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未來3到7年,科技爆發與大國命運

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是《大科學裝置群與國民經濟體系升級》。

主要分享三個部分:

第一,什麽叫大科學裝置群?

第二,大科學裝置群與國民經濟體系升級;

第三,未來3到7年科技爆發與大國命運。

一、什麽是大科學裝置群?

大科學裝置群是基礎科學實現前沿突破的綜合性、複雜性和極限性的基礎設施組合。

大科學裝置群是技術發明、產品創新、新技術增長點以及對應產業鏈整合升級的始發性動力源泉。大科學裝置群是衡量一個國家及地區創新能力最具顯示度的硬性觀察指標。

大科學裝置群的極限科研設施及其工具組合形成制度性的科研窪地效應,吸引世界範圍的優秀科學家團隊積聚突破,其極具特色的獨立城市科研功能綜合體,本身就成為城市國民經濟體系成長中的一部分。

近年來,北京、上海、合肥、深圳、武漢、西安等科研資源富集城市紛紛加快大科學裝置群的籌建步伐。

1. 大科學裝置群與國民經濟體系升級有什麽意義?

20世紀40年代,大科學裝置群在發達經濟體誕生以後,科學家得以將工業革命較早階段形成的機械動力數量級放大,將材料功能形態級增強,將基礎設施和通信網絡全球性整合。

結果是,人類經濟的規模呈幾何倍數增長,馬爾薩斯和羅馬俱樂部成員的悲觀預言被樂觀主義的發展實踐所替代。

筆記俠注:

英國政治經濟家馬爾薩斯提出,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準。這個理論就被人稱為“馬爾薩斯陷阱”。

在1944年,美國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做出來了兩個核武器,兩個核武器把日本人的“玉碎”決心給打掉了。

美國的橡樹嶺就是一個典型的大科學裝置群。上世紀40年代,它的試驗室產品,為一次重要戰役戰鬥提供了超級武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對日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筆記俠注:

為提高效率,美國將所有分散在軍隊、大學和各實驗室研製原子彈的部門聯合起來,這種體制被稱為“魔幻三俠”製,1942年6月,丘吉爾、羅斯福總統在華盛頓會晤,決定兩國聯合研製原子彈,即把英國原來研製原子彈的“合金管”計劃逐步融入到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在此之前法國由於敗降而逃亡到英國的一些物理學家比如像居裡等,也加入到了這個國際大科研隊伍中來,因此這也叫美、英、法魔幻三俠。

另一個,是它的科學研究出了一批世界級的諾貝爾獎研究者,這批諾貝爾獎級別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產業和一日生活。

舉個例子,如果今天的醫療產業沒有放射性理論的支持,其CT掃描儀、心電圖可能就無從談起。

今天的衛星產業以及4G向5G過渡,沒有當年那一批科學家的研究是不可想象的。

實際上,1944到1990的5個10年裡,橡樹嶺和洛斯阿拉莫斯等是世界上領先科研思想以及戰略性科研產品的重要發源地。

當然,二戰後美國人在紐約做了一個大科學裝置群,高能物理、新材料進和生命科學獲得極限試驗條件支撐。

包括伯克利旁邊的勞倫斯國家實驗室,新一代核武器、新材料、系統集成和國家點火裝置,為新能源、新材料和系統集成帶來了優越的科研條件,出了一系列戰略性前沿產品。

目前,全球發達國家有17個大科學裝置群。

我們有一批科學家也在問,中國能不能做大科學裝置群?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實現了工業化,走到了通過科學技術創新拉動經濟的門檻線上了。

回想起來,這一歷程走得艱難但也扎實。1978年改革開放時,相對西方,我們的產業處在初級階段。雖然國內的加工機械有6-80%閑置,但生產不出適銷對路、普通百姓喜歡的日用產品來。

一個可行的辦法,是從日用加工生產入手,購買設備的費用不是太高,在配置上國內的勞動優勢資源,通過出口加工,可以換回8%左右的加工費。

這一菲薄的加工收入,如果再收一個5.75%的營業稅,企業將難以為繼,只好建一個對應於出口加工的保稅區。

也就是說,只要是“三來一補”的業務,就不要收稅或者減稅,加工區和保稅區聯合起來解決了難題。但是,日子過得很吃力。

就是這樣,但當時有人還會問,為什麽這麽好的政策不給我們非沿海地方呢?這就出現了在加工區旁邊或者在交通要到地區的經濟開發區。開發區起來後一般是上百平方公里,比加工區的規模大多了。

經開區的發展到後來也遇到了瓶頸,數量和規模還是太小。那些處在非沿海地區,也不處在交通要道的偏遠省份,是不是也能借鑒加工區和經開區的政策,搞一個園區呢。

以後就出現的產業園區,科技園區和高新技術園區。前兩年的時候,我國的各級各類的產業園區就超過了24000多家,加起來有40個台灣省那麽大。

即就是這樣,人們覺得政策還是跟不上一線實際經濟發展的需要。還能不能在在現有的園區制度基礎上在進一步呢?那就搞一個自貿區(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區的核心部分,自由港建設。

但沒想到兩年前美國人發動了一場貿易戰,而且愈演愈烈,直有把貿易戰向產業和科技之爭,甚至增長模式之爭和制度之爭方向上硬推。

如此看來,大科學裝置群和科學城的建設還真是在內外因素綜合作用下,一個國家未來新一輪經濟發展和大國競賽的歷史宿命。

什麽叫大科學?

大科學(Big, Mega or Large Science)是指“文理工”三棲意義上,多個學科在大規模試驗設施支持下,眾多科學家聯合體協同突破懸而未決的歷史難題、時代挑戰性的重大問題、領先又具有未來收益等的專項和複雜科研活動及其累積成果的總和。

大科學裝置群是完成上述過程總和所需要的試驗設施集合。在廣義上,除去物理設施組合之外,大科學裝置群還包括各個對應科研實體和聯合體運營的細則、專則和通則等體制和機制的總和。

大科學裝置群近十年碰到了經濟技術時代跨越的瓶頸。原因在於二戰戰後近80年來,除了創始一輩以外,後續科學家聯合體大多數時間都把超大複雜的科學裝置群看作在極端甚至極限條件下輔助人們獲得新知識的設備。

很少有團隊在形而上學高度思辨人的“類”和裝置的“類”二者合一時,其工作邊界和邊界突破的可能性何在。或者說,極限科研設施的極限何在?

這正是1940年代馮·諾依曼和約·摩根斯坦等一批受分析哲學啟迪的大科學家在方法論意義上建立以美國為首的大科學裝置群的精神實質所在。

反觀今天,“德-法-意-盧(森堡)-比(利時)-荷”及“新-港(中)-澳(中)-台(中)-日-韓”各發達經濟體的裝置群,基本上實行的是模仿趕超戰略,不知道美國十多個大科學裝置群已經出現諸多雷同且研究方向發散的重整機理何在。

在形而上學意義上,大科學裝置群不僅要在康德主義方向上(Deontology)為研究而研究,還需要在邊沁主義方向上(Teleology)為時代突破而研究。

或者說,理解大科學裝置群的時代邊界或者跨時代關聯在今天變得異常重要,21世紀大科學裝置群建設的目標、定位、對應板塊構造和內置成長的階段性特徵是這一形而上學思考的政策性語言。

在形而上學思辨高度俯瞰大科學裝置群的建設意義,我們的結論是:

20世紀中葉以後,大科學裝置群已經是而且仍將是每一個時代,給定技術條件下,與人的“類五官”結合後突破時代感知極限,在理想條件(最優、極端、極限)下揭示自然和社會複雜過程並在最優條件下重組和創新,進而在改造世界的意義上推進經濟成長的超級科研功能組合體。

那麽,大科學裝置群的功能和國家實驗室有什麽意義?

1.它的功能是基礎科學實現前沿突破的綜合性、複雜性和極限性基礎設施組合。

看華為和中興,現在是美國的4G向6G過渡期間,因為中國的4G是和歐洲人在一起的,3G是和美國人在一起的,2G在歐洲,1G是和美國。

結果美國人在4G的時候,出現了龜兔賽跑中的兔子行為,睡了一覺起了,發現自己落後了。

但是在這個基礎上怎麽向前走,華為和中興在科技上如何進一步發展,除了企業自己的努力外,在更大和更廣範圍的基礎科技上,還是需要國家給與更大的支持。

2.技術發明、產品創新、新技術增長點,以及對應產業鏈整合升級的始發性動力源泉,這涉及到一個經濟發動機的概念。

什麽叫經濟發動機?一個地方產業和產業之間碰撞能夠不斷地生成新經濟增長點,拖動周邊關聯產業向前發展,它就會成為產業鏈閉合成長的內原生動力,這就是經濟發動機概念,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及地區創新能力最具顯示度的硬性觀察指標。

2019年,GMIC大會遷移到廣州,也是廣州市的一個期盼。因為廣州市在這方面落後了,GDP在創新方面落後於深圳是個不爭的事實。

當然,香港也輸給了深圳,再過5到7年,香港的GDP比深圳可能會少1兆。所以,香港也很著急。

二、大科學裝置群與國民經濟體系升級

21世紀的大科學裝置群將不再是20世紀大科學裝置群的技術層面複製,而是普羅米修斯創新意義上的裝置群整體升級。

1. 什麽叫數字經濟?

1980年代,微型電腦大規模進入工廠和家庭以後,人類使用字元串和數位的活動成幾何倍數增加,新的機器不僅替代和放大了人的腦力勞動。

而且還以數字替代技術為始發點,衍生出了與替代技術完全不同的數字創造技術,對應經濟的業態形式也發生了基本特徵上的變化。我們稱這種新的經濟形式為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是指廠商不以三維物質材料,而以數位材料為對象來加工、生產、交換和消費形成的均衡收斂過程及其資源配置關係的總和。

其有兩個方面的觀察特徵:一是數字替代經濟(The Economy of Substitution),這是製造經濟向數字經濟萌生過渡的特徵。

數位照相技術出現後,傳統三維物質的膠卷感光材料被數位相機中的“感光-電磁脈衝”過程轉換成數位單元。照相、成像、修像、複製及獲取圖形的實體物質材料被替代。

再比如,自然人在傳統機床上同時操控兩個以上方向的切削過程幾乎不可能,但一個五軸聯動的數控車床非常輕易地就能解決同類問題。

這其中,一個具有多維傳感器、數據捕獲輸入、預設零組件圖形比對、流程環節聯動以及軟體更新的非傳統車床的數據生產過程並行在原來的基礎之上,非常高效精準地替代了原來的任務過程。

二是數字創造經濟(The Economy of Innovation)。

還以數位照相為例,當數字成像技術應用範圍擴大時,巨量的電磁數位圖形圖像傳輸、編輯、製作以及動態流程再造,引發數位傳輸通道高速化的需求,超出單個企業的配套能力,整體經濟範圍的地下光線互聯網和地表蜂窩移動互聯網通過地面關口站“超網”聯結,信息通道增容及元器件單元傳遞通量升級。

對應在消費領域,類似於阿里、騰訊和頭條等的第三方消費平台出現,傳統百貨商場被替代,網絡預售、支付账戶綁定、預付許可、路由器超高頻支付、小微靈動物流中介產生,中央頂層账戶系統結算以及具有價值凝聚顆粒的大數據賦值根伺服器不斷湧現。這是大車間製造經濟概念所不包含的新經濟成分。

2.廣義數字經濟定義

在數字替代和數字創造二合一的意義上,數字經濟不再是大車間製造經濟如影隨形般的因成本節約優勢而出現的數字雙生子(The Digital Twin of Real Economy)式的替代生產——傳統車間生產的零組件過程,都可以在節約和精準的意義上用數字技術來複製。

而且,更升級一步,基於產業替代積累之後新增的經濟人之間數據生成傳輸的需要,在始發數據凝聚區塊,在人類有限但較高智慧導引下,生成動態數據“乾-支”線區塊鏈及網,使萬物在智能互聯基礎上向智慧互聯、價值互聯甚至美學互聯等超大智能智慧網聯體——成熟數字經濟階段邁進的經濟活動總和。

在這個意義上,廣義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靠人和動物的體力,對太陽、土地及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進行初級整合生產;

繼工業經濟——依靠化石能源和機械動力,在車間內進行精細化複雜批量生產之後,人類向智能智慧經濟——依靠人和聯網資源的組合動力,在“空-天-地”一體化半徑內,在“宇觀-人觀-微觀”綿密空間內進行更高業態邁進的第三次經濟革命,或者簡稱數字經濟時代。

3.數字經濟時代呼喚21世紀的大科學裝置群

1980年代後期,大車間長流水線製造向多功能模塊化製造過渡時,靈巧製造需要處理的信息量和難度,遠非車間內部機件增加,布線升級和系統整合所能比擬。

更具挑戰的是,在實現上述過程的時候,需要廠商和廠商之間、市場和市場之間、經濟人實體和社會實體之間在信息傳輸的速度、規模和實時處理方面出現至少一個數量級的對應技術躍遷。在新經濟中,處理信息的諸多配套環節具有了和存量基礎設施一樣的地位,新經濟的基礎構造生成了。

海量數字信息要求在人類自身之外出現第三隻眼睛,不僅要看得遠,而且能無處不見;

要求人類自身之外出現第二類五官,不僅能無所不在地感知,而且能夠“繞地-升空-穿微”綿密無間斷地24小時可持續地感知。更為深刻的變化來自於下述這些領域。

GIS、北斗等系統終端聯通後,產生了新的消費需求:在人類有限的“感知-思維”能力之外,產生了人類少量參與甚至無需參與的定位、搜索、掃描、識別、成像、傳輸、存儲、色彩、記憶、場景觸發、回憶、配對、粘性、綁定、反饋等自然成長、可持續方面超自然人的聯網和網格內萬事萬物之間的傳感與互聯。

如果說工業經濟是實體經濟,數字經濟則是實體經濟內生且托舉於其上的網絡感知(Feeling),多維傳輸(Pass-on),思維(記憶式存儲-場景喚醒-推理)及行動(Feedback and Action)等一體化過程的加總(萬物互聯只是這個過程的一個簡單側面的描述)。

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聯繫和區別可以這樣來比喻:對人體來說,骨骼和肌肉等物理化學成分是其實體部分;

感知系統、神經系統、血液循環和淋巴防衛等系統則是實體成分的感知智慧部分。

一個正常身高的人,不加節製地鼓勵其骨骼和肌肉實體增加到600公斤,八大系統集成方面不對應增加能力的話,該自然人不是行為功能增強了而是消弱了。人體的物理實體和系統集成兩個部分優化結合才能使人體的功能達到最優。

在大車間製造經濟臻於成熟的同時,數字經濟在新舊經濟成分的交錯過程中常常“鴻爪留泥”式地向我們昭示其背後的經濟學全景。

一個能夠窺探、繪製並通過設計和產品完成的技術路線指引的大科學裝置群將會為有準備的經濟體帶來群龍匯聚的繁榮畫面。

更具邏輯地說,一個在數字前沿技術條件下重構數字經濟及其對應自然過程、為科學家共同體生成所需的創新知識及對應技術的超大複雜科研自由港;

一組能夠將自由港內的大科學裝置群組合單體之間的通用連結和使用規範、實驗室標準化管理的通則、專則和細則;

一組將不同領域、不同國別間科學家獲得的知識和專利產品賦權和確權,顯現交易與互換,使科研產品從實驗室走向通用車間,從通用車間走向市場,催生產業增長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大科學裝置群(2.0),正在為數字經濟時代所呼喚。

4.數字經濟大科學裝置群是什麽?

第一,一個具有國家數字脊索乾鏈、區域塊鏈以及行業支鏈系統生成的商業根伺服器,是大科學裝置群的核心設施之一。

它不簡單的是域名所在地,而是所有數字進行始發意義上的登記,登記後確權、授權、評估、授信、征集、關聯等。然後賦值,價格和價格之間形成交易,這個過程的基礎科學研究的概念和理論支持。

20世紀的大科學裝置群和現在高校的12個核心理論系課,像數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經法等,基本上沒有這個概念。

在比如,今年“618”甩貨節電商賣了1600多億,阿里一家佔了6-70%。但阿里那個電商平台是什麽樣的技術,很少有超越應用開發的基礎理論討論過。過去幾年,我們稱這類企業為BAT黑蝙蝠,實際上他們是互聯網技術的第二、三和四代:超級電商。基礎理論亟待補上這一課。

第二代是搜索引擎,第一代每戶網站(網易、搜狐和新浪),第四代是什麽?是俱樂部平台(今日頭條、小米和滴滴),它既不是公共品,也不是私人品,頭條一天放到網上的新聞是267萬條新聞。

比如,中央電視台、新華社、人民日報、省電視台、網易、搜狐和鳳凰一天放到網上的新聞才有17.5萬條,它們乘三倍還不如頭條的零頭。

頭條到現在大概是六年半的時間,今年開兩會的時候,中共中央也許要給他派了1萬個黨員編輯,因為審核政治類新聞的工作量實在是太大了。這種超級新聞現象的元理論又在哪裡?

第五代就是俱樂部產品的另外一種,OFO,摩拜和小藍消失之後,現在我們知道又出來了個釘釘,廣東省的雲潤,和微軟的新平台,看起來是五代的。這五代的系統連接,需要一種新的理論突破嗎?

阿里到了第三代和第四代,一年交易幾兆的大平台電商,平台上做市的商鋪之間需要什麽樣的技術來支撐?

看來釘釘還不行,必須要有超越頭條的一個超級搜索平台,理念、定位、掃描、成像、傳輸、存儲,場景互換、配對、黏性綁定、行為反饋等這種過程的超級搜索平台,比分發厲害多了。研究這種理論基礎部分的大科學裝置群的意義在哪?

經濟不斷提供西安需求,應用設備和開發如雨後春筍般濫觴與市場上的時候,產業和實體所需要的基礎研究就出現了。

所以,國家實驗室下面一定是超級大學和省一級的實驗室,實驗室裡有通用實驗室,有專用實驗室和前沿實驗室,實驗室是成群的。

比如我們國家的飛機發動機幾十年不能突破,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實驗室在群的行為上不分級,結果就突破不了。

現在看來,產業在推著試驗在前進。這幾年,從實驗室向產業方向逼近,一個環節是創意空間,就在實驗室旁邊,下來就是創客工坊,工坊下去才是孵化器,孵化器過去是加速器,加速器之後,才是產業園區裡正常成長的嬰幼級別的企業。

大科學裝置群催生大工程裝置群,從孵化器、加速器向產業園區走,異塵餘生到整個國民經濟體系,這是中國24000個產業園區告訴全球的一個新知識。

三、未來3到7年科技爆發與大國命運

未來3到7年科技確實要爆發,但不是偶爾的爆發,是過去70年的積累帶來的爆發。

2018年,我們的數字經濟佔GDP的34.8%,2019年的預測是36.87%,到2027年160兆的GDP,數字產業佔52.79%。或許有人會問,那用數字貨幣還是用現在的法幣?這就是挑戰。

這個挑戰還是嚴重的,製造經濟基礎設施,就是公、鐵、高、港、橋、涵、隧八大單元。

數字經濟從1980年代就出現了端倪。1980年代後期出現了光纖互聯網,到今天帶動了2.85億台活躍終端。

1997、98、99年聯通、移動和電信建成了全國範圍的移動互聯網,帶動了12.6億台的移動終端。我們現在有652萬個基地台,美國是32萬個基地台,我們基地台和基地台的距離是50公里,美國的基地台和基地台之間是350公里。

5G的波長是3個厘米到一米之間。4G向5G過渡,信號傳遞必須是在視線範圍之內的直線,在50公里和50公里之間,350和350公里之間,布設反身、補償、增強、轉圜和增強類基地台,我們跑在了美國人的前面。正因如此,

互聯網從早期的信息互聯向初級萬物互聯,再向高端萬物互聯,再向價值互聯,只有區塊鏈才有價值。

什麽叫區塊鏈?

先思考一下,病毒怎麽在互聯網裡面短時間內能夠感染300萬到幾百萬的電腦?病毒好像有生命,在裡面泡壞一個一個的電腦終端。其實病毒就是人的兩隻眼睛之外的一種非生物態的“生命體”。

區塊鏈也是一樣,抽象掉第一推動力的人,區塊鏈就像在全世界幾十億台終端形成的網絡裡邊的一個價值自生長系統。它使得互聯網由現在的萬物互聯態征,依托於數字技術的支撐,在向價值互聯過渡。

區塊鏈是指一個基於數字存儲技術及互聯網基礎之上:

a. 通過一個匿名的或者彰名的中央頂層账戶系統設計;

b.在始發點區塊內置了一個類似於幹細胞性質的、只可正向延伸不可逆向生長的樹枝狀邏輯函數功能;

b. 每一個新生長的特種數字區塊體如果連結在乾鏈上,它既可保存自己區塊的原始數據,也同時通過哈希函數——一種供聯網互動用的特徵目錄檢索函數——保存支鏈區塊的副本內容(開放式接口);

d.當乾鏈區塊體的數據信息覆蓋一定數量門檻線的區塊網集時,其自身獲得支鏈區塊數據和邊際區塊數據的驗證區塊資質;

e.當所有的區塊在互聯網中連成一個兩兩閉合、整體開放——類似於拓撲學中的開球空間的賦值系統時,區塊被賦予了資產存儲、保值、傳遞的第三方功能價值,單是獲得這種第三方功能體所有權的收益(不僅僅是比特幣等)驅動,就可以使該特種區塊鏈在互聯網中以細胞繁殖的速度成長。

區塊鏈在設計上是一個開放式的,聯網後又點點為中心的,類似於生命體中幹細胞成長過程的獨立智慧網生成過程。

這種區塊網集的生長,具有由區塊乾鏈向脊索乾鏈,由脊索乾鏈向尋的乾鏈,由尋的乾鏈再向涵蓋脊椎、五髒六腑和心髒大腦等的超級網“智能-智慧”體的自整合和加速態勢。

這是一種比機械戰士的體力和擴增實境人智力所無法比擬的一種未來網智慧體。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是一個缺乏形而上學高度的判斷。

根據我們的認知,區塊鏈是一個設計上高度智能智慧前置,替代了一個社會網絡組織生成後的大量後置管理問題,是一個具有“中央頂層核心账戶-外網開放繁衍”的自智慧成長特徵的非人類、非機器超級“生命體”。

區塊鏈的年輕設計者,比如中本聰們等還不懂這種超級網智能智慧體的整體畫面,僅僅像互聯網宇宙混沌初開後早期細胞單體和三葉蟲類脊索“生物體”盲目但有序地自生成自組成。

但這種緩慢的自組織過程一旦越過一個智慧門檻線,我們稱其為“伏羲-女媧”或“亞當-夏娃”門檻之後,則互聯網中的春秋戰國時期將會到來。那時候可不是整體互聯網系統的上呼吸道小感冒,或者腸胃感染式的休克式大感冒所能比擬的。

圖8. 被20世紀忽略的網資源對應工程技術示意

在“空-天-地”一體化條件下,一個獨立城市綜合一天的數據處理量相當於現在一年的數據量甚至更多。

這時,需要實時消除的噪音數據,短期訪問保管的熱數據,賦值確權後的溫數據,需要交易的有價值涼數據,作為第三方擔保的冷數據,作為更高價值保存的黃金凍數據等的流量轉播、兌換、交易、轉存和分析分置技術,將成為攫取未來數字經濟價值制高點的秘密。

圖7. GPS定位與BIM聯網

500年前,人類經濟的顯示度指標是誰給陸地表面擺上最大規模的物理載具群並有序運營其達到可持續,誰就是最先進經濟,中華民族做到了這一點;

過去500年,這一競爭領域由陸地轉移到了海洋,誰給海洋擺上最大規模的物理載具並有序運營其達到可持續,誰就是霸權經濟,英美人群做到了,中華民族嘗到了落後挨打的滋味;

未來500年,誰給“空-天-地”一體化“物理+X異度”空間擺上和人類智慧媲美,並能不斷優化可持續的運營載具體系,誰就能領導經濟。

中華民族國民經濟體系崛起的窗口機遇期到來了。

圖9. GPS、BIM與智慧街區的管理中

智慧時代的到來,將進入到人類的方方面面,吃住行等供給側各類工具、管理方式和人類生活的各類生態圈的特點都被顛覆。實現產業再造。

上述大科學裝置群的建設將會使深圳建立在對新時代經濟理解基礎上,由基於深圳發展比較優勢基礎上,於大科學裝置群的建設方面立於中國並能和國際同行競爭的不敗之地上。

圖10. 智慧小區功能示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