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縮減規模是對自主招生的撥亂反正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從招生政策、招生程式、加強監管等方面提出了規範高校自主招生的“十嚴格”要求,進一步增強高校選才的科學性和公平性。此外,按照通知要求,今年的自主招生規模將會進行縮減。

教育部頒布上述政策的背景,主要是近年來針對高校自主招生的爭議越來越多。從2003年首次推出自主招生政策之後,自主招生政策的意義與作用都廣受關注。對此,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吳曉剛2017年發表的一項實證研究發現,獲得自主招生破格錄取學生的學業表現、社會活動能力、非認知能力、畢業後的計劃和實際去向,與統招生相比並無顯著區別。

如果說吳曉剛教授的研究發現還不能作為對自主招生政策實施10多年來的終極評價,那麽,圍繞著自主招生公平性的探討則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這項政策的尷尬。事實證明,現有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已經存在多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比如,腐敗就是重要問題之一。

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原處長蔡榮生利用自主招生等權力大肆收受賄賂,最終在中央巡視組進駐中國人民大學進行巡視期間被揭發。此案影響之惡劣,直接重創了公眾輿論對自主招生政策的信任度。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在2017年發起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1.4%的受訪者認為自主招生“不公開透明,留下腐敗空間”,56.7%的受訪者認為其“已經異化成‘看錢看權’招生”,而僅有14.1%的受訪者認同“自主招生是對高考制度的一種有益補充”。

很顯然,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本身沒有錯,錯的是制度設計留下了太多漏洞,而執行過程又缺乏足夠的監督。原本,試點自主招生的目的是給予高校選拔“偏才怪才”的自主權,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招生自主權卻成了個別人謀私利的工具。錄取過程充滿彈性,藝術、體育特長生資料和論文、專利上頻繁作假,騙取自主招生資格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

2018年8月,由知名科學家饒毅、魯白和謝宇創辦的移動媒體平台《知識分子》刊發了《九省市高中名校學生論文涉嫌造假,或涉自主招生黑幕》一文。文章用詳盡的證據揭露了杭州第二中學、長沙長郡中學、重慶巴蜀中學等9所名牌高中學生涉嫌論文抄襲、造假的行為。之後,在媒體的進一步挖掘下,人們發現圍繞著高校自主招生,學生及其家長、學校老師和期刊編輯已經形成了一個隱蔽的利益圈。他們形成這個利益圈的目的,就是以造假的方式來為學生申報自主招生資格提供學術論文。

2017年,教育部曾印發《關於嚴格高校自主招生資格審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嚴厲打擊自主招生中的證書、發明、專利、論文買賣和造假等違規違紀行為,堅決斬斷“利益鏈條”。此次教育部新發的《通知》,同樣強調了對論文、專利和證書進行評估和確認。

另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是自主招生的筆試科目過於狹隘。例如,自主招生領域存在“北約”、“華約”和“卓越聯盟”等幾個聯盟,在設定考試科目時主要以語文數學物理為主,而對於那些擁有“偏科”特長的考生來說,這幾門課都很難應付。如此一來,自主招生的筆試也被人戲稱為“小高考”,只不過是為那些原本成績冒尖的學生提供二次機會。此外,像同一城市不同高校的考試時間設定在同一天,自主招生與高考連接過於緊密等問題,也都成為困擾很多考生的麻煩。

總而言之,自主招生政策正在遭遇不小的信任危機。教育部此次發布“十嚴格”政策極為必要,畢竟,教育上的機會不平等是最不可被接受的。捍衛平等的受教育權,就是要確保機會平等。在過去,儘管高考制度飽受爭議,但恰恰在於它恪守住了最重要的“機會平等”,所以一直被人所尊崇,以至於就業市場存在看重“第一學歷”的潛規則。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想要真正獲得公眾的認可、認同,能否守住報名、篩選和錄取過程中機會平等的底線是關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