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大都市圈規劃啟動:長三角城市群“強核”輪廓初顯

在長三角一體化加速推進時,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的編制工作也將啟動。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上海已經就《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編制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下稱《工作方案》),征求蘇浙兩省的修改完善意見。同時,上海還商請共同成立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編制長官小組,以組織協調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的編制、審查和實施,並參與編制過程中重大事項的指導和決策。

下一步,上海將聯合江蘇、浙江兩省適時召開長官小組會議,共同部署啟動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編制工作。

急需小尺度、跨區域的都市圈建設

多層次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已經成為共識。

上海在學習借鑒國內外區域規劃協同經驗的基礎上,從長三角區域、上海大都市圈、臨滬地區三個層面,主動對接,系統推進區域規劃協同工作。

其中,在都市圈層面,2018年上海重點推進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編制和長三角區域規劃協同機制研究等兩項工作,並形成了《工作方案》。

去年11月,上海市規劃和自然管理局總規處處長熊健在2018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稱,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初步擬定將覆蓋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嘉興、寧波、舟山、湖州“1+7”市,陸域面積4.9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6500萬人。

就在最近,《湖州市加快融入上海同城化都市圈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下稱《行動計劃》)出爐。《行動計劃》提出,要實施交通樞紐、現代產業、重大平台、公共服務、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六大對接工程;實現交通設施、綠色智造、旅遊健康、科技創新及公共服務一體化五大融入,努力將湖州市打造成為上海都市圈中重要的西翼門戶樞紐、綠色智造示範、創新創業標杆、宜居宜遊典範。

上海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學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當前區域協調發展過程中,面對出現的行政壁壘問題、區域政策尺度過大帶來的協調成本較高以及協調機制不完善等現實挑戰,急需進行小尺度、跨區域、精準化的都市圈建設。

在張學良看來,都市圈是我國新型城鎮格局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大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三個空間尺度緊密相連。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也是突破城市行政邊界、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優化配置的更小空間尺度。

“上海大都市圈則是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格局中的‘強核’。”張學良認為,“我們的研究表明,在長三角城市群,經濟實力越強的城市,對外異塵餘生帶動作用一般也越強,特別是在上海的毗鄰地區,出現了‘大樹底下好乘涼’‘大樹底下好長草’的大都市圈發展模式。”

張學良告訴記者,以上海為中心,如果加上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6個地級市,這個區域總面積達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近5000萬,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達8兆元,接近長三角城市群GDP的一半,佔全國GDP的10%。

如果縮小範圍,以上海為中心,與平湖、嘉善、啟東、海門、昆山、太倉、吳江7個毗鄰縣、市、區一起構成的上海毗鄰區,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0萬,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4兆元,佔全國GDP的5%。

“在規劃對接、改革聯動、創新協同、設施互通、公共服務、市場開放等方面的創新舉措,可以在上海都市圈率先探索,發揮跨區域合作的‘1+1>2’效應。”張學良說,上述的“1+7”區域則可以是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區。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帆在2018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表示,通過第二次與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調查數據對比發現,近滬地區一些次級專業型節點城市的作用開始顯現,比如昆山、嘉善、平湖等,在批發零售、商務服務、資訊技術等專業服務領域與上海的聯繫明顯增強。

張帆稱,雖然2010年以後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增速總體放緩,但近滬地區人口在2015年以後出現反彈,2017年嘉興、蘇州常住人口增速達2015年的3倍以上。特大城市在周邊更大區域統籌人口、經濟與空間資源必將成為趨勢。

以騰訊定位數據反映人口日常聯繫,可以發現長三角呈現典型的地域鄰近性特徵,昆山市、嘉善縣、太倉市乃至蘇州市區的首位聯繫城市均是上海。另外,周末城市間社會聯繫已強於工作日,商務聯繫與生活聯繫並駕齊驅,反映了城市群間聯繫內涵開始多元化,需要更好地統籌和引導。

國務院在關於《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下稱“上海2035”)的批複中也明確,要“從長江三角洲區域整體協調發展的角度,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分工協作,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具體而言,就是發揮上海作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異塵餘生帶動作用。重點是依托交通運輸網絡培育形成多級多類發展軸線,推動近滬地區(90分鐘通勤範圍)及周邊同城化都市圈的協同發展,積極完善區域功能網絡,加強基礎設施統籌,推動區域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形成多維度的區域協同治理機制,引領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不過,張帆也表示,上海大都市圈的發展還存在一系列挑戰,比如目前代表國家參與競爭的綜合實力不強,國際影響力不足;創新能力逐年提升,但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居住成本高企,削弱對人才的吸引力。

從發展的空間布局來看,受市場經濟影響,為獲得更大的邊際溢出效益,沿滬跨界地區呈現一系列以房地產開發、園區開發為代表的貼邊式發展,簡單的空間拚貼對形成有序區域空間結構造成較大損害,亟待進行跨區域空間資源統籌與協調。

跨省城鎮圈規劃已完成

熊健稱,國務院批複“上海2035”之後,上海和周邊城市的政府開始醞釀啟動,從實施國家戰略的高度,把握住各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的機遇,從區域層面構建開放協調的空間格局,發揮空間協同規劃的引領作用。

在2018年5月24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協重點協商辦理“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案專題會上,上海市規土局相關負責人就表示,2018年重點推進“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編制工作,會同蘇州、無錫、南通、嘉興、寧波、舟山等上海周邊城市,強化區域協同的戰略引領、空間統籌和機制保障。將明確上海大都市圈的發展戰略目標和方向,探索周邊區域空間統籌協同發展的路徑,從交通、生態、基礎設施、藍網綠道、文化旅遊、產業、區域合作等多方面制定行動策略,為上海大都市圈中長期發展提供指導。

除了都市圈,在長三角三省一市層面,國家發改委主任連維良在1月15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編制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在更加微觀的臨滬地區層面,“上海2035”總體規劃了24個城鎮圈,城鎮圈內通勤出行時間控制在30~40分鐘。其中3個為跨省市域,分別是嘉定安亭-青浦白鶴-江蘇昆山花橋、金山楓涇-松江新浜-浙江嘉善-浙江平湖新埭、崇明東平-江蘇海門海永-江蘇啟東啟隆城鎮圈。目的是促進臨滬地區跨省城鎮圈統籌,進一步加強功能統籌、交通對接、環境共治、設施共商。

目前,這三個跨省城鎮圈的規劃已經編制完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