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深網|黃崢: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是拚多多的本分

騰訊《深網》作者 孫巨集超

11月8日,拚多多創始人及CEO黃崢在烏鎮舉辦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網絡公益與扶貧:消除饑餓與貧困”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分享拚多多扶貧助農的實踐與思考。

黃崢表示,電商企業參與扶貧工作,核心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讓貧困地區有產就有銷,多勞能多得。作為一家成立三年的“新電子商務”平台,拚多多平台已匯聚3.44億用戶和超過200萬商戶,希望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技術應用,對現有商品流通環節進行重構,持續降低社會資源的損耗,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也致力於為中國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貧困地區大多地理條件複雜,只能走“小農”模式。這些產區天南海北,地理位置相隔甚遠。如何充分調動平台資源,幫助貧困地區形成長效穩定的產銷機制,是拚多多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據黃崢介紹,平台創立之初,團隊便發現,“拚”的模式,能在短時間內聚集海量需求,迅速消化掉大批量的當季農產品,為中國農業突破分散化的製約提出了新的答案。

拚多多用3年的時間,為分散的農產品整合出了一條直達3.4億消費者的快速通道。經由這條通道,吐魯番哈密瓜48小時就能從田間直達消費者手中,價格比批發市場還便宜;以前一度滯銷的河南中牟大蒜,現在打包賣到了北京,價格只有超市的四分之一。經由這條通道,平台將全國679個貧困縣的農田,和城市的辦公大樓、小區連在一起,成功建立起了一套以“拚”助捐的可持續扶貧助農機制。

黃崢在演講中介紹了拚多多的扶貧助農的成果,“過去三年,拚多多平台已累計幫扶139,600戶建檔立卡扶貧家庭,產生超過21億筆助農訂單,累計銷售109億斤農產品,相關交易總額達510億元。”

演講中,黃崢表示:作為一家社會性企業,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是拚多多的本分。未來,拚多多將在國務院扶貧辦的指導下,繼續扎根中西部、瞄準三區三州地區,幫助貧困戶脫貧摘帽。

隨後黃崢接受《深網》等媒體採訪,在採訪中黃崢進一步介紹了拚多多的扶貧助農的成果,同時分享了拚多多扶貧助農的實踐與思考。

“電商扶貧對公司的戰略來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黃崢認為背後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自己的本分;另外一方面則是對新一代電商的機會。

據悉,拚多多目前是國內農產品上行量最大的電商之一,隨著平台的擴張,每天在拚多多上產生的快遞訂單佔到全國快遞總量的20%。

黃崢表示5G非常好的地方並不在於手機變快了,而是在於物聯網,在農產品的源頭用5G的技術,包括中間的流通環節,可以全產業鏈、全流程的資訊匯總,快遞量上來後,也越來越有機會從中推動中間環節的變革。

以下為部分採訪實錄(在不改變原意情況下有所刪減):

媒體:電商扶貧提了很多年,但是物流、農產品上行不是很順利,核心在於流通環節中的供應鏈嗎?對於供應鏈的優化,拚多多會做什麽?是會自建物流嗎?

黃崢: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拚”看起來首先是解決流量的,之前電商供應側核心原因是前面流量的匹配有問題,不能夠形成一定聚集的量,所以也不能形成新的農貨上行的新流通、包括物流方式。應該說拚多多很幸運的是這種方式正好非常契合中國的中小農業的現狀,多對多的匹配,對農產品供需兩端的資訊有效梳理,可以在各類農產品短暫的成熟期裡,迅速匹配到有相關需求的消費者。

現在拚多多應該是農產品上行量最大的電商平台之一。同時,平台規模迅速擴張,我們的包裹數量越來越多,現在拚多多每天產生的要佔整個中國快遞總量的20%多,這種情況下使得我們開始有能力去解決你說的中間物流環節以及上遊的部分。其實當前端的資訊匹配逐漸形成一定的批量規模以後,有兩個事情是明顯可以做的,現在5G出來了,5G一個非常好的地方並不在於手機變快了,而是在於物聯網,在農產品的源頭用5G的技術,包括中間的流通環節,可以全產業鏈、全流程的資訊匯總,這是第一個。

第二,在我們的快遞量上去之後,對於農產品這個快遞成本又很高,又容易破損的問題,怎麽樣去優化?現在的快遞網絡更多的是為日用小商品製造來優化的,對於蘋果、橘子這些東西並沒有優化被搬運的次數。當物聯網應用了之後,我們也越來越有機會從中推動中間環節的變革。

媒體:拚多多會具體參與到物流公司流程優化上嗎?

黃崢:不是說參與到物流公司的優化上,就是說前端解決,後端的生產端的資訊充足之後,中間的拚多多必然也要做一些這方面的事情,不管是物流公司也好還是供應鏈公司也好,事實上拚多多已經在做不少這方面的事情。從整體看,拚多多一開始是從水果、農產品起來的,所以現在這方面的改造也是從農產品開始先行的。

以前中國的快遞雖然量很大,但是主要是優化運拖鞋、運紙巾這些東西,其實不太適合農產品。所以從我們的角度來講,當然希望社會各界都響應國家的號召往這個方向去投入,不管別人投不投入,我們自己肯定會先去投入。

媒體:扶貧助農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但是相對來說也有風險的事,拚多多有什麽樣的預案和準備?怎麽樣讓更多的消費者或者社會各界來理解你或者參與你的行動?

黃崢:第一個,這個風險是現實存在的,但是我們不應該因為這件事情有風險、有難度,就不去做正確的事情,因為從農產品的流通來講,即使今天通過地面管道,從產地到你家樓下,你拿到這個農產品,中間的損耗也是大量發生的,隻不過你沒看見,它每次搬運都把前面爛的果子給扔掉了。拚多多的情況是從產地直發,省掉了所有的中間環節,其實是提升了運輸效率,節省了運輸成本。接下來,我們想的是怎麽樣能夠從包裝到物流分撥環節去盡可能減少甚至避免農產品的損耗,相對於工業品來講,農產品有一個好處,天生各個地方有差異性,更多的要解決是運輸過程中的腐爛和損耗問題。

媒體:怎麽樣的一種電子商務模式才是比較適合未來數字世界的發展?

黃崢:數字經濟是在不停演進的,最開始是PC時代,PC時代出來的是搜索引擎,移動時代最顯著的應用是Facebook,中國就是微信朋友圈這些東西,再進一步往下迭代演進。電商的進化包含很多方面,近期我個人覺得一個最大的變革,從農業相關或者跟我們更相關的,其實就是物聯網的發展,這個東西可能從消費者的直觀感受上面來講,短時間沒有那麽快,就是明年一年之內應該是感受不到有非常顯著的變化,但是它對後端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比方說5G技術一個最大的好處是它的傳輸延遲會減少,比如說自動駕駛這些地方4G是很難做到的,5G就沒有問題。還有一個是物聯網的芯片成本大幅下降,所以有一些東西,比方說貨車司機可能就逐漸減少,長途疲勞的問題沒有了,中間所有的環節全流程的跟蹤會變得容易很多,對於供應鏈端的影響可能會超過大家的預期。但是它反映到消費者前端,你說會不會在手機上瞬間全景啊,這個我覺得短期不會實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可能會讓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從前端的互動變革引導向後端的供應鏈以及運輸環節的變革,我覺得這個在未來幾年是會非常明顯的。

媒體:拚多多扶貧針對的都是中國電商,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需求是怎樣的?國內農村電商產品,他們真正受益是在哪個層面?

黃崢:先回答你第二個問題,中國的農業模式,如果你去研究的話,其實跟美國是有巨大的差異的,美國是超級大農場模式,而中國是中小農莊、合作社的形式。在拚多多上開店或者說實際銷售的,有單獨的農戶,但是更多的可能是這幾個農戶組成的小的合作體,這個合作體是我們的主體。其實有一點點更像日本和韓國的模式,隻不過在中國的現狀下,把日本、韓國的模式打散了,更加互聯網化,讓日韓模式的供應鏈更精簡,最終實現美國模式裡產地直達的效果。這種模式的效果之一,就是解決農產品的產銷問題,讓他們有產就有銷,而不是出現滯銷、農貨賣不出去等情況,這一點肯定是使農戶受益的。還有在很多貧困地區的成熟期,我們會組織進行適當溢價收購,或者是直接補貼的方式,讓利給農戶。

第二個問題是進口的生鮮,現在拚多多上也有,我自己都買過,什麽智利的甜蝦,還有阿拉斯加的帝王蟹還是蠻多的。這些進口的生鮮商品當前主體的消費人群還在一二線城市,但是隨著進博會,包括市場的進一步打開,其實我是不驚訝拚多多的大量用戶會去購買這些商品。而且從歷史上來講,你也能夠看到一些端倪,比方說中國是很少有火龍果的,火龍果本來就是一個海外進口的商品,這在拚多多上的量是非常大的,包括泰國的椰子,這一大類的東西現在已經是拚多多上的主流農產品了。

媒體:拚多多的商業模式怎麽樣來促進農產品形成一個更合理或者是對農民來說更有好處的價格機制?

黃崢:這個問題是很專業的問題,其實價格波動不是一個壞事,它是個中性的東西,不存在是好還是不好,關鍵價格波動對農戶帶來的問題,以前是他以為價格是高的,最後賣的時候,價格高的時候他去做了生產,價格低的時候做了銷售。

拚多多本來的模式就是對前端資訊進行充分的收集和整合,了解消費者的需求,預測市場的變化,然後把資訊更多的往後端去推。這有一點像是前端半計劃的意思,當你前端的計劃越多的時候,其實預期和實際市場的錯配肯定是降低的,我們要減少的並不是價格的波動,我們要做的事情是讓價格高的時候他能賣的高,價格低的時候他就能夠少生產,使得他應該有錢賺。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拚”的模式是天然有優勢的,當然了,當前我們的前端的半計劃性隻做了一層,要進一步往下做,如果是全鏈條都打通,你給他推送的資訊量,包括預測的時間也可以大大提前,甚至來年的生產今年都可以大概預測,而且你可以實時預告這些事情。

媒體:拚多多在西部用農產品副品這件事,是在創造市場還是在滿足需求?

黃崢:它既在創造市場也在滿足需求,兩方面都有,所以拚多多才能快速起來。拚多多一開始做農產品的時候,規模遠沒有現在大,所以它一定程度是因為先滿足了消費的需求,後來隨著規模擴大,我們就開始有更多能力來創造市場,畢竟很多地區的特產是真的好吃,又甜又新鮮,產地直發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

媒體:不同農產品,采摘期不同,會導致農產品的品質不穩定,這方面拚多多能做些什麽事情推動農產品的標準化?農產品扶貧未來可能到什麽程度?

黃崢:農產品的不穩定其實是農產品的根本問題,熟和太熟不穩定,還有果大果小,還有味道不穩定,它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它是大自然的產物,每個基因都不一樣。我們現在的體系,是盡量幫助全國各地的分散的農產品實現較為標準化的流通,我們把覆蓋產區的資訊輸入,包括物流條件等等,讓它的流通更標準化。

我們還在推動上遊配合到運輸環節做得更好,比如說采摘的時節、怎麽包裝,我們會持續推進。當前情況下,因為產地特別多,有經驗的專家來指導農戶其實是成本很高的事情,所以這個地方就有點像遠程醫療,因為有經驗的人不可能隨時隨地跑到那個地方去看現場,有經驗的醫生資源很集中,病人在三四五線城市,很多時候獲取不到最好的醫療條件,這是一個道理。但是農產品解決起來有可能比醫療的資訊不對稱要更快一些,還是回到前面講的物聯網這個東西,就是非常好的應用場景,剛才你講的人參果什麽的,如果這些樹上都有傳感器在那邊,對於我們來講,每一個片區,比如說上面有50萬個,這些數據如果是實時的,果子的成熟度以及當地的氣象情況,實時匯到拚多多平台裡面來,拚多多平台就能夠根據數據的情況結合專家的意見,遠程告訴他,這個是能夠做到的。在今天的情況下,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做一個單獨的樣板,說某某專家隻找這個村做的很好,我們更多的是要有一個專家能讓50萬個人都能夠有提升,提升這個東西整體的標準化,要做到這樣就必須要在上遊有傳感器和數據的同步。這個事情,我覺得在未來兩年應該是會超乎想象的進展,不光是我們,我覺得整個行業都是。

媒體:在拚多多的扶貧計劃當中,多多果園是站在什麽樣的位置上?以後這個應用還會給拚多多帶來什麽樣的想象太空呢?

黃崢:這個就是我剛才講的,一定要有好的產品、技術人員投入到扶貧助農裡面去,不光是投錢,要有針對性的創新,讓產品能扶貧,讓用戶成為扶貧的一份子,而且他還能收獲快樂。多多果園是這個計劃裡很小的一部分,它跟以前你剛才講的澆水的遊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也有很多創新,比如把虛擬的和現實收到的東西結合,以前都沒有的。我們研發團隊的投入遠不止這個,除了多多果園,還有好多個不一樣的產品,很多在內測了。我們覺得是挺有意思的。這個東西不能說是改變,至少是有效的補充,或者是增添了扶貧助農的心意,它不再是一篇文章永遠在那邊喊,說某某地方的老農賣不掉,很需要幫助,好像跟捐款似的。做了多多果園之後,其實果子還是那個果子,老農還是那個老農,但是消費者得到這個東西的時候,他的喜悅程度是大幅增加的,老農在參與這個過程當中,一方面他的經濟收益更高了,因為我們經常溢價收購。另外一方面,整個鏈路裡面,每個人都更加開心、更加正能量,我覺得這樣的東西是產品、技術投入到這些以前大家看不上,甚至看不起的領域,或者說是覺得好像是傳統領域裡面能夠爆發出來的東西,當然有些產品沒有上線,以後你們可以關注,還有好多個。

這裡面是很多細節的堆砌,做這些事情就好像做農業生產一樣的,你是每天鋤地,每天澆水,定期抓蟲子撒農藥,慢工出細活,最終呈現給你的是一個很甜很好吃的哈密瓜。拚多多做產品研發也是一樣的,你看到多多果園出來,其實後面的工程人員和產品人員的投入是很大的,看起來越簡單的東西其實後面的東西是越難的,而且這個地方也跟你長期是不是對這個東西感興趣有關,可能你看到的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但是可能我們已經失敗了十個。

媒體:人工智能未來一定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您怎麽看這種趨勢?拚多多會怎麽把握這個機遇?包括在以拚助捐上可能會有哪些應用?

黃崢:我們永遠是這樣的態度,要在這個領域裡面做實事,可能你也知道我自己就是學人工智能的,數據挖掘,我們公司好些人員都是因為之前專業的關係,都是學人工智能的。所以你學的越多,可能越不願意把這個概念虛化,好像是一個時髦的概念,但是這個領域能產生的變革確實是非常劇烈的,這個我覺得丁磊講的一點都沒錯,這是非常深刻的變化。對於拚多多來講,其實我們在這個領域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很早以前,我們就在講分布式人工智能這個東西了。公眾對分布式人工智能的理解以及未來是怎麽樣可能相對較弱,甚至對人工智能到底是什麽,大家的理解都是弱的。我們的獨立董事陸奇前兩天在拚多多,特別就分布式人工智能話題跟所有的工程師很深入地探討過。而且從他這麽多年的人工智能領域研究來講,也覺得分布式人工智能極有可能是下一代的一個巨大方向。昨天跟浙大的校長在聊天,他也覺得腦科學和人工智能的結合可能會有很大的開拓進展,因為人的大腦裡面,神經網絡是兩種的,一種是結構性從上往下的,就是集中式的,另外一種就是多對多混雜的,現在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絡更多是結構式的,而多對多的能夠產生情緒,能夠調動非理性的環節的這一部分研究是很少的。拚多多一直在這個方向上,我們也做了好多積累,但是大的宣布現在不是一個合適的時候,可以先透露一下,要不了半年,我們應該會有一些能夠跟媒體進行溝通,會有比較大的分布式人工智能方面的東西會出來。

媒體:對創業的學弟學妹有什麽建言?未來和浙江會不會有更多的聯繫?

黃崢:和家鄉聯繫本來就很多,距離又這麽近,聯繫非常非常多。你講的學弟學妹創業,當前的環境下,如果要說建議的話,我覺得還是不要去追寬泛的大的概念,尤其是第一次創業的,或者是剛學校畢業的,有人做算法,就所有人都去做算法,經濟有周期,熱門也有周期,所以你應該更多回歸到事情的本質。我們講本分嘛,踏踏實實去做一些東西,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媒體:拚多多在貧困地區有站點嗎?農產品從農戶手中到市場上,到消費者手中,整個過程是怎麽樣的?拚多多會統一收購嗎?

黃崢:拚多多是一個平台,所以拚多多自己不做統一收購,但是拚多多在很多貧困的地方都有站點,今天早上的發言我也講了,和好幾十個縣已經都簽了戰略的合作協定,很多當地的縣委書記都非常支持,而且在此基礎之上我們還在把這個東西落的更細,甚至是落到村裡面,我們有“100個村支書”的計劃,相當於是這個村支書為這個村代言,在這個村裡面在果子開始和結束的季節,都會有人過去。在一些產量更多的地區,我們就會有長期的駐點,隻不過我們比較少去宣傳這個事,我們覺得這本來就是應該做的事情。

媒體:農村電商往往會建一些產業基地,推出一些電商的自有品牌,拚多多會不會在這個領域發力?會不會考慮扶持或者投資一些小的農村電商,或者農村電商的相關項目?

黃崢:農村的電商,或者說農產品的品牌化,其實這是一個挺好的方向,但是它不會像手機一樣,只會有三四個,四五個品牌,它一定會有很多很多品牌,因為它有各個地方的區域性,新疆的哈密瓜,雲南的石榴,石榴裡面可能又分這個種類那個種類。從我們的角度來講,我們更多鼓勵當地的農戶以及當地的村、當地的縣去做自己的品牌,這在一點上,拚多多會給予綠色通道,也有定向的流量傾斜。當然了,有工業化的大企業去做,試圖把這個東西做成一個大農業的概念,也不是壞事。但是從我們的觀察來講,我覺得更有可能的是會百花齊放的局面,因為這是中國自身的農產品生產決定的。

拚多多是一個平台,作為平台自身來講,我們不會去投商戶,否則我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了,這個是不對的。我們可能會投中間的公用環節,尤其是那些資本回報低的,一時半會兒VC/PE不會去投的,這些是拚多多會去投的,因為這些點是必須打通的。比方我剛才講的農村物聯網,包括資訊反哺、遠距離指導農戶的這些東西,很有可能這些東西是VC/PE不會投的,因為它一時半會兒見不了100倍的回報。但是這些東西恰恰是我們應該去做的,因為一方面它對社會有作用,另一方面對平台也有作用,它提升整體的服務品質。

媒體:怎麽看現在其它大的電商平台都在發力“拚購”業務,現在拚多多有沒有考慮構築其它的業務方向?

黃崢:大家都做拚購是好事,好像說“模仿是最好的讚美”。尤其是農產品這個領域,我們就更期望大家去做拚購,因為這個東西確實能夠大幅提高效率,減少農產品上行的瓶頸,我們一家的力量也是不夠的,因為這個產業特別大,而且農業這個裡頭很多東西並不是立竿見影的,所以從我們的角度來講是做的人越多越好。從護城河的角度來講,大家做的越多,一方面在你看來好像大家在分食拚多多的市場,但是另外一方面,其實它也在做大拚多多的市場,尤其在拚多多早期的時候,這個現象就會更明顯,拚多多漲的快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大概過了四五個月之後,就有一大堆的人開始做各種各樣的拚購,瞬間教育了整個市場。

媒體:在工業互聯網的階段,拚多多或者說整個電商行業有哪些機會帶來哪些改變?

黃崢:這個裡面的機會量是非常大的,能夠被VC/PE投的反倒是少的。比如農業相關的,種植環節有大量的傳感器和資訊同步可以做。工業品領域裡頭,現在是德國在這方面所謂的工業4.0,進步是非常快的,能夠做到通過完全智能化的機器。可能再過一兩年就會有前端拚單的資訊、預測的資訊有了之後,資訊同步給機器,這個機器就自動調節後端工廠的生產產能,包括設計,甚至會出現無人的工廠。前後資訊的打通以及整個產業的迭代是很厲害的,昨天跟運營商交談的時候,他說現在的手機卡都是一人一號,而物聯網時代的卡的數量增幅是巨大的,如果我們中國的人口,比方說互聯網用戶有8個億,物聯網的用戶,就是每個機器人、每個設備,這80個億都是少的,甚至會到800億。所以這個時候它的數據量爆發以及數據通訊量的爆發,不是一個量級,是乘以10、乘以100的,這個過程在未來的三五年裡面會很快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