」

這時難熬的還有另外一群人:商業地產開發商。

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是中國購物中心的黃金10年。開發商大建各種Mall。2006年我也在成都宜家旁邊選中一塊地,與以色列的合作夥伴投資建設了凱丹廣場,後來整體賣給了凱德置地。

開發商如此鍾愛投資購物中心,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市場需求。

早期商業設定的匱乏,令人們對購物中心這種業態趨之若鶩。

二、政府需求。

出於對招商引資、拉動經濟、提升土地價值的考慮,地方政府喜歡開發商建商業。

開發商們投其所好。典型如萬達,左手拉著沃爾瑪,右手綁著五星級酒店,從地方政府那裡拿到了很多位置好、地價低的土地。

購物中心一旦散賣就死了。整體持有的話,靠租金收入,往往需要養上數年,熬不起。怎麼辦?

還是以萬達為例,除了政府喜歡的購物中心和五星級酒店,整個項目裡的現金流來自住宅和街鋪,然後利用「白撿回來」的購物中心等商業向銀行貸款,滾動發展。

這是開發商的「套利」。

有了大型購物中心、辦公大樓和五星級酒店,拉高了周邊的地價。

這是地方政府的「套利」。

2001-2016 年,全國購物中心數量以17.6%複合增長率逐年攀升,2016 年已超4700 家。

受電商衝擊,加之商業項目過剩,據說70%的經營者都在虧損。

2001-2016 年全國購物中心數量(家)

於是,在各自的「患難」中,購物中心與西西弗書店們一見鍾情。

實體書店「集體死亡」,原因是門市租金。租金佔到成本的20%以上,基本就要虧本。

西西弗能將這一比例嚴格控制在10%以下。2014年開在深圳萬象城的店甚至直接免租!

秘密在於與商業地產商合作。

出於人流、文化、親子方面的考慮,購物中心給優秀的實體書店拋來繡球,給出「零租金、裝修補貼」等優厚條件。

購物中心得到的是「形象工程」,文化品牌,精神高地,多元業態互補,高層次的目標人群,更長的滯留時間,關聯消費等等。

西西弗書店抓住這一機會,從2009年起隻選在大型商超和購物中心,解決了「租金貴」這一核心難題。

這與上面海底撈的案例類似。

當年經濟型酒店的擴張,也是靠盤活位置差的庫存物業而獲得低租金,實現了快速擴張。

如果說,一部分購物中心是開發商套利的副產品,那麼,快速崛起的連鎖實體書店,某種意義上也是從購物中心那裡套利的結果。

獲得購物中心青睞的實體連鎖書店,還沒開業已經「賺」到了租金,別的競爭對手如何比拚呢?

天上為什麼掉餡餅?

天上為什麼掉餡餅,有兩重意思:

a、對於消費者而言,為什麼有免費咖啡喝?

b、對於商家而言,為什麼有套利機會存在?

我喜歡用以下方法來拷問一樁生意機會:

一、天上為什麼會掉餡餅?

二、餡餅為什麼砸在我頭上?

本文前面分別從消費者和商家的角度,回答了「套利」之「天上為什麼掉餡餅」。

下面從商家的角度,說說為什麼掉在「我頭上」。

沒有定價權,你就沒有套利機會。

西西弗書店獨創了「物理書店+閱讀體驗+書友會+資訊交流」的平台,店內配備了免費閱讀區、自營品牌咖啡等,即使顧客沒有買書的想法,也能因其他因素留下來。

西西弗跳出了「書商思維」,將自己定位為「多元化經營的文化空間」。非常在乎空間氛圍,比如設定閱讀區,提供沙發、椅子、甚至鼓勵你抄書。某種意義上幾乎重新定義了書店與你的關係。

「從市場來看,有『讀』才有『買』,你站在書店裡讀十本買一本,那也是生意。我們店員不會因為讀者買不起書而另眼相待,在這個情懷爛大街的時代,我們推動大眾閱讀的初心還是在的。」

「矢量咖啡」、「不二生活」兩大協作品牌是每家西西弗書店的標配。書的空間佔比80%,咖啡吧座佔比15%,創意雜貨佔5%。

圖書、咖啡、簡餐、音樂、藝術、健身、創意產品,還有舉辦讀書會、講座、簽售會等店內活動,以多元化的經營對整體盈利構成支撐。

▲ 加繆與西西弗神話

西西弗既學習了亞馬遜的推薦系統,又實現了網路書店所不具備的「翻翻看」和「馬上帶回家」。據說其有一個強大的選書團隊。

尤其是,西西弗書店也符合我所說的互聯網時代的「出趟門目的地」之要求。

本質而言,這家有二十年歷史的書店,其議價權來自於多年的耕耘所累積的深厚底蘊與專業功力。

在匹配度的前提下,套利機會與自身實力成正比。

例如,拚多多的流量套利,是基於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基礎之上的。

可複製的套利

套利經常是有時間差的。

一旦切入,必須可以自我複製,形成壁壘,從而壟斷了套利機會。

如果是一次性,就沒啥意思。

上面的幾個例子,都具有高度的「可複製性」。

這裡的「複製」,絕非連鎖、中央廚房這麼簡單,還涉及到企業文化不被稀釋,管理與人才跟得上,能構建網路優勢,利用互聯網,以數字驅動,等等。

▲ DNA複製原理

聽起來「套利」是個過於貨幣化的詞語,但是假如一個企業要擁有「套利」能力,恰恰要有非凡的願景和文化。

超級用戶的套利

讓我們從用戶價值的維度,來理解「套利」。

GEICO(政府僱員保險公司)創建於1936年。創始人古德溫曾是一家保險公司的會計師。他對GEICO的商業模式的設計具有獨特性

一、其業務定位與一般保險公司不同按照細分市場GEICO專門為政府僱員這批特定的群體提供汽車保險

古德溫認為作為政府僱員的汽車駕駛出現事故的概率要低於其他人這樣保險的賠付率就要小得多

二、在行銷模式GEIOC的保險單的銷售採取郵寄的直銷方式而不是依靠代理商

由此可以節省大約10%~25%的保險代理費。除此之外,因為沒有保險代理的強行推銷,也避免了一些不合適的保單。

正是因為這個模式為GEICO的發展開掘了一條具有顯著競爭優勢的護城河。

▲ 同行們恨死了GEICO的這隻吉祥物小蜥蜴

除了直銷,GEICO最有趣的套利方法是:

界定「超級用戶」。

在傳統的保險公司裡,優質的保險用戶,與普通的用戶,是混為一體的。

既然有一部分用戶有著更優的理賠概率,為什麼不能專門服務於他們?

這便是一個巨大的「套利機會」。

Costco的會員,互聯網時代的超級用戶,知識付費會員,都是類似原理。

巴菲特說:「GIECO取得的成功並不是因為我們比其他人更努力取得的,而是我們能夠秉承自己的理念和哲學。」

偉大的套利機會,來自於偉大的理念與哲學。

佩奇在 Google 創立之初,便洞察到,到在互聯網時代,讓所有人很容易免費上網,並方便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資訊,這樣的公司可以值一兆美元。

偉大的公司=偉大的願景+偉大的套利。

最後

Shiru Cafe是一個全新物種。

西西弗是一個全新物種。

無人商店是一個全新物種。

你+套利點=全新物種。

牛逼的書店多了去了,為什麼是你有機會套利?

關係好的人多了去了,為什麼餡餅掉在你嘴邊?

以前的「套利」,是你找到一個煤礦,或者拿到一塊地。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你需要有自己獨特的定價權。

定價權=願景+商業模式+專業。

越來越多的套利,是基於資訊和數據的。還有線上與線下的彼此套利。

最後一個問題,假如你套了利,那些主動的合作者也願意讓你去套,那麼到底是誰被套了呢?

以無人商店為例,被套的可能是被裁掉的店員,以及別的商店。

即使商業並非一個零和遊戲,但也是此消彼長的。背後總有殘酷的淘汰與財富轉移。

所以,你是套利者,還是被套的人?

本文來源:孤獨大腦(ID: lonelybrain)作者:老喻在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