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較真 | 常溫奶的營養價值,真比鮮牛奶低很多嗎?

較真要點:

查證者:雲無心 | 食品工程博士

在中國的奶製品市場上,常溫奶與巴氏奶的爭論持續了很多年,牛奶廠家甚至一些與廠家關係密切的專家,經常互相吐槽,讓普通消費者一頭霧水。

常溫牛奶與巴氏鮮奶,到底有什麽差別呢?

一、巴氏鮮奶與常溫牛奶加工方式的差別在於不同的殺菌目標,巴氏奶的目標是把細菌降低5個對數值,常溫奶的目標是將細菌降低12個對數值

在食品加工中,把“細菌數降低到十分之一”稱為“降低1個對數值”,降到百分之一稱為“降低2個對數值”,降到千分之一稱為“降低3個對數值”……以此類推。

巴氏鮮奶的目標是把細菌降低5個對數值,也就是使得細菌數低於起始值的十萬分之一。實現這樣的目標,只需要把牛奶加熱到72 C保持15秒就夠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巴氏殺菌”。經過這樣的處理,牛奶中還有一些頑強的細菌會存活下來。只要溫度適合,這些細菌會很快生長起來。在冷藏條件 (4 C或者更低)下,這些細菌只能緩慢生長,在一兩周之內不至於長到太多。

而想要牛奶在常溫下長期保存,就需要把細菌幾乎全部殺光,並且在無菌條件下灌裝到無菌的容器中。在食品工業上,是要把細菌降低12個對數值。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把牛奶加熱到135 C以上(這個溫度被稱為“超高溫”,簡稱UHT),保持2秒以上的時間。因為細菌幾乎被殺光,在不打開包裝的條件下,牛奶中就不會有細菌長起來,也就可以長期保存。這樣加工的牛奶,被稱為“常溫奶”或者“UHT奶”。

二、相較巴氏奶,常溫奶的優勢是不需要低溫冷藏,且存放時間久,但是超高溫加熱使其風味略差於巴氏奶

顯而易見,常溫奶的優勢在於不需要低溫冷藏,而且存放時間久,更有利於保障食品安全。對於氣象較熱,距離產地又比較遠,冷鏈物流不是非常可靠的地區,常溫奶是很有必要的。即使是在歐洲,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意大利等很多國家的牛奶消費也是以常溫奶為主。

超高溫加熱對於牛奶的風味會有較為明顯的影響。對於習慣了喝巴氏奶的人,喝常溫奶經常會有“味道不對”的感受。在冷鏈物流完善或者氣候較冷的國家,比如美國、英國以及北歐的幾個國家,巴氏奶就佔了主流。

總體上說,這更多是產業傳統以及口味偏好的問題。

三、在營養方面,常溫奶跟巴氏奶相比有少許降低,但牛奶貢獻的核心營養成分——蛋白質和鈣幾乎沒有損失,不值得糾結

食物中的一些營養成分在高溫下會被破壞。因為常溫奶的加熱溫度高達135 C以上,所以很多人認為常溫奶的營養被“大大破壞了”。

其實,加熱對營養成分的破壞,除了溫度,時間和pH值也是關鍵因素。不管是巴氏殺菌還是超高溫滅菌,時間都很短——巴氏殺菌大約15秒,而UHT可能短到2到4秒。在這麽短的時間裡,對營養成分的破壞其實是較為有限的。

在牛奶中,主要的營養成分有蛋白質、脂肪、乳糖、鈣和維生素B2和B12。還有一些其他的營養成分,不過含量並不高,損失多或少,也沒有什麽影響。

蛋白質和鈣,是我們在牛奶中最看重的營養成分。在UHT處理中,鈣與蛋白質的結合狀態可能會受到影響,另外,一些蛋白質可能與乳糖發生反應。但是,反應的量佔總量的比例都很小,導致的營養損失不見得比少喝一口奶更大。

乳糖和脂肪的主要作用是產生熱量。對於現代人來說,熱量不僅不缺,反而往往過多。乳糖與脂肪,都不是我們在意的成分。甚至,有的牛奶還會特意地去除脂肪或者破壞乳糖。所以,它們是否被破壞,我們一般不在意。

牛奶中含有一些維生素。其中維生素B2和B12的含量,相對於人體需求而言算得上“較為豐富”,而其他的維生素對於滿足人體需求無足輕重,損失不損失也就不值得糾結。維生素B2和B12在高溫加熱的過程中會損失一部分,但因為加熱時間很短,而牛奶的pH值偏酸性,也並不利於它們失活,所以損失的比例並不算大。

更重要的是,除了牛奶,各種肉類和蛋也富含這兩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2,在穀物和蔬菜中也有不少的量。簡單來說,人們並不容易缺乏維生素B2,而維生素B12對於非素食者也並不是問題。所以,常溫奶相對於巴氏奶損失的那一點維生素,也並不值得糾結。

還有人宣稱高溫加熱使得牛奶中的酶等“活性物質”失去了活性,從而導致營養價值降低。實際上,目前並沒有可靠的依據表明,牛奶中的這些酶以及其他“活性物質”對人體健康有什麽幫助。它們是否失活,並不改變牛奶的營養價值。

最後總結一下,常溫奶和巴氏奶相比,巴氏奶的風味有一定優勢,而常溫奶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在營養方面,常溫奶跟巴氏奶相比有少許降低,但牛奶貢獻的核心營養成分——蛋白質和鈣幾乎沒有損失。所以,可以說,巴氏奶和常溫奶之間的營養差別,完全不值得糾結。

本文編輯:marthaywang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