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觀察類真人秀是怎麽“火”起來的?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轉自傳媒1號(來源 | 北京青年報 作者 | 何天平)

今年上半年的中國綜藝市場,觀察類節目走熱成了一個顯著趨勢。

前不久上線的《心動的信號》以素人戀愛觀察入題,而此前,還有一檔《請與這樣的我戀愛吧》也在騰訊影片上線。除此之外,湖南衛視播出的《我家那小子》《少年說》,芒果TV上線的《真心大冒險》《童言有計》等,都是聚焦不同的“關係”,再加上演播廳觀察的“第二現場”,構成節目對某種社會現實的移情。

  

這種新現象的出現自然不是憑空生發的。無論是素人入屏,還是演播廳觀察,這樣的形態構造都與韓國真人秀在這兩年的探索有密切關係,《Heart Signal》《我家的熊孩子》《同床異夢2》《我獨自生活》等韓國綜藝,都可以在中國觀察類綜藝中找到參照系。

  

真人秀形態的“去蕪存真”,是近年來中國綜藝市場的一個主要變化方向。不再貪戀那麽多規則框架的建制,節目的可看性逐漸回歸真實人物關係和真實故事本身——相比前些年熱衷於大體量、大結構的戶外真人秀,重新回歸“傳統”的觀察類節目本身就構成了一個有意思的觀察標本。

  

大體上看,“韓流”是影響中國本土綜藝市場的一個重要的參照坐標。雖然歐美的真人秀工業在當今也是如火如荼,卻欠缺相似的文化表達。同樣具有東方文化底色同屬東亞文化圈的日韓綜藝似乎是更便於被“拿來”主義的。

  

最近流行起來的觀察類節目的植根土壤也正是在這裡。其實,在這類節目形成明確的定調之前,已成熱門的“慢綜藝”已經為此類節目的創作提供了類型化的基礎。

無論是去年的《向往的生活》《中餐廳》《親愛的客棧》,或是今年的《幸福三重奏》《妻子的浪漫旅行》,觀眾都是全知的“觀察視角”,不同的情感樣本、生活樣本、職業樣本都以普遍而不自覺的形式被觀眾所津津樂道。

 

而節目類型得以固化還是在一批韓綜的影響下養成的。“第一現場”的真人秀全景再現、“第二現場”的觀察員對此加以討論,節目隨之產生可被討論的更充分太空。

當然,要說形態本身,觀察類節目並不是今天才有的樣貌,在中國電視過去幾十年的演進中,“短片+演播廳”的形態結構並不少見,甚至可以視為一種“傳統模式”。

隻不過,今天我們討論的觀察類節目,有了真人秀的潤色,有了更鮮活的時代議題關照,於是它也變成了更“當下”的產物。

  

觀察類節目的點題之處無非一個關鍵詞“觀察”,而“觀察”關涉的又是兩個核心問題:誰觀察?觀察什麽?敘事對象和敘事邏輯是最基本的東西,而此類節目的差異化構造也基本源於對這兩個問題的拆解。

  

相比過去,觀察類節目顯然會把觀察者的身份勾勒得更顯著、明晰。通常情況下,居於演播廳這一“第二現場”的觀察者,其討論過程也多是一種真人秀表達的體現。換言之,觀察類節目是兩個部分的真人秀互動之下產生的,兩個現場之間的“親密關係”會決定節目的走向和基調。

  

若是用“親密性”來劃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關係,我們大體可以看到三類節目形態。其一是看與被看的視角完全重合,親密度最高,幾乎可以用主觀視角來對“自己”做出一次反觀。

例如韓綜《1%的友情》《同床異夢2》,一個談友情,一個談愛情,讓嘉賓在經歷體驗之後再進行自我剖析,是節目最有意思的部分;其二是看與被看者之間具有某種特定身份的交集,親密度適中,置身其中卻又有所抽離的人物關係,讓兩個現場的互動形成更多可被再討論的太空。

例如《我家的熊孩子》及其中國版《我家那小子》,觀察單身男明星生活的視角是其親屬,天然的情感關係讓整個觀察過程更有深入性。第三種,看與被看者則是陌生關係,親密度最低,但純粹的旁觀視角讓“觀察”這一動作更顯獨立。

例如《Heart Signal》及其中國版《心動的信號》,素人情感關係進階讓明星以“推理”的形式加以見證、剖析,兩個現場的觀感迥異,也可以彌補素人在熒屏影響力方面的缺失。

  

至於“觀察什麽”,則構成了觀察類節目實現廣泛共情的基礎,更是讓節目走出“純粹娛樂”的關鍵一步。且不論一檔綜藝究竟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社會文化的表達,至少對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觀察類節目可以提供多樣的側寫,讓節目直擊社會生活痛點。

延承著真人秀所天然攜有的滿足窺視欲的基因,今天的觀察類節目為理解當下都市人的生存生活現狀創造了一種更低的準入門檻——至少,我們已經可以在某個具體方面將自身投射到節目當中去,並實現一定程度的自我反觀。

  

從既有的觀察類節目看,個體、情感、代際是側寫現實母題的主要來源,而這些也剛好擊中了都市人常見的現實焦慮,我們其實能夠循著節目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都市病”樣本。

  

例如,“青年的獨居生活”是觀察類節目的一類常見母題。較之其他更多的“關係”題材而言,以個體入題並不斷放大個體生存體驗狀況,回應的也是現實社會中並不少見的“空巢青年”現象。

在《我獨自生活》和《我家那小子》中,被觀察對象的獨居生活成為闡釋當代年輕人生活狀況的一個代表性樣本,情感的孤獨、社交的弱點、生活的乏力,都是大多數年輕人正面臨的普遍困惑,拿出來討論既有戲劇張力,也有足夠的現實落腳點。

  

婚姻生活,則是另一類常見的觀察對象。自韓綜《同床異夢》從第一季的親子關係觀察更新為第二季的夫妻關係觀察,都市人的婚姻情感關係又成了節目相當熱衷於聚焦的一個議題。

近期在國內上線播出的《幸福三重奏》《妻子的浪漫旅行》也都是此類節目的代表。面對離婚率走高、都市生存壓力不斷加碼的社會現實,這類節目既是“甜”的,也是對現實親密關係迷思的一種情感撫慰。

  

除此之外,代際關係也是近來觀察類節目的常客。韓綜《我女兒的男人們》讓明星爸爸坐到一起來觀察女兒的日常生活;不久前在社交網絡上不斷引發家庭教育熱議的《少年說》,也讓“天台喊話”這個環節成為觀察親子關係的豐富場景。

伴隨00後的長大成人,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在事實上已無法完成代際矛盾的解決,甚至暴露出了更多問題和狀況,而此類節目提供的諸多樣本也讓父母們反思著自身的“教育轉型”問題。

  

在綜藝節目乏於意義的很多年裡,人們越來越把它視作一種純粹的娛樂消費。看似包羅萬象,但大部分節目所負載的功能卻在事實上僅僅局限於視聽快感這一單純的功能屬性。

從這一點看,觀察類節目至少貢獻了些許變化的動力——當我們終於不只是熱衷討論節目中的明星八卦或是劇本有無,節目才算重回其真正的大眾屬性:從大眾中來,到大眾中去。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