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他是倡導恢復高考第一人,名片上隻寫著“化學系,教授”

如今已是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的林安,仍然記得42年前的場景:1977年冬天,湖北的氣象還不算太冷。考生們一人一座,中間隔開。年紀大的考生已超過30歲,林安也是高中畢業3年後才得以參加這次考試。

這是恢復高考制度後的第一次高考。那年冬天,570萬考生從山村、漁鄉、牧場、工廠、礦山、營房、課堂奔向考場。

順利入讀武漢大學化學系的林安當時並不知道,每天穿著工裝、騎著一輛破舊自行車上下班的本系副教授查全性就是“倡導恢復高考第一人”。

1977年的8月6日,在鄧小平主導召開的全國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查全性力主高校招生必須通過考試。聽取參會人員意見後,鄧小平拍板恢復高考。

查全性是我國著名的電化學家,中科院院士,畢生從事電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所著的《電極過程動力學導論》先後七次印刷,是該學科被最廣泛採用的研究生教材之一。

2019年8月1日5點08分,武漢大學查全性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湖北省人民醫院辭世,享年95歲。

他的學生在悼詞中寫道:“先生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是永遠想學、永遠無法學盡的一生。”

查全性年輕時照片。 武漢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圖

化學系教授

查全性的名片上,頭銜只有一個,“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

1947年,就讀於上海大同大學的查全性,由於參加“反內戰”學生運動被除名,他重新參加了考試,轉入武漢大學化學系,三年後畢業留校任教。

父親查謙曾在武漢大學物理系任教,查全性在採訪中提到,“我的父親很少管我,我也不大喜歡他管,我最後選擇了化學而沒有選擇物理,部分原因就是不想受他約束。”

1957年,查全性赴蘇聯莫斯科大學電化學研究所留學,師從電化學之父弗魯姆金院士,學習電極過程動力學,回國後在武漢大學建立電化學研究所。

在20世紀60年代的夏天,武漢最熱的時候,查全性帶頭在實驗室維護電化學儀器,他天天去,一待就是一整天,年輕的老師們也參與進來,“我們那時候除了會做實驗,都是儀器修理工”,他的學生、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周運鴻說。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查全性和學生討論實驗。受訪者供圖

而當時的背景是,1966年,高考制度正式被取消,全國大專院校停止招生,大學教育幾近癱瘓。直到1970年,國內部分高校以“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和學校複審”的方式,從有實踐經驗的工農兵及下鄉知青中招生。

“查老師那時常對我們年輕人說,不要參與外面的運動,有時間就在實驗室研究”,周運鴻感慨道,“那幾年實驗室的人反而過多,該畢業的沒畢業,沒有辦法分配工作,只能留在實驗室”。

“一次促成高考恢復的座談會”

1977年8月4日,剛剛恢復工作不到一個月的鄧小平,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這個為期五日的座談會邀請了來自科學院系統和大專院校的33位專家學者。

時年52歲的武漢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查全性是其中之一,此前他對會議內容一無所知。

在座談會上,鄧小平多次強調:這次請大家來,就是想聽聽意見。題目就是科研怎麽搞得更快些更好些,教育怎麽合乎四個現代化的要求,征求同志們的意見。

查全性在接受《長江日報》採訪中說,一開始,會議的氣氛十分微妙。“大家都知道,有些情況肯定會發生變化,大家也期望能夠有好的變化。但是這個到底到什麽時候變,需要多長時間真正撥亂反正,大家都還捉摸不定的。”

查全性在筆電上寫了一個大綱,他的發言是:招生是保證大學質量的第一關。當前新生質量沒有保證,原因之一是中小學教學質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問題,主要矛盾還是招生制度。現行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沒人才,一些熱愛科學、熱愛文化、有前途的青年選不上來,一些不想讀書、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反而佔據了招生名額。

1977年,科學和教育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全體參會人員合影留念,第三排左八為查全性。武漢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圖

彼時,教育部全國大專院校招生工作會議剛剛結束,已經形成了1977年高校招生方案,依然沿用“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十六字方針。

但查全性在會上建議:“一定要當機立斷,隻爭朝夕,今年能辦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辦。”這一番話,引起了與會人員的強烈共鳴,大家紛紛發言,建議對現行招生制度采取一個大的改革。

鄧小平問坐在身邊的教育部長劉西堯:今年就恢復高考還來得及嗎?劉西堯說,推遲半年招生,還來得及。鄧小平聽了,當場決斷:“既然今年還有時間,那就堅決改嘛!把原來寫的招生報告收回來,根據大家的意見重寫。這涉及到幾百萬人的問題。今年開始就改,不要等了!”

“知識分子的天職是推翻成見”

1977年的冬天,中斷11年的高考恢復,共計570萬學生報名,他們中有工人、農民、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

查全性沒有主動和同事、學生談起過他在會上的發言,只在之後的一次聊天中,周運鴻記得,他輕聲說了一句,“終於恢復高考了”。

武漢大學檔案館館員、校史館主要策展人之一吳驍還記得,查全性一直保存著1977年8月7日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匯編的第9期《科教工作座談會簡報》,其中記載了查全性向鄧小平的諫言。吳驍曾借用這份簡報掃描,查全性囑咐他:“小心保管,別弄丟了,用完之後快點還給我。”

那一年高考錄取了新生27.3萬人,查全性在工廠當工人的大兒子和下鄉的女兒在這一批參加高考,分別考上了武漢大學的物理系和化學系。

他曾在採訪中反覆強調,“我偶然參加了推動歷史進程的活動,其實我也是受益者”。

到2008年,83歲的查全性依然在指導研究生做實驗,他不久前出版了在化學電源研究領域的重要論著《化學電源選論》。在大連參加的一場學術報告會中,連PPT都是他自己製作的。

在林安的印象中,查全性總是穿著工裝,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上班,跟普通的老師沒什麽差異。

在學生眼裡,查全性少有情緒波動的時候,“他很平和,讓人親近,從不大聲批評誰”,他的學生、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陳勝利回憶,“但他遇到學術上不嚴謹的地方會直接指出來,不管是誰,從不含糊。”

實驗之外,他喜歡在家裡聽音樂和養花,家裡的兩個書架擺滿了收集的唱片,平房院子花草養得生機勃勃,周運鴻去他家裡,他頗有興致地介紹,“這首歌很好聽”,他喜歡聽交響樂、鄧麗君的歌,愛看老電影。還拉著周運鴻看院子裡的鬱金香,“好不容易養活了,今年又開花啦!”

聚餐時,周運鴻給查全性夾菜。受訪者供圖

2017年10月6日,林安作為武漢大學77級校友代表看望查全性,見面地點在湖北省人民醫院。

那次會面,查全性精神似乎不錯,留存的照片裡,身著紅色格子襯衫、黑色無袖毛衣的查全性顯得有些清瘦,臉上、脖子上布滿皺紋,眉毛稀疏,但眼裡盛滿笑意,嘴角咧開。

這一年的冬天,1977年參加高考的熊曉鴿,也特意登門拜謝查全性,握著92歲的老先生的手,鞠了一個躬。他為查老準備了一副題字:“知識分子的天職是推翻成見”。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決策恢復高考,改變一代知識青年命運》、《長江日報》、武漢大學新聞網)

新京報記者 肖薇薇 王洪春 實習生 曾培銘 馮惠濡

編輯 陳曉舒 郭琛 校對 李銘 盧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