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劉裕北伐:氣吞萬裡如虎的北伐為什麽會成了泄氣的皮球?

導語:公元405年,劉裕決定重新揮起北伐大旗,欲掛帥出征。公元409年,南燕犯境,為了避免戰亂擴大、同時滿足劉裕北上的想法,朝廷批準了劉裕出兵。隨後劉裕兩次北伐,先後滅了南燕、後秦、重挫北魏。對於劉裕北伐,後世的評價非常高,辛棄疾更是評價:“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但是氣吞萬裡如虎的北伐為什麽成了泄氣的皮球?劉裕豪情萬丈的北伐為何迅速落幕?

劉裕北伐的過程

滅南燕的過程

南燕皇帝慕容德去世之後,慕容超就上位了。慕容超在位時期朝廷內部爆發了嚴重的內訌,重臣公孫五樓和慕容鍾的內鬥重挫南燕的官僚系統,慕容統、慕容根、慕容法被殺;封融、段宏、慕容鍾出逃,大批宗室精英、官僚成了內鬥的犧牲品。同時慕容超的奢侈生活以及舊士族的壓迫,導致百姓背負了沉重的稅賦,最終失去了民心。在這個時候劉裕就提出了北伐南燕的計劃,但朝臣們都反對北伐,為了避免東晉內鬥,劉裕放棄了北伐。

“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原本東晉都放棄了北伐,但慕容超竟為一己私欲攻打東晉,掠奪了兩千多百姓。等待多時的劉裕終於等來了歷史性的一刻,他以抗敵之名率軍攻打南燕。劉裕吸取了之前北伐失敗的教訓,步步為營,嚴加防範南燕斷其後勤。但是他高估了對手,慕容超根本就沒采納“出奇兵斷晉糧草”之策,以至於劉裕兵不血刃得翻越大峴山。

慕容超得知東晉北上之後親率五萬步、騎兵禦敵,雙方在巨蔑水域附近展開了對峙。劉裕采納了胡藩的策略,繞後攻克了臨朐。隨後慕容超退守廣固內城,被劉裕團團圍困。慕容超試著向後秦求援,後秦擔心東晉滅了後燕之後威脅到後秦,於是對外聲稱出兵十萬援南燕,如果東晉堅持滅南燕,那後秦的十萬大軍必定長驅直入,攻打劉裕。在這種你死我活的鬥爭上,嘴巴不如刀劍好使。劉裕看後秦沒有直接參戰,因此堅決滅南燕。慕容超試圖割地求饒,但戰場上打不贏,那談判桌就更不好使了。

劉裕命部下製造攻城器具,加強東晉軍隊攻堅能力,同時放任南燕使者(韓范)去找後秦求援。南燕一看這陣勢就蒙了,東晉都不攔他們求援,那是不是就意味著後秦不會出兵援助?缺少後秦消息的南燕非常惶恐,軍心嚴重動蕩。最後劉裕從四面工程,南燕尚書開城門投降,南燕統治者慕容超突圍逃跑,但還是被東晉軍隊追上,並且送去建康斬首,南燕自此滅亡(ps:建康是東晉首都,今南京)。

滅後秦的過程

後秦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割據政權,但是姚興死後,後秦的統治高層陷入內鬥,幾個兒子為了爭奪繼承人位置導致後秦人心浮動。同時後秦常年與大夏、南涼、西秦等國家開戰,嚴重消耗了青壯勞動力,農業根基被破壞、兵員無法得到及時補充、國力嚴重削弱。因此劉裕決定抓住這一天賜良機,出兵滅秦。

公元416年,劉裕率兵北伐, 同時各路大軍都按軍事計劃出動。主要軍事行動如下:

1:劉裕率大軍行至彭城,前鋒王鎮惡、檀道濟進入後秦境內。

2:後秦將領王苟向王鎮惡投降,徐州刺史姚掌向檀道濟投降,後秦新蔡董遵堅守不降,但是被檀道濟攻克,城破人亡。

3:檀道濟攻打潁川,俘虜潁川太守姚垣、楊業;沈林子軍響應東晉滅秦,率兵攻克倉垣,同時降服了兗州刺史韋華。

4:王鎮惡和檀道濟會師於成皋;洛陽守將(姚洸)向長安求救,後秦統治者姚泓派步、騎兵1.3萬人援助洛陽。

5:姚洸下屬(閻恢、楊虔)與檀道濟相通,慫恿姚洸分兵,導致姚洸中計,以至於被東晉軍隊逐個攻破。

6:檀道濟進逼洛陽,姚洸出城投降,隨後王鎮惡趁後秦內亂攻打潼關。但是東晉後勤不繼,軍心浮動。但是王鎮惡在關中一帶很有威望,他發動民眾支持,最終解決了糧食不足的問題。但是後秦堅守潼關,一時半會雙方誰也沒辦法取勝,最終陷入對峙時期。

7:劉裕借道北魏,長驅直入,兵鋒直指陝地。當時後秦統治者率舉國之力攻打劉裕的主力,但是遭到東晉軍重挫。前線兵敗的消息傳回去後,關中各地紛紛暗降東晉。

8:劉裕抵達潼關,王鎮惡率軍突襲姚疆,後秦開始全面敗退。之後王鎮惡率軍攻打長安,姚泓出逃石橋,但之後看大勢所趨後向東晉投降,自此後秦宣告滅亡。

9:劉裕原定計劃在長安修正,之後厲兵秣馬攻打後趙、北魏。但是沒多久,坐鎮建康的心腹劉穆之暴猝,劉裕留下一萬人就匆匆班師了。劉裕撤走後,胡夏率軍伐長安,關中得而複失。最終劉裕軍隊退守潼關,東晉的土地向北蔓延到黃河以南、山東全境、關東、 淮北等地。天下七分,東晉得其四。自東晉建立以來,東晉的北伐還沒有如此大的戰果,因此史書對此次北伐的評價非常高,辛棄疾評價道:“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劉裕北伐迅速走向破產的原因

劉裕氣吞萬裡如虎的北伐為什麽在攻入長安之後就成了泄了氣的皮球?劉裕北伐為什麽會就此落幕?千百年來這一直是一個熱議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眾說紛紜,今天江郎就來說一下個人看法,首先駁斥篡位論:

1:駁斥篡位論

目前有一部分人認為劉裕此舉純屬作秀,劉裕希望建立戰功然後篡位,或者是養寇自重。對於這個論點,我是一貫保持遲疑的。因為這些人都是站在上帝的視角看問題,他們看到劉裕篡位的事實之後才得出的結論,說服力不足。而且《晉書》明確記載了,劉裕即克長安,裕意更欲西伐。意思是什麽?意思就是劉裕攻破長安之後並沒有放棄的念頭,他還想繼續西進。為什麽不西進?是因為集僚屬議之,多不同。不是劉裕不想西進,而是部下不想。唯一記載劉裕想篡位的是《魏書》,也就是“裕志傾僣晉,若不外立功名,恐人望不許,乃西伐姚泓。”《南史》、《資治通鑒》都記在劉裕意西進,但無奈“諸將佐皆久役思歸”,劉裕不得不放棄。

史學界一貫觀點就是“孤證不能斷案”,僅憑《魏書》一條記載就抹殺《南史》、《資治通鑒》、《晉書》的記載,這有失公允。而且大量事實都指向劉裕放棄北伐的原因是因為部下不同意,同時劉穆之暴猝更是擊潰了劉裕心理最後一道防線,劉裕不得不放棄北伐。最關鍵的是劉裕北伐是發生在北伐放棄兩年後,這就不存在什麽急於篡位的說法了。如果劉裕急於篡位,那應該趁早篡位啊,為啥還要等兩年?基於以上看法,我個人駁斥篡位論,不認為劉裕放棄北伐是為了篡位。

2:劉穆之暴斃導致後勤線薄弱

劉穆之是劉裕集團(霸府)的二號人物,劉裕的部署一直都是自己帶兵北伐、劉穆之堅守後方。《宋書》記載:“(劉裕)本欲頓駕關中,經略趙、魏。穆之既卒,京邑任虛,乃馳還彭城,····而朝廷大事常決穆之者,並悉北諮。···”大概意思就是劉裕還想西進,但是劉穆之死了,劉裕擔心後方不穩定,所以選擇班師回彭城,並且大臣們平時報告給劉穆之的事都要請示劉裕。因為這一條記載,很多人認為劉裕放棄北伐的原因是劉穆之暴猝引起劉裕心中的傷感。劉穆之的死影響為什麽這麽大?原因就在於他的身份和時代背景。《宋書》記載比較籠統,隻記載了“京邑任虛”,《資治通鑒》的記載就比較切中要害“裕以根本無托”。

這個“托”有兩個意思,其一是政治依托、其二是軍事依托。首先政治上的依托是基於時代背景,劉裕掌握軍、政大權之後就開始著手打壓士族和司馬宗室,王愉(太原王氏)、謝混(陳郡謝氏)、郗僧施(郗鑒曾孫)、刁氏都被劉裕所害,東晉有名有姓的高門望族多多少少都和劉裕有矛盾,他們如果聯合向劉裕發難,怎麽辦?原本劉裕一直是依靠劉穆之威懾豪門,但劉穆之死了啊,劉裕還能靠誰壓製他們?《宋書》:高祖(劉裕)起自匹庶,知民事艱難,及登庸作宰,留心吏職。劉裕是寒門起家,“留心吏職”就是壓製地方豪強,這是寒門和士族的階級矛盾,終生無法調和。劉裕自掌權就開始打壓士族,一直到死都沒放棄。基於史料,我個人認為劉裕是擔心自己和士族的矛盾會因劉穆之的死而爆發,因此趕忙回去坐鎮霸府,以威懾士族。

同時軍事上的依托也很好理解,劉裕遠征在外,如果他北伐成功了,那個人威望勢必會上升的極點。他會不會借機打壓其他士族?會不會借機專權?大量史書記載了劉裕在攻克長安之後就想著加九錫,“加九錫”一度是權臣的標配,一旦劉裕成功了,那其他人怎麽辦?基於這點,其他人很有可能給劉裕使絆子,阻止劉裕北伐成功。他們希望的是什麽?他們希望劉裕北伐成功嗎?不,他們希望的是劉裕戰死沙場,然後向“霸府”發難,最後接管劉裕的權力。劉穆之活著的時候還能避免他人使絆子,持續為劉裕輸送糧草,為劉裕北伐保駕護航。但是劉穆之死了,這個就不存在了。萬一東晉延緩給劉裕輸送糧草,劉裕會不會戰敗?會不會被部下所殺?諸葛亮有一次北伐失敗就是因為李嚴輸送糧草不力,導致大軍無奈班師。因此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劉裕放棄北伐也是無奈之舉。

3:地域使然

始,裕欲留長安經略西北,而諸將佐皆久役思歸,多不欲留。同時史書還有這一條記載,劉裕想要繼續西進,但是將士們都想著回家。而且入伍王仲德也認為:“今暴師日久,士卒思歸,遷都之計,未可議也”意思很簡單,士兵們都想回家,繼續作戰恐怕會失敗。為什麽這些人都反對北伐?我個人認為有兩點。

1:氣象降溫,北方不適合步兵作戰

首先劉裕是八月份左右攻克的長安,這個時候已經入秋了。“秋高馬肥”這個詞語聽說過沒?秋天的時候,馬的戰鬥力是最高的,而且北方平坦的地勢非常有利於騎兵開展大規模軍事行動。東晉優秀的戰馬非常少,根本無法和遊牧民族對抗,東晉只能用步兵對抗騎兵。步兵對抗騎兵是非常吃虧的,尤其是在北方。另外北魏、胡夏在劉裕北伐時期並沒有大規模折損戰鬥力,反而南燕、後秦大大消耗了東晉國力,對於東晉來說北魏和胡夏才是強敵。同時氣象降溫會導致河水結冰,一旦河水結冰,那麽依賴水運的東晉後勤補給能力定會遭到降維打擊,屆時東晉怎麽辦?以戰養戰嗎?一旦激起關中地區的反抗情緒,那東晉必定要分兵鎮壓,屆時更容易失敗。氣象、地域等多方面因素都不利於步兵作戰,東晉軍隊的戰鬥力也會被影響,與其失敗還不如放棄北伐,保全勝利果實。

2:南北地域文化導致雙方戰鬥力出現差距

自古以來,南方政權北伐基本上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為什麽?因為南方地域文化、環境嚴重影響士兵的作戰能力、作戰情緒。戰鬥力這一點不用多說,北方多尚武,南方好儒學,雙方的文化必定會滋生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自古就是北方出將、南方出相,不能說是絕對,但大概率就是這樣的,地域文化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同時魏晉南北朝時期東南地區得到了有效的開發,經濟水準要略高於其他地方,北方經過長期的混戰,生產基礎、社會財富、農業建設都或多或少遭到了破壞,在這種情況下南方的生活就要比北方的好一些,雙方的心態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南方人會逐漸被優越的生活條件腐蝕,自己也逐漸變得墮落,滋生怠戰情緒;但北方不會發生這種情況,“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只會促使北方人崇尚武力。自三國開始,你會發現南方人比較傾向於保衛家園,面對敵人入侵時會爆發驚人的戰鬥力,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淝水之戰皆如此。但是面對北伐,他們就比較消極,孫權帶領十萬人北伐失敗、東晉多次北伐失敗,都是非常明顯的例子。

總結:我個人不太相信劉裕是為了篡位而放棄北伐,更加傾向於是因為劉穆之的死、地域文化差異等多方面因素才班師回朝的。但這一次撤退成了歷史的遺憾,劉裕很難再完成統一大業,南北朝割據的局面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昔日氣吞萬裡如虎的北伐軍成了歷史的明珠,我們只能通過文字去感慨劉裕北伐的氣勢和魄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