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九州縹緲錄》為何口碑兩極化?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鐵甲依舊在?

經歷了6月的臨時撤檔風波,備受期待的《九州縹緲錄》上周終於上線。然而,這部奇幻古裝大劇播出後的反響似乎並沒預想那麽厲害。

客觀原因是,觀眾的注意力被《陳情令》《長安十二時辰》《親愛的,熱愛的》等先播劇集分走,《九州縹緲錄》喪失了先機。但更重要的是,觀眾對播出後的劇集觀感頗為分化。

數娛夢工廠注意到,面對劇情改編,原著粉絲們開啟了不少吐槽,而對普通觀眾來說,雖然有前兩集節奏過快、情感鋪墊不夠等問題,但在演員、畫面、後期劇情正常化的加持下,他們的態度相對更包容。

基於此,《九州縹緲錄》的口碑開始往兩極化發展,豆瓣評分也由開分的7.3降到了7.1,但相比《陳情令》仍有不小的優勢。

從《華胥引》到《海上牧雲記》再到《九州縹緲錄》,九州系列影視化並不算順利,甚至讓不少觀眾提出質疑:東方奇幻史詩到底要怎麽拍才能讓觀眾都滿意?

“魔改”程度大,原著粉絲頗有微詞

IP劇要想贏得好口碑,最重要的就是贏得書粉認可。

參照近年的大IP改編劇的豆瓣評分就能發現,很多劇集口碑差的根源就“魔改”、亂改。因此,在對這些小說的影視化改編中,如何在原著和改編之間找到平衡可以說是重中之重。

為了提高原著粉的期待值和觀看欲,現下許多IP劇都極力邀請原作者擔任編劇,但此類做法也並不總是奏效。如雖然天蠶土豆參與《武動乾坤》編劇,貓膩參與《擇天記》編劇,但這兩部劇的口碑平平。

《九州縹緲錄》同樣是由原作者江南親自擔當編劇。在發布會活動中,劇方用甚至用上了“所有的改編均出自總編劇江南本人的想法”這樣的表述。

電視劇改編如何兼顧原著粉和非原著粉?

這一題江南本人是回答過的:“我覺得有三條是改編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保證的:1.主要人物和主要人物的關係不變。2.主要的大事件和敘事的脈絡不能變。3.重要的場景和重要的台詞基本上完全不會改。”

然而在《九州縹緲錄》播出後,很多原著粉絲們發現劇集並沒有做到。

從劇集對前兩集的處理就能看出問題。

為了避免出現《海上牧雲記》的拖遝,《九州縹緲錄》有意識加快了劇情節奏,比如在第一二集大幅濃縮了男主呂歸塵在北陸生活的部分,《九州縹緲錄》第一本書中的內容基本都在前兩集交代完畢,力圖讓不了解九州的普通觀眾盡快進入劇情。

對比小說能夠看出,劇集前兩集都節奏、劇情、場景轉換很快,但關鍵情節都展現出來了,比如取名阿蘇勒,把孩子送出去,花費巨大代價給阿蘇勒治病等。

(左圖為小說情節簡介,右圖為劇集前兩集故事簡介)

這樣操作如今看來卻有勸退原著粉、看懵非原著粉的效果。

感情的轉變,往往需要時間的積澱。在短短兩集內,導演濃縮了太多人物、人物前史、人物關係、故事情節。對於原著粉來說,角色本身承載的過去正是令其將來閃耀的重點,而走馬觀花的設定鋪陳使故事效果大打折扣。

從人物看,在強行使用原著人物設定的同時,劇情節奏的加快致使人物臉譜化,缺乏合理性和情感鋪墊。比如“男主阿蘇勒體弱多病”這一人設是靠眾人口中不斷強調出來的,然而劇中開始幾集多次呈現了他暴血殺人,數次拿刀對峙敵人,十分吊詭。

而作為對男主成長起到重要作用的關鍵角色,蘇瑪在第二集就匆匆死去,也讓不少原著粉痛心。

在次要人物的處理上,小說中人物形象豐富的青陽大君、龍格真煌等人物,在劇中都成了功能性的角色。為了在短時間內展示人物性格,角色的呈現大多是靠演員自我表白,“我是誰,我幹了什麽”。

對於非原著粉來說,如此走馬觀花式的人物鋪陳,像是一份大型PPT,大量人物一閃而過,難以記住。

敘事邏輯存疑,主角人設也變了

從改編後的故事來看,一些地方出現了邏輯性的矛盾。阿蘇勒在第一集中還對屠殺真顏部的大君懷有“殺父之仇”,結果在第二集中就狂血爆發,從狼口救下大君。

按情感邏輯來說,阿蘇勒對父親從痛恨、排斥到接受,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劇集中,一個轉場倆人就和平相處了,這樣的劇情設計顯然不具說服力。

再者,當劇本取消了“阿蘇勒知道自己是青陽的世子,和大君之間存在感情基礎”這一設定後,觀眾再看劇就會困惑:大君為什麽要為這個最弱小的孩子付出這麽多?阿蘇勒為什麽要在狼口下救下阿爸?阿蘇勒為什麽因為不希望哥哥們為難,自願去到東陸?

相比之下,小說詳細鋪陳了“我會保護你的”這一貫穿呂歸塵一生的信念的由來和發展,從而展現了呂歸塵從懦弱、猶豫、自責到強大的成長軌跡。

而在劇集中,雖然呂歸塵好幾次提及“我會保護你的”,但因節奏過快、缺乏層次,很難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情感衝擊。

從第三集開始,《九州縹緲錄》節奏回歸正常,鏡頭語言也相對舒服許多。有別於原著的群像式人物展現,影視劇在保留主線人物和事件的基礎上,把視角放在了呂歸塵、姬野、羽然三個人身上,展現三個少年在歷史進程中的成長變化。

然而這一過程中,主角姬野的人設改編又出了問題。

在書中,姬野是未來的羽烈王,羽烈王的“烈”字正是象徵他的剛烈:他一生奮勇向前,執著無畏,永不妥協。這一角色的原型是趙匡胤和織田信長的融合,是個鬥狠陰鷙的霸主。

然而在劇中,姬野變成了跟班。從普通觀眾角度來看,導演想展示的是姬野的改變——從寄人籬下到傲視群雄,通過姬野內心的呐喊塑造其倔強不服輸的人物性格。

但對原著粉來說,這一改,基本就告別原著的所有設定。影視化改編中,改變主要人物設定是一項高危操作,一旦主要角色不受認可,這部劇就垮了一半。

在觀眾感情最能共通的名場面打造上,也出現了劇本邏輯無法自洽的問題。

演武場比武在書中是姬野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勝仗,這是他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爭取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第一次向世界證明自己,並最終成功。

而在劇中第七集,故事變成了姬野取勝是因男主呂歸塵指示手下放水而達成的,此舉削弱了該場景的歷史意義,將姬野的努力毀於一旦。

此外,在第11集的戰爭場面中,姬野居然單槍匹馬衝到離國的中軍大營挾持贏無翳,隨後呂歸塵也一個人跟著衝了過來。這樣的情節處理被批評不合理。

九州IP影視化仍缺爆款

近些年來市場上出現的“九州”系列影視作品,大部分都難言成功。

2015年改編自唐七公子《華胥引》的劇集《華胥引之絕愛之城》播出,聲量全無,豆瓣評分6.2;2016年的《九州天空城》豆瓣評分5.0,畫風奇異,閱聽人較小;2017年以九州為基礎世界觀的電影《鮫珠傳》,豆瓣評分4.3,公認是失敗之作。

這樣的局面一直到2017年的《海上牧雲記》才稍有起色。這部遠赴新疆、日本等多地拍攝的劇外景大氣,製作精良,演員表現也有可圈可點之處,然而節奏緩慢,一些台詞也被批尷尬,口碑高開低走。

這樣一來,聲勢浩蕩的《九州縹緲錄》宣布開拍後,觀眾的期待值已經很高。臨時撤檔後,不少觀眾也被激起逆反情緒,聲稱一定要看《九州縹緲錄》。這樣一來,劇集的熱度隻增不減。

然而,在高期待值之下,《九州縹緲錄》的缺點也反被放大了,從而形成了當下口碑分化的局面。

九州系列改編作品的一再受挫讓人疑惑:中國什麽時候才能打造出一部合格的東方奇幻史詩?

在架構奇幻世界觀方面,《海上牧雲記》雖然呈現出宏大場景與精美畫面,緩慢的節奏並沒能留住觀眾。

說到底,好劇不僅需要精美的畫面、宏偉的場景等外在表現,更重要的還是內核——故事和人物。

從觀眾的反饋來看,《九州縹緲錄》並未做到這點。單從前兩集對劇情和人物的取捨來看,若降低標準,《九州縹緲錄》尚可算普通,但以史詩的故事架構標準衡量,則仍未達預期。

誠然,出於種種原因(劇本、客觀條件),劇本改編和書籍本身很難達成完全一致。但《九州縹緲錄》並未做到在可控範圍內把故事講好。

細究當下影視劇現狀,《九州縹緲錄》像極了影視市場的縮影:大製作成常態,跟不上大製作的劇情也已成習慣。

在如今的影視行業,往往用錢解決一些較易完成的核心部分——壯觀的外景、精美的服化道。但想要講好一個故事,仍需要更多的精細打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