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美“外交二代”在北京對話,以史為鑒著眼談判合作

《財經》記者 江瑋/文 郝洲/編輯

在中美關係進入建交以來最困難之時,歷史或許可以為這段關係如何走出困境提供借鑒。

9月7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專題研討會特別設立了“中美建交四十年:回顧與展望”的討論環節。參與討論的嘉賓多是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過程主要參與者的後代,其中包括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王炳南之子王波明、外交部原副部長章文晉之子章百家、美國前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的第三個兒子尼爾·布什以及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之子馬克·布熱津斯基等人。

參與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也特別為當天的討論錄製了一段視頻。他說,中國和美國是在技術、政治經驗、歷史方面最有能力來影響世界進步與和平的國家。兩國都有責任為世界和平與世界進步找到合作方式,解決面對的重大問題。

《財經》雜誌總編輯王波明回顧了在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前,中美是如何展開接觸的。他的父親王炳南在出任中國駐波蘭大使期間參與了中美建交前的多輪大使級秘密談判。

(《財經》雜誌總編輯王波明)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中美關係一直處於敵對狀態,直到1954年在日內瓦舉行的一次國際會議上才展開第一次接觸。那次會議也醞釀了一個機制,即在中美之間舉行大使級談判。1955年,王炳南被派到華沙出任中國駐波蘭大使。

從1955年到1969年,中美兩國大使一共舉行了136輪談判,談判涉及的內容包括中朝戰俘遣返、台灣海峽、錢學森如何回到中國等。在135輪談判舉行時,美國總統尼克松已經上台,他當時釋放出雙方能不能緩和關係的信號。在其後第136輪的談判中,中方表示,如果美國政府想派人到中國來,中國政府會正式提出邀請。正是中美大使級談判的鋪墊帶來了1971年基辛格的秘密訪華。1972年,尼克松實現訪華,他的訪問也被視為改變世界的一周,直至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以史為鑒,中美大使級談判談了15年,從敵對狀態談到關係慢慢緩和,說明雙方要保持接觸,王波明說。他坦言,在136輪談判中,除了討論一些具體的議題,很多時間在互相批評和指責,但這也比不接觸要好。

“談就可以避免誤判,就可以摸明白雙方意向。136輪談判說明中美關係一定是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雙方有足夠的智慧能解決中美面臨的問題。”王波明說。

(王波明在論壇上講述1945年王炳南作為毛澤東秘書陪同參加國共重慶談判的故事)

喬舒亞·庫珀·雷默是基辛格協會聯合首席執行官、副會長,他提出的描述中國獨特發展模式的“北京共識”曾在西方引起強烈反響。雷默表示,基辛格重視中美各個層面的交流,認為在不同的領域都可以進行交流,他覺得兩個國家有各種各樣的分歧和利益上的區別,但在其他的問題上可以追求合作,而這些合作的領域越多,兩國關係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的可能性越大。

(基辛格協會聯合首席執行官喬舒亞·庫珀·雷默)

“基辛格這樣做的目的是,即使我們在有的領域存在分歧,只要在很多領域存在合作和交流,就可以使兩國關係在正軌上發展。”雷默說。他同時指出,中美關係進入了第四代的發展,和過往三代不同的情況是,目前合作的領域在下降,而對抗的領域在增加,所以必須以不同的方式和視角看待這個世界。而基辛格的經驗是,通過合作使雙方在不同領域存在不同意見的情況下進一步發展關係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尼爾·布什是美國第41任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的第三子,也是喬治·布什美中關係基金會創始人及董事會主席。早在1975年他就曾隨父親訪華,是中美關係40年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尼爾·布什表示自己的觀點很大程度上受到父親觀點的影響,以及他自己在過去44年140多次訪華的影響。

(喬治·布什美中關係基金會創始人及董事會主席尼爾·布什)

“我的父親始終認為,中國和美國的共同點是遠遠多於分歧點。其實在歷史上中美之間是有深厚友誼的,他和我都認為我們雙方之間的友誼是足夠的深厚,可以應對目前中美關係的台風。”尼爾·布什說。

對於中美關係,尼爾·布什認為人們的行為是與假設有關的。如果認為中國是一個威脅,他們就會對中國采取一種敵對、具有侵略性的政策。“但如果了解中國歷史,中國歷史上並沒有在強盛時征服別的國家,所以我們應該看歷史預測未來。”

(布熱津斯基戰略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馬克·布熱津斯基)

馬克·布熱津斯基的父親是卡特總統時期的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正是在布熱津斯基擔任國家安全顧問期間,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尼克松在1972年的訪華雖然開啟了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但中美之間還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中美正式外交關係尚未建立。

對於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的過程,馬克·布熱津斯基總結說:“他們同意有一些分歧可以暫且放在一邊,這實際上成為卡特和鄧小平實現中國和美國建交非常重要的手段。”他表示,美中之間當時通過將分歧放在一邊來實現平衡,這是我們如今應該從中學到的經驗或者教訓。與此同時,在意識到兩國之間相互依賴的這一背景下來解決存在的分歧。

“中美在過去的40年經歷了非常曲折的一段關係的發展,但是兩個國家之間是互相依存的。”馬克·布熱津斯基說。

馬克·布熱津斯基如今出任布熱津斯基戰略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也是美國前駐瑞典大使。他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1981年,當時他們一家受鄧小平的邀請去重走長征路。

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表示,當前中美關係進入了自建交以來從未有過的困難時期。建交以來的40年來,中美關係雖不無曲折,但雙方關係的密切程度早已超越歷史上的任何時期。章百家的父親章文晉是新中國第一代外交家,曾擔任中國駐美大使。作為周恩來的翻譯兼秘書,章文晉也是最早介入中美關係事務的人物之一。

(外交部原副部長章文晉之子章百家)

章百家分析說,當前中美關係急劇下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美國發起貿易戰等一些因素造成的。儘管在近期內,中美關係可能繼續下滑;但形勢的發展會使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識到,中國不是美國面臨的各種問題的根源,中國不是美國的威脅。打壓中國無益於美國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只能使情況更壞,中美關係仍有可能度過目前的困難。

“當兩國建交時,現在的發展是難以想見的。我相信,如此豐富的經歷所產生的經驗,使我們有可能渡過當前這樣一個困難時期。”章百家說。他將中美交往的歷史從1784年美國商船 “中國皇后號”來華算起的235年劃分為如下階段:兩國關係先是經歷了長達150多年的疏遠;從1941年到1946年的戰時同盟;從1949年到1970年的對峙與隔絕;從1971年到1978年的解凍;之後是40年的發展。

“中國和美國是非常不一樣的,美國是世界上年輕的但是老牌的現代化國家,中國則是世界上最古老但是新興的現代化國家。兩者社會制度和價值體系都不一樣,由於不同產生了一種吸引力,但由於不同在雙方靠近之後會產生更多矛盾。”章百家說。

歷史上處理中美關係的經驗和教訓仍適用於目前的困難時刻,其中包括如何避免緊張關係的升級、防止陷入對抗;認識彼此的力量及其限度,消除恐懼,建立互信;塑造適合時代需要的、良好的中美關係需要智慧和創造性,需要有打破常規的勇氣。“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就是最經典的案例。”章百家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