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HRS2019中國之聲丨江洪團隊:心臟交感神經調控防治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研究新進展

猝死是人類最嚴重的疾病,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處理和心臟性猝死預防指南提示,全球每年約有1700萬例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其中心臟性猝死約佔25%。據統計,我國每年心臟性猝死人數約54萬,每分鐘就有1人猝死,且搶救成功率極低。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心臟性猝死為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而心臟交感神經過度激活是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的關鍵,但目前對心臟交感神經過度激活機制的認識依然不足,臨床上也較為缺乏有效的防治策略。5月8日至11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美國心律學會2019年會(HRS2019)現場,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江洪教授團隊展示了3項該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這系列研究分別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1530011)、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慢病專項(2017YFC13078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1871486,81570463)等基金資助。

脂聯素降低心臟交感神經活性,防治室性心律失常

脂聯素是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內源性生物活性蛋白質,在機體廣泛存在,在代謝綜合征、風濕免疫性疾病等多種疾病中均發揮作用。研究提示,血清脂聯素水準與多種高交感活性相關心血管疾病的預後之間呈正相關,但具體機制尚不十分清楚。

心臟交感神經節則有豐富的脂肪細胞包繞,江洪教授團隊研究發現,這些豐富的脂肪細胞分泌的脂聯素,可能通過作用於心臟交感神經而對心血管發揮保護作用。心臟交感神經節內局部注射脂聯素可與心臟交感神經細胞上的脂聯素受體結合,從而降低心臟交感神經活性,並減少心梗後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其機制可能與激活其下遊的AMPK、PPARα和PPARγ通路,從而減輕缺血後氧化應激反應及促炎症因子的釋放等因素有關。

圖1. 脂聯素髮揮作用示意圖

圖2. 研究海報

超聲引導下心臟交感神經節內注射肉毒素防治惡性心律失常

肉毒素又稱肉毒桿菌內毒素,是由肉毒桿菌分泌出的細菌內毒素,可阻斷乙醯膽鹼的釋放,對膽鹼能神經末梢具有很強的阻斷作用。因其使用較為安全、有效,已被FDA批準用於臨床,廣泛用於美容除皺及面肌痙攣等疾病的治療。

江洪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心臟交感神經節為節前纖維,其神經遞質主要為膽鹼能遞質,因此,心臟交感神經節內局部注射肉毒素可有效降低心臟交感活性,從而顯著抑製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同時,結合臨床較為成熟的超聲穿刺技術,可在超聲引導下通過體表穿刺,向心臟交感神經節內注射微量肉毒素,起到抑製心臟交感活性、防治惡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並且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該策略具有較強的臨床應用價值,有望為臨床惡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治療帶來新選擇。

圖3. 肉毒素髮揮作用示意圖

圖4. 研究海報

低強度聚焦超聲調控心臟交感神經,防治惡性心律失常

聚焦超聲是指利用超聲波作為能源,將很多束超聲波從體外發射到身體裡去,在發射透射過程中發生聚焦,從而產生熱效應、機械效應、生物效應等多種複合效應,從而乾預靶組織的一種技術。高強度的聚焦超聲可產生大量能量,可用於腫瘤、婦科疾病等疾病的治療。同時,部分研究提示,聚焦超聲對自主神經活性也可產生顯著作用,較低強度聚焦超聲(LIFL)可抑製自主神經活性。

江洪教授團隊在大動物模型研究中發現,對心臟交感神經節給予低強度聚焦超聲刺激,可顯著抑製其活性,降低心臟交感神經功能,並顯著降低心梗後噁心心律失常風險。實時溫度監測結果提示,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局部溫度升高不超過1℃,說明該技術較為安全。

該技術的優勢在於可通過無創方式乾預過度激活的心臟交感神經,從而預防高危患者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該研究獲得了HRS中國區青年研究者二等獎(中國區原創研究評分排名前三)。

總結

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心臟性猝死的發病率逐年升高,並且不斷呈現年輕化趨勢,是當前社會面臨的重要健康問題。但目前臨床依然缺乏對高危患者的有效乾預方式,比如β受體阻滯劑作為典型的交感阻斷劑,在心衰、心梗、高血壓等疾病中雖有廣泛應用,但對猝死高危患者的防治作用始終有限,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目前依然是高危患者最常見的治療手段,但該方法並不針對病因,且為有創治療,代價昂貴,目前我國每年僅植入約4000台,遠遠不能滿足臨床需求。因此,該系列新型調控策略的研發有望為臨床猝死高危患者的防治帶來新思路。

心在線 專業平台專家打造 編輯 劉明玉┆美編 高紅果┆製版 劉明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