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有反華標簽的馬爾地夫新總統,印度“賞”他14億

在不少印度媒體的翹首期盼中,馬爾地夫新總統薩利赫終於來到新德里,開啟早就計劃好的訪印之旅。

一個月前,薩利赫在首都馬累就職總統,印度總理莫迪是到場的唯一一位外國元首。

現在薩利赫來新德里“還禮”,把馬代外交傾向看成“中印爭奪戰”的印媒,早已按捺不住地興奮起來。顯然,它們期待薩利赫進一步做出向印度“一邊倒”的表態。

在落地後的首場公開活動上,薩利赫一張嘴就“不負眾望”,在講話中又明確提到:“印度是我們最緊密的朋友”。這話瞬間擊中印媒神經,被理所當然地放上頭條,用以抒發弦外之意。

最新消息說,莫迪已與薩利赫見面,承諾向馬爾地夫提供14億美元財政援助。雙方強調加強聯繫和合作,但都沒像印媒期待的那樣“話中帶刺”。

14億美元“大手筆”

11月17日就職儀式後,薩利赫與莫迪會談,強調他的政府將重回“印度優先”的外交政策。在決心“更新兩國合作和友誼”的同時,他不失時機地向莫迪“哭窮”。

薩利赫介紹了馬爾地夫“可怕的經濟形勢”,希望印度幫忙解決增加住房、發展基礎設施、在離島建立供水和汙水處理系統等問題。這些也都是他承諾的執政百日目標。

莫迪點頭應允後,薩利赫趁熱打鐵,新政府的外長、財長和經濟發展部長24日到27日同時訪印,一方面是為總統到訪鋪路,更重要的是落實莫迪承諾的援助事項。

馬代和印度一些媒體報導說,馬代新政府提出2.5億到3.5億美元的援助要求,用以解決目前面臨的預算危機。

但印方一出手,就比馬爾地夫預料的要“大手筆”得多。據媒體之前報導,印方當時考慮向馬爾地夫提供10億美元,並已開始就分階段提供低息貸款與馬代商談。

不過,印度給自己的“慷慨”設定了附加條件。提供援助的前提,是薩利赫政府疏遠與北京的關係,並允許印度在馬代永久駐軍。

這樣一來,10億美元不久成了一張賣身契嗎?馬代外長沙希德第一時間站出來辟謠,斷然否認允許印度在馬爾地夫建立軍事基地,以換取財政援助和其他物質利益。

上任一個月以來,馬爾地夫新政府上下都在向印度示好,推動印度盡快落實援助承諾。但也有媒體注意到,即便薩利赫政府被說成親印,但它並未公開表態“反華”。

目前為止,馬代新政府“遠華”甚至“反華”的聲音,一方面是來自包括印度媒體在內的外媒“臆想”,另一方面就是來自薩利赫的顧問、前總統納希德。

薩利赫在總統就職儀式上與莫迪微笑擁抱,被外媒描繪成馬爾地夫轉向“親印遠華”的標誌性場景。

很多人沒注意到,當時站在兩人身後的馬爾地夫前總統納希德滿臉堆笑。一位南亞問題學者對刀哥說,如果薩利赫能算是“親印”,他的這位顧問納希德才算上“反華”。

薩利赫9月勝選以來,說馬爾地夫將退出與中國自貿協定的,是納希德;說馬爾地夫要取消與中國合作項目的,也是納希德。薩利赫和他的政府官員,都沒說過這樣的話。

相反,先是財長埃米爾表態,說既不會跟中國就相關項目重新談判,也不會取消那些項目,“因為有些項目已經完工了”。

接著是外長沙希德說,過去50年間中國對馬代提供了慷慨幫助,馬代從中國得到很多好處。馬代離不開中國,將繼續與中國合作。

現在印度向馬爾地夫提供的援助數額已官方確認為14億美元,但這些援助如何落實,以及印方是否在具體落實中設定附加條件,都還不得而知。

印度大包大攬得了嗎

刀哥簡單查了近年來印度對外援助的數額,每年大概也就10多億美元。所以光就援助規模來講,它對馬爾地夫確實夠“慷慨”了。

但印度如此大包大攬的做派,它真能滿足馬爾地夫的迫切要求嗎?

其一,馬爾地夫現在最需要的是經濟穩定和建設更好的基礎設施。而自兩國上世紀60年代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以來,印度就一直聲稱它要幫助馬爾地夫做這些事,一晃50多年了。

可結果呢?用印度人自己的話說,兌現這些承諾,已經成了印度的“阿喀琉斯之踵”。

普遍情況是:印度公司承建的項目很少能按時完工,不但工期一拖再拖,項目成本也常常是接連翻番。

相比之下,中國的基建公司2011年才進入馬爾地夫,短短幾年時間就已交付了一些標誌性大工程。其中連接首都馬累及其附近島嶼的“中馬友誼大橋”,不到三年就竣工了。

馬爾地夫新政府要是真的停止中資項目,轉手印度去修,總統薩利赫要兌現執政百日目標,恐怕要等到猴年馬月了。

其二,在印度國內基礎設施建設面臨巨大缺口的情況下,印度會否如期落實這些援助,以及它認為值不值得,都還是問號。

雖然印度是新興發展中大國,但它擁有全世界1/3的貧困人口,貧窮程度也很驚人。這些都讓印度對外援助的目的性極強,“不見兔子不撒鷹”是一貫的風格。

在印度對外援助的地圖裡,兩個區域極為突出,首先是比它更貧窮的一些非洲國家,此謂“遠交”,目的在於擴大國際影響。

其次就是它邊上的幾個喜馬拉雅南麓小國,尤其不丹、尼泊爾等。過去十幾年中,僅不丹就接受了印度對外援助的進一半額度。尼泊爾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印度也幾乎是唯一援助國。這樣的操作,名義上是“援助”,實際上是“近攻”,為了控制。

可見,印度政府對外花的每一分錢,都要聽到聲響,見到效果

在認為吃了馬代上任總統亞明“親華”的虧後,無論新政府如何嘴上表決心,只要沒落實到實際行動,印度很可能會留一手,以觀後效。

“親印”未必“遠華”

薩利赫本人在競選過程中的表態,更多是指向了對前總統亞明內外政策的批評,其中包括基建項目導致國家債台高築等等。

批評前任,在競選製國家的政治生態中司空見慣。一些印媒卻揪住這些細節,把它們炒作成馬爾地夫新政府“反華”,給薩利赫貼上“親印反華”標簽,歡呼“印度重新奪回了對馬爾地夫的影響。”

但把一國長官人描繪成親這國、親那國,這本身不就是對他政治智慧的侮辱嗎?無論亞明還是薩利赫,說他們親華或親印都是簡單幼稚的判斷,他們“親馬爾地夫”才最準確。

事實也是,在確認勝選後,薩利赫已明顯緩和了對中國的表態。被派往印度的外長沙希德,很快也會到訪北京。

再者說,馬代新政府“親印度”也不一定等於“反華”。馬爾地夫等南亞小國,無論如何擺脫不了印度這個地區大國的影響。周邊國家與印度保持密切關係,中國也不嫉妒。

現在這個時代,也不是一個大國絕對壟斷另外一個國家外交關係的時代了。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補壹刀 刀賤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