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亞太衛星深度報告(下):核心投資邏輯

未來,亞太星通將致力於在深圳打造一個衛星產業集群,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01 市場供求狀況

從國內來看,政府、特定用戶等在合約續簽時普遍採用單一來源採購審價等方式確定採購價格,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空間段運營服務價格。因此,國內市場的行業利潤率水準近兩年有所下降。

從國外來看,一方面,由於衛星建設技術水準的進步,衛星的發射成本逐漸降低,轉發器容量不斷增加,導致衛星通信供給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由於通信衛星的使用成本較高,導致需求端市場未能得到充分開發。因此在供大於求的情形下,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導致衛星通信的價格逐漸下降。

但同時,衛星通信服務價格的不斷下降也刺激了大量新的市場需求,市場容量和應用範圍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尤其是高通量衛星的出現,也將在寬頻接入、船載、機載、車載通信等領域進一步增加大量市場需求,因此銷量的快速增加未來將彌補了價格下降對行業整體利潤的影響,行業的整體盈利能力仍將保持相對較為平穩的局面。

02  有利因素

1. 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

衛星通信系統是信息化、智能化和現代化社會的戰略性基礎設施,也是推進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創新驅動的重要手段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

2015年10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發布《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明確提出主要發展固定通信廣播衛星和移動通信廣播衛星,同步建設測控站、信關站、上行站、標校場等地面設施,形成寬頻通信、固定通信、電視直播、移動通信、移動多媒體廣播業務服務能力,逐步建成覆蓋全球主要地區、與地面通信網絡融合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服務寬頻中國和全球化戰略,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2016年11月29日,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推動有線無線衛星廣播電視網智能協同覆蓋,建設天地一體、互聯互通、寬頻互動、智能協同、可管可控的廣播電視融合傳輸覆蓋網。做大做強衛星及應用產業,提出加快衛星及應用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衛星性能和技術水準,推進衛星全面應用。

2. 中國航天產業的發展為衛星通信服務行業提供了基礎保障

我國在過去數十年已基本建成完整的航天工業體系,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升,空間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取得豐碩成果,在航天運輸系統、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多領域均取得長足進步。

在通信衛星領域,我國衛星研製與發射能力已經步入世界領先行列。衛星製造技術逐步升級,使得衛星整星功率增大,轉發器數量增多,同時在大容量長壽命轉發器技術愈發成熟的情況下,帶來了更高的通信容量和更低的部門帶寬成本;火箭發射技術發展迅速,大推力火箭發動機技術、運載火箭響應技術等已推廣使用,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的研製使得我國航天運輸系統整體水準跨越式發展。

3. 衛星通信市場需求廣泛

衛星通信在民用和商用領域一般主要作為地面公共通信網絡的補充、擴展和備份,而對於廣大低業務密度地區來說,使用衛星系統比建設地面網更經濟,因此得到廣泛應用;對於某些類型的業務和應用場合,衛星系統具有一定的優勢,例如電視直播、視頻廣播、國際通信等。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全球對移動通信和高速數據交換的需求迅速增長,對通信網絡的全球“無縫”覆蓋提出了更高要求,衛星通信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衛星通信不僅在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中有效地補充了其他通信手段的不足或不能,更是在搶險、防災、救災、處理突發事件等應急通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另外隨著高通量衛星技術的逐漸成熟,衛星寬頻、船載通信、機載通信、車載通信及其他衛星通信市場需求也將顯著增加。

03 行業不利因素

1. 產業發展受ITAR限制

中國進口衛星及相關物項受到以ITAR為代表的美國政策和法案的限制。我國通信衛星運營商無法從美國採購整星,也無法採購使用美國零組件製造的歐洲衛星。

這一規定一方面限制了我國通信衛星運營商對於衛星來源的選擇,使得採購來源較為單一;另一方面也對我國通信衛星運營行業的全球化發展以及海外的並購投資產生了一定的障礙。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研製的通信衛星在承載能力、輸出功率、使用壽命、靈活性以及適應性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目前我國衛星製造水準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能夠滿足不同條件下商業衛星的運營需求,滿足衛星安全平穩運行的質量要求。

因此,儘管ITAR限制了國內通信衛星運營商進行國際衛星採購,但由於國內衛星製造水準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能夠充分滿足公司開展衛星空間段運營業務的需求,因此ITAR對國內通信衛星運營商暫時不存在重大不利影響。

2. 其他通信手段的競爭

目前主流的光纖通信作為有線通信的一種,具有頻帶寬、傳輸損耗低、重量輕、抗干擾能力強、保真度高等優點,近年來普及程度不斷提升,隨著5G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將驅動網絡向高速率、低時延、大容量升級,給光纖通信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加大了衛星通信的競爭壓力。

同時根據工信部於2017年11月15日發布的《關於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使用3300-3600MHz和4800-5000MHz頻段相關事宜的通知》,為適應和促進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在我國的應用和發展,工信部未來將不再審批3400-3700MHz頻段內新申請的空間無線電台業務頻率使用許可,這一規定對通信衛星運營商在該頻段開展業務也有相應影響。

不過光纖通信和衛星通信作為不同的通信方式,整體上還是共同滿足各類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傳遞,為用戶提供差異化的應用服務。其中,光纖通信廣泛用於乾線傳輸和固定用戶接入,為移動通信、移動互聯網接入和物聯網接入等提供高容量的地面傳輸網,主要部署在人口密集區域,在偏遠地區建設成本和建設難度較高。

衛星通信作為地面公共通信網絡的補充、延伸,是海上通信、空中通信、邊遠地區、防災減災和廣播電視、國防外交、石油石化、教育文化等領域不可或缺的信息通信手段。儘管不同通信方式之間各有特點、優勢互補,不是完全替代關係,但不排除這兩大通信方式在部分重疊市場進行競爭。

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和衛星應用的大量增加,世界各國對於衛星頻率資源的需求也不斷提高。但由於相鄰頻率/軌道之間會產生通信干擾,影響衛星的正常使用,從而產生了頻率/軌道資源協調使用的矛盾,使得全球對衛星空間資源的競爭十分激烈。

就國際電聯登記情況看,地球靜止軌道上C頻段通信衛星已近飽和,Ku頻段通信衛星也很擁擠。近年來,雖然Ka頻段資源仍有一定的使用空間,但是從長遠來看,隨著人類衛星應用的不斷增加,衛星空間資源仍是限制衛星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04 發展趨勢

1. 通信衛星製造水準明顯提升,多波束天線技術趨於成熟,衛星通信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通信衛星運營行業的技術水準與通信衛星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通信衛星在承載能力、輸出功率、使用壽命、靈活性以及適應性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我國目前自主研發的主要衛星平台將使用電推進技術、網絡熱管和可展開式熱異塵餘生器技術、二維二次展開半剛性太陽翼、全管理貯箱、新一代電源控制器技術、綜合電子技術等多種先進技術,衛星平台的有效載荷質量達到1,200~2,000千克,整星功率達到10,000-30,000W,攜帶的轉發器數量可達100多路,衛星製造水準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衛星製造水準的提升使得通信衛星運營商能夠提供的通信容量不斷增大,部門服務成本不斷降低,也降低了用戶的使用成本,衛星應用範圍將大幅拓展,衛星通信的產業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

天線在整個衛星通信系統的設計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衛星使用的仍是普通的單波束天線,只有少數的衛星系統採用了多波束天線。

多波束天線使用大量的點波束實現廣域範圍覆蓋,可用帶寬被分為很多個子波段,從而在大量空間獨立的點波束之間可以實現每個子波段的複用,顯著地增加了頻譜利用率和衛星通信容量,是發展大容量衛星通信系統和增強衛星通信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同時VSAT的大量普及和衛星移動通信的迅速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多波束天線技術的發展。

2. 衛星通信向高頻段(KA)和高通量(HTS)發展

由於空間頻率資源有限,從長遠來看目前主要使用的C、Ku和Ka頻段仍無法滿足不斷增加的衛星通信需求,因此業界也正在開發頻率更高的Q頻段和V頻段,預計將成為下一代通信衛星的應用方向。同時,為了支持更高的傳輸速率,太赫茲頻段(0.1-10THz)也在加緊開發中,可提供超大容量以及10Gbps以上的高速傳輸。

雖然高頻段會導致信號傳輸空間損耗增大,對衛星以及地面設備的研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高頻段可以大大增加衛星通信的吞吐率和總帶寬能力,符合信息社會發展的需求和方向。總體來看,衛星通信的高頻段應用已成為發展趨勢,也將成為各衛星通信產業製造商和運營商布局和爭奪的焦點。

2015年,整個衛星行業的數據用量是0.6Tbps,到2018年已經達到了1.2Tbps,翻了一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視頻用量基本沒有增長,而數據用量5年間增加了500Gbps,相當於100顆傳統衛星的通量。

新的增長主要來自HTS高通量衛星,傳統衛星(C、KU)的用量還出現了倒退。HTS在歐美澳的使用迅猛增長,HTS用量超過傳統衛星。而同時,根據NSR的統計,2016至2019年間,衛星寬頻各類業務的價格下降了35%到60%,尤其消費級寬頻業務和回傳業務下降幅度達到60%。

相比於傳統通信衛星,高通量衛星在容量及部門帶寬成本方面具有優勢,帶來與地面網絡競爭的可能性。高通量衛星建造費用稍高於傳統通信衛星,但火箭發射、發射保險的費用與傳統衛星持平,以ViaSat公司的高通量衛星與普通衛星進行對比,高通量衛星在容量和部門帶寬成本等方面具有優勢。

根據國際電聯規定,衛星通信一般使用L、S、C、X、Ku和Ka頻段。一般來說,頻段越低,電波進入雨層中引起的衰減越小,繞射能力越強,對終端天線的方向性要求也低,適合低速率通信和移動通信;而頻段越高,情況正好相反,雨衰相對較大,但適合高速數據傳輸。

通信衛星不同波段使用情況:

一方面,由於C頻段和Ku頻段帶寬有限,且發展較早,當前已接近飽和,若高通量衛星要使用,則需傳統的Ku/C衛星退出服務才能騰出頻率;另一方面,與地面移動通信系統之間對頻譜資源的爭奪也越來越激烈。

空間頻譜資源的緊張,成為製約衛星通信發展的重要因素,日益增長的帶寬需求推動衛星通信向更高頻段Ka甚至Q/V頻段發展。

由於Ka頻率資源豐富,可用於同步衛星通信的帶寬達到3.5GHz,超過了現有的L、S、C、Ku頻段的總和,因此Ka頻段成為當前高通量衛星的首選。

高通量衛星起步較早,發展歷經三代。第一顆高通量衛星Thaicom4於2005年發射,屬於泰國Thaicom公司,標誌著通信衛星進入高通量時代。經過三代發展,隨著多波束覆蓋、頻率複用等技術使用,各國的高通量衛星向著系統容量更大、用戶終端更小、業務速率更大的高通量方向發展。

三代高通量衛星對比:

根據NSR數據,自2015年起,高通量衛星進入發射密集期,通信衛星將以發射高通量衛星為主,Ku頻段的傳統衛星也將不斷退役,為Ku高通量衛星提供軌位,高通量衛星數量佔比將逐步提升。

根據NSR的預測,隨著高通量衛星的密集發射,到2023年,高通量衛星容量總供應量將達到2500Gbps,佔總衛星容量比例超過50%。同樣NSR預測,高通量衛星容量需求2023年將達到1310Gbps,年複合增速高達31%,佔通信衛星總帶寬總需求的比例將從2013年的17%提升到2023年的50%。

雖然高通量衛星由於容量擴張帶來了終端使用價格大幅下降,且衛星運營商的增多使得競爭更加激烈,但終端用戶強烈的使用需求推動市場快速擴張。根據NSR預測,高通量衛星收入年複合增速將超過30%,高通量衛星收入佔通信衛星總收入的比例將由2015年的15%增長到2025年的50%。

由於不同地區的科技、生產力和消費水準參差不齊,高通量衛星建設成本相對較高,而發展中國家的衛星寬頻通信消費能力較低,因此高通量衛星系統建設重心仍在歐美地區。高通量衛星覆蓋區域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20家主要衛星運營商中有一半來自歐美地區。

亞太地區則是全球第二大高通量衛星市場,目前,亞洲地區高通量衛星運營商主要是iPStar。從2013年開始,O3b、休斯、國際通信衛星公司、國際移動衛星公司(INMARSAT)等公司也在積極開拓基於高通量衛星的LTE和4G基地台中繼市場,將目標鎖定在亞太地區。

根據美國衛星協會統計的2012到2017年全球衛星服務業的收入情況,以衛星電視直播、衛星音頻廣播,衛星寬頻為主的消費通信業務仍然是衛星通信的主要收入來源,佔2012年到2017年衛星通信總收入的80%以上,其中衛星電視直播業務,長期佔據衛星通信總收入70%以上的穩定份額。

以2017年為例,全球衛星通信業務總收入1287億美元,衛星電視直播業務收入高達970億元美元,佔比80%;但衛星寬頻業務收入僅21億美元,佔比1.8%;衛星移動通信業務收入僅40億美元,佔比3.3%。

高通量衛星行業的收入結構不同於傳統通信衛星行業,市場應用更側重流量數據通信端,寬頻接入、移動通信、中繼通信有望成為主要應用領域。高通量衛星的特點是高容量降低部門帶寬成本,使得數據流量費用降低,更加切合需求不斷上漲的數據流量市場。

根據NSR的預測,2024年高通量衛星行業收入構成將與當前通信衛星行業的收入構成有很大差別:

1. 公眾寬頻:預期2024年將佔高通量衛星行業收入的23.6%,是最大收入來源,而2017年寬頻業務收入僅在通信衛星行業佔據1.8%。

2. 移動通信:預期2024年將佔高通量衛星行業收入的22.3%,是第二大收入來源,而2017年移動通信收入僅在通信衛星行業佔據3.3%。

3. 中繼通信:預期2024年將佔高通量衛星行業收入的15%,在2017年通信衛星行業中由於體量偏小並沒有單獨統計,而是並入移動通信的類別。

4. 企業商用和公務通信:預期2024年將分別佔高通量衛星行業收入的18.6%和17%,雖然該部分份額按用戶類型劃分,但從應用方式看仍將以寬頻接入和移動通信為主。

5. 電視廣播通信:並非高通量衛星的主要應用領域,雖然2017年作為通信衛星行業最大收入來源,佔比超過高達80%,但預計2024年可能僅佔高通量衛星行業收入的3%。

高通量衛星寬頻市場機會以非城市地區為主,但用戶培養需要時間,並且前期定價會處於低位。由於城市地面寬頻用戶的使用習慣和穩固的市場格局已經形成,預計高通量衛星寬頻接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難對城市地面寬頻產業形成衝擊。

短期看,市場機會將主要集中在非城市區域,但由於經濟水準發展的不均衡,非城市區域的購買力往往十分有限,因此,一方面培養用戶需要更長的時間,另一方面在推廣應用的前期預計高通量衛星寬頻產品的定價將會處於低位。

高通量衛星通信中繼業務:具有覆蓋優勢和成本優勢,面向偏遠地區的數據流量需求。

衛星中繼站直接接受衛星信號,信號強且衰減較少。地面中繼站是通過各基地台進行層層信號轉發,最終將信號送達終端客戶,信號在每層轉發中均會有衰減,最高可能衰減50%以上,影響了用戶體驗。而衛星中繼站直接接收衛星信號連接核心網絡,信號衰減較少,保證了連接質量。

高通量衛星大幅降低衛星中繼站費用,僅為地面中繼站總費用的47%。中繼站費用由建設費用、使用費用和維護費用三部分構成,傳統衛星中繼站費用僅比地面中繼站低10%,成本優勢不大;高通量衛星中繼站由於無需承擔場地租賃、光網核心站的運行費用,使得使用費用降幅高達60%,總費用僅為地面中繼站的47%,成本優勢十分明顯。

衛星中繼通信部門帶寬收益高。根據NSR預測,2024年高通量衛星中繼將會以5.2%的帶寬貢獻15%的收入,具有較高的部門帶寬收益。

4G普及導致移動數據流量暴增,偏遠地區的移動數據流量需求有望驅動衛星中繼站規模快速增長。進入4G時代後,移動數據流量暴增,發展中地區、偏遠地區、海島、沙漠、山區等區域的數據流量需求將主要通過衛星中繼基地台滿足。2014年,全球衛星中繼站僅20個,根據NSR預測,到2023年,衛星中繼站將達6000個。

高通量衛星帶動移動通信業務——“動中通”,船載、機載、車載移動通信的最佳解決方案。

全球海洋產業規模巨大,但海洋通信能力發展嚴重滯後。海洋產業非常龐大,相關產業總價值24.2兆美元,總產值2.5兆美元,相當於全球第六大經濟體,全球85%的貿易是通過海運完成。然而,弱小的海洋通信能力與密集的遠洋航線完全不匹配。

根據Euroconsult數據,截止到2016年,全球海洋衛星通信總帶寬僅有66Gbps,低於700個深圳家庭的寬頻總和。目前,海洋船舶及鑽井平台共計70萬條,每條船的平均帶寬不足100K,相當於陸地上使用固定電話撥號上網的水準。

遠洋船舶通信需求迫切,衛星通信是唯一解決方案。海洋通信需求十分強烈,在抵禦災害、船舶防衛、人員通信、海洋監管等方面有廣闊應用。但由於海上無法建立通信基地台,衛星通信是實現海洋通信的唯一方式。

海洋通信需求提升驅動高通量衛星的船載應用快速發展。由於高通量衛星相比於傳統的通信衛星具有更大的容量、和更低的帶寬成本,為提升海洋通信能力的提升帶來了經濟有效的解決方案。

2014年,配備高通量衛星終端的遠洋船舶僅6艘,;根據NSR預測,配備高通量衛星終端的遠洋船舶數量有望從2014年的6艘,快速增長到到2023年的22000艘。根據Akamai《2016年第四季度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2016年全球平均帶寬為7Mbps。假設到2023年,遠洋船舶平均帶寬能達到7Mbps,則總帶寬需求將有望超過150Gbps。

機載通信方面,後艙通信是高通量衛星應用的主要需求來源。機載通信分為前艙通信和後艙通信,前艙通信是安全業務通信,手段十分成熟;後艙通信是指航空客艙通信娛樂,用於乘客介入互聯網或與地面人員語音通信。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電子設備的普及,後艙通信需求呈顯著增長態勢。

高通量衛星具備覆蓋優勢和成本優勢,有望成為機載後艙通信的發展方向。機載後艙通信有地面基地台(ATG)和衛星通信兩大途徑,目前全球提供機載後艙通信服務的班機有一半左右是通過地面基地台提供服務。

相比於傳統衛星通信以及地面基地台通信方式,高通量衛星通信具有大容量、低帶寬成本、無地面建設費用、覆蓋區域廣的優勢,未來有望成為機載後艙通信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

機載後艙通信市場2025年收入有望達到46.5億美元,其中高通量衛星收入佔比有望從2015年的3%提升到2025年的45%。面對密集的航線,各大衛星運營商紛紛發射高通量衛星並進軍機載後艙通信市場。

根據NSR預測,到2025年,機載後艙通信收入將由2015年的16億美元增長至46.5億美元;同時,高通量衛星收入佔比也將由3%提升至45%。

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密切關係航天產業發展,美俄歐等航天強國高度重視航天產業的發展,均設有專門的航天產業部門,如美國航天局,歐洲航天局,俄羅斯航天委員會等,產業的決策權掌握在政府的國防部門的最高權力機構中。

我國也政策行加碼通信衛星產業發展,由衛星製造向衛星應用及商業運用轉變。2015年頒布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和2016年頒布的《2016中國的航天》提出“衛星通信以商業化模式為主,保障公益性發展需求”,“逐步建成覆蓋全球主要地區、與地面通信網絡融合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高通量衛星發展開始處於政策黃金期。

行業主要盈利模式:

通信衛星運營商的主要經營模式一般為通過建設並運營通信衛星,向客戶提供衛星空間段運營服務,並收取服務收入。我國對通信衛星運營行業實施許可認證管理,通信衛星運營商經營相關業務需獲得工信部頒發的業務種類為衛星轉發器出租、出售業務的《基礎電信業務許可證》。

05 上下遊情況

上遊衛星製造、火箭製造行業:衛星製造、火箭製造行業技術密集、資本密集、高集成總裝的特點決定市場格局相對集中,自然壟斷特徵明顯。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相關技術,而且相關國家也都是由國家級的科研機構或極少幾個大型軍工企業掌控核心技術。

基於我國航天工業的總體布局、歷史沿革和發展現狀,目前國內擁有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和運載火箭製造能力,且能夠商業化應用的研製主體主要集中在航天科技集團系統內,以五院和火箭研究院為主。

衛星製造、火箭製造行業的技術水準和發展程度直接決定了通信衛星的建造成本、使用壽命、衛星載荷容量、衛星通信質量等衛星核心指標,與通信衛星運營商的服務能力和盈利能力密切相關。

下遊廣播電視行業高清節目上星、高清節目備份的推廣也將提升廣播電視行業對於通信衛星運營服務的需求。下遊通信行業是新時期全球戰略制高點,作為我國優先發展並能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基礎性行業,通信行業的支柱作用以及戰略地位將使其長期保持穩定增長的發展態勢,而通信衛星運營行業亦將隨著通信行業的發展獲得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06 亞太衛星基本情況

(一) 股權結構

亞太衛星控股有限公司是由中國衛通及其母公司航天科技集團實際控制的,主要從事持有、經營及提供衛星轉發器容量及相關服務業務的投資控股公司。公司也從事提供衛星廣播及電訊服務業務,以及其他相關業務。

從上面的股權結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亞太衛星的控股股東是亞太國際,亞太國際是一家注冊於BVI的商業公司,持有亞太衛星51.78%的股份。

在亞太國際的股權結構中,中國衛通持股42.86%,新加坡衛星私人有限公司持股28.57%,光華開發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4.29%,航天科技衛星控股有限公司持股14.29%;同時中國衛通全資子公司衛通香港持有亞太衛星1.45%股份。

上述股東中,航天科技衛星控股有限公司同為航天科技集團旗下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衛星及火箭發射服務總承包)的全資二級子公司,和中國衛通為關聯方;因此,亞太國際的實際控股股東為航天科技集團及其子公司中國衛通。

而新加坡衛星私人有限公司,隸屬於淡馬錫控股的新加坡交易所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新加坡電信,為其全資子公司。可以說,亞太衛星在亞洲通信衛星運營商中,絕對屬於一家含著金鑰匙出身的公司。

二)亞太衛星和其實際控制人中國衛通的業務關係梳理:

亞太衛星是中國衛通的控股子公司,亞太衛星和母公司中國衛通均從事衛星空間段運營業務。報告期內,亞太衛星為中國衛通合並範圍內子公司,

2019年度亞太衛星主要財務數據及佔中國衛通合並財務數據的比例如下:

亞太衛星及其控股股東中國衛通各自獨立擁有商用通信廣播衛星資源,中國衛通及亞太衛星目前共運營管理著16顆商用通信廣播衛星。

其中,母公司中國衛通運營中星6A、中星6B、中星6C、中星9號、中星9A、中星10號、中星11號、中星12號、中星15號、中星16號等10顆在軌衛星,亞太通信運營亞太5號、亞太6號、亞太7號、亞太9號、亞太6C、亞太5C等6顆在軌衛星(亞太5C和亞太6C已經陸續完成了對亞太5號和亞太6號的接替任務)。

中國衛通和亞太衛星歷史上彼此獨立發展,各自分別擁有獨立的衛星資源,通信衛星屬於專用設備,各個衛星所在軌位不同,頻段不同,覆蓋範圍存在差異,不存在完全替代關係。兩者利用其各自不同的衛星資源,在發展過程中彼此獨立開展業務,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形成各自的傳統客戶資源和市場範圍。

當中國衛通母公司衛星資源無法滿足最終客戶的需求時,中國衛通母公司將盡量優先使用亞太衛星的衛星資源,借以向最終客戶提供服務。

中國衛通母公司與亞太衛星的業務開展有所側重,對於境內業務,根據工信部《關於同意中國衛通集團有限公司申請租用亞太5、6、7號衛星轉發器資源的批複》(工信部電管函[2014]116號),同意中國衛通租用亞太衛星的亞太5、6、7號衛星轉發器資源,因此亞太衛星主要通過母公司中國衛通開展中國境內的衛星空間段運營業務,境內業務主要由中國衛通母公司開展。

對於境外業務,中國衛通母公司與亞太衛星均為境外市場中的參與者,雙方可根據最終客戶的需求,相互提供衛星轉發器帶寬資源,共同為客戶提供服務。

按目前的財務數據看,中國衛通的境外業務主要由亞太衛星開展,報告期內,亞太衛星的中國境外收入佔中國衛通合並境外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7.77%、84.25%和83.16%,而其中國境內收入佔中國衛通合並境內收入的比例僅分別為10.56%、10.61%和12.43%。

2016-2018年度內中國衛通及亞太衛星業務收入按銷售區域分布情況如下:

亞太衛星與其母公司中國衛通通過簽署協議確定協同機制,就報告期內中國衛通與亞太衛星之間的相關交易,根據香港聯交所相關規則,中國衛通和亞太衛星先後於2014年10月27日和2017年9月11日簽署《轉發器及通信服務框架協議》。

亞太衛星作為香港上市公司,按照關聯交易履行了相應的程序,由亞太衛星股東大會審議並經非關聯股東表決通過,亞太衛星獨立董事委員會及獨立財務顧問鼎珮證券有限公司及天達融資亞洲有限公司發表意見,認為協議於一般及日常業務過程中訂立,有關條款按一般商業條款協議,屬公平合理,且符合亞太衛星及股東整體利益。

中國衛通與亞太衛星以市場化方式確定內部交易價格,兩者相互提供的衛星轉發器帶寬資源,雙方以市場化方式,根據市場導向、公平及合理原則以及現行的定價政策和採購政策,按一般商業條款或不遜於向獨立第三方提供或獲獨立第三方提供的條款而確定,中國衛通與亞太衛星相互提供衛星轉發器帶寬資源的價格與衛星轉發器帶寬資源的市場價格不存在重大差異。

整體看,亞太衛星和中國衛通主要從公司治理和業務開展兩方面建立相應協調解決機制、措施及相關內控制度,以保持業務獨立性並防止出現利益輸送情形。

(三) 亞太衛星的業務模式

1.設備採購:公司對外採購主要包括衛星項目建設所需的通信廣播衛星、運載火箭、衛星;發射服務、衛星發射保險及在軌保險等產品和服務,同時也還包括與地球站建設相關的地面配套測控設備、測量儀器等產品和服務;

2.服務運營模式:公司通過運營通信廣播衛星對外提供衛星空間段運營服務,同時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及市場需求情況適時建設新的衛星項目,以滿足客戶對於服務的需求;衛星空間段運營主要包括衛星測控和業務運營管理兩個方面;

3.銷售模式:公司已經組建了穩定的行銷網絡和銷售團隊,形成了覆蓋境內外主要區域和重點客戶的,較為完善的銷售體系。公司主要向廣電、電信、石油、石化、金融等客戶以及國防、教育、能源、運輸、醫療等特殊行業提供衛星空間段運營服務。

公司提供的空間段運營服務以長期服務為主,即向客戶提供一年以上使用同一顆衛星同一轉發器上同一段頻率的帶寬資源,該種模式是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

4.結算模式:對於商業用戶,公司主要采取“先繳費、後服務”的模式進行結算,即客戶使用公司提供的衛星空間段運營服務需提前繳納相關服務費,公司將收到的款項計入預收款項,並待相關服務提供完成後確認營業收入。

對於政府、特定用戶等,公司主要采取“先服務、後繳費”的模式進行結算,即公司於提供服務時確認營業收入,並將相關金額計入應收款項。

亞太衛星通過運營管理通信廣播衛星為客戶提供衛星空間段運營服務。衛星空間段運營服務業務流程包括:

(1)衛星網絡申報、協調及維護,根據自身發展戰略,通過無線電管理局向國際電聯申報衛星網絡資料,制定協調計劃和維護計劃等工作;

(2)衛星項目建設,構建衛星和地面配套資源及應用系統,也就是衛星空間段;

(3)衛星測控,對空間軌道衛星進行測控、監測和地面測控系統運行維護管理等;

(4)業務運營和管理,運營和管理衛星轉發器資源。

07 衛星布局

亞太衛星的全資子公司亞太通信是亞太衛星的核心資產,主要從事衛星空間段運營相關業務。亞太通信擁有完整的衛星空間段資源,運營著亞太5號、亞太6號、亞太7號、亞太9號、亞太6C及亞太5C六顆在軌衛星,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廣播和電信客戶提供優質的衛星轉發器、衛星通信與衛星電視廣播傳輸服務。

亞太通信目前運營衛星的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備注:亞太5C和亞太6C已經陸續完成了對亞太5號和亞太6號的接替任務,其中亞太5C權益佔比為57%。

(一) 亞太星通及亞太6D

2016年7月23日,由亞太衛星、中交通信、國新(深圳)和社會資本發起成立亞太衛星寬頻通信(深圳)有限公司(下稱亞太星通),注冊資本20億元人民幣,投資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亞太星通將全力打造中國首個全球高通量寬頻衛星通信系統,擔負衛星通信系統的建設和運營、衛星空間段服務、衛星固定和移動通信服務、網絡連接、網路和系統集成及技術谘詢等任務。

亞太星通將發射4顆高通量衛星,力求建設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全球寬頻衛星天基系統和能夠提供全球寬頻移動通信服務的地面網絡系統,構建衛星、網絡、終端的研發、製造和應用產業鏈,全面開展“天地一體”衛星通信運營服務業務。

亞太星通已被認定為深圳市重大項目,廣東省重點項目。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民用空間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深圳市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采取“央地共建”的模式共同建設,對衛星通信技術基礎研究,航天產業發展,以及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軍民融合戰略,都具有現實可行性和重大意義。亞太星通得到了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網信辦等部委的肯定以及深圳市政府的極大重視。

亞太星通還聘請我國“兩彈一星”元勳孫家棟院士為公司首席科學家,並由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部長,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周志成院士牽頭,成立深圳院士工作站,提供技術谘詢和業務指導。

根據規劃,亞太星通主要為航空、海事、陸地移動領域的客戶提供衛星通信解決方案及智能化、定製化增值服務,目標是成為“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服務主力軍和亞太地區創新能力領先的綜合型衛星通信解決方案提供商,力爭通過10年努力發展為一家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的,預期年收入達到百億級,帶動產值1000億以上衛星應用龍頭企業。

亞太衛星寬頻通信(深圳)有限公司(亞太星通)出資方情況:

2019年10月16日,亞太衛星寬頻通信(深圳)有限公司(下稱亞太星通)作為衛星通信領域領軍企業,亮相深圳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重點展示將於2020年發射的國內首顆Ku高通量衛星——亞太6D。

亞太6D是新一代高通量(HTS)通信衛星,覆蓋整個亞太地區的絕大部分陸地和海洋,分別在航空、航海、陸地移動領域,提供優質、高效、經濟的全地域、全天候的衛星寬頻互聯網接入通信服務。

同時,亞太星通全球網亦受到不少關注,亞太星通全球網擬引入4顆高通量衛星、10余顆寬波束衛星,網內包含200個海洋波束,提供全球範圍內14個子區域的互聯網接入服務,每個子區域內融合百兆寬頻資源,支持客戶動態調整區域間的帶寬分配,為全球範圍內的各類船舶和海事項目提供可靠、靈活、智能和可定製化的衛星通信解決方案。

亞太星通全球海事網具備高擴展性與高兼容性,能夠滿足未來船舶終端規模發展、船舶通信智能化管理等需求,全面支持智慧航運,提升客戶效能。

2020年3月25日,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組織召開了亞太6D衛星出廠預評審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亞太6D衛星各項測試指標符合總體設計要求,基本滿足衛星出廠條件,並於台灣時間7月9日20時11分,在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亞太6D衛星是亞太星通全球高通量寬頻衛星通信系統的首發星,總投資約20億元,於2016年底啟動,於2020年7月9日成功發射,軌位134°E,衛星可視範圍全覆蓋。這顆高通量衛星如同架設在太空中的空間信號轉運站站,通過無線電信號轉發,使地面用戶與地面關口站的互聯網連接。

該衛星為國內首顆採用Ku/Ka頻段的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也是世界上首顆為衛星移動通信業務定製的高通量衛星。

用戶端使用Ku波段,關口站採用Ka波段,採用東方紅四號增強型平台全配置,整星重5.55噸,共有8個地面關口站,可以支持近100兆的應用速率,該衛星通信容量達到50Gbps,相比2017年發射的我國首個高通量衛星——中星16號衛星20Gbps的通信容量,高出了1.5倍更比目前傳統的常規通信衛星1-10 Gbps的通信容量高出10到50倍。

該衛星多項指標均為國內最高水準,如星上轉發器設備1220台,為以往東四平台的2-3倍;饋源(波束)99個,高出以往10倍。

與傳統廣播電視衛星的廣域波束天線覆蓋方式不同,亞太6D使用的是多波束天線,共有90個用戶波束,形成對地面的“蜂窩式”覆蓋,單波束容量可達1Gbps以上,波導組件數1100個,為以往的6倍。可以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語音、數據通信服務,實現在可視規模下的全球籠罩。

整體看,該衛星在載荷重量、通信容量、設計龐大水準等方面刷新了中國同類通信衛星的最高紀錄。

這顆衛星設計壽命15年,共34路Ku頻段前向轉發器、10路Ka頻段返向轉發器,衛星可視範圍信號全覆蓋,包括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夏威夷、中國四大海域、東印度洋、西太平洋等廣泛的陸地和海洋區域。

該衛星首次利用無法蘭波導、首次使用Ku頻段超寬MPA子系統、首次採用新型Ku單口徑賦型多波束天線等諸多先進技術,有力支撐了國產通信衛星性能和國內通信衛星產業的整體研製水準的大幅提升,代表了我國通信衛星研製的最高水準。

在我國,目前光纖寬頻網和移動寬頻網已經覆蓋了絕大多數地點及用戶,但是網絡覆蓋仍舊有空缺,例如空中、海上、牧區、沙漠等。這些區域的網絡覆蓋,用地面網絡的光纖是很難達到的,移動網絡也難以覆蓋。

7月9日成功發射的,這顆被稱為“深圳星”的亞太6D是一顆針對光纖難以覆蓋地區通訊需求的衛星,它可為民航客機提供百兆級帶寬接入服務,可為海事船舶提供千兆級帶寬接入服務,能夠有效滿足亞太地區飛機、船舶以及偏遠地區高速上網、數字化轉型以及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近幾年,在國際市場上高通量衛星開始替代傳統衛星,成為客戶未來衛星採購需求的主流選擇。亞太6D高通量衛星成功發射,是中國衛星互聯網產業的重大突破,開始能夠逐步解決我國的衛星寬頻用戶是以租用歐美、日本等國衛星為主,資費昂貴,普及困難的問題,未來使用我國國產衛星寬頻通訊系統可大幅降低使用成本。

亞太6D的成功發射,只是亞太星通全球組網的第一步,未來幾年內,亞太星通的剩餘3顆高通量衛星、10余顆寬波束衛星如果都能順利發射完成,將構建一個覆蓋全球的高通量寬頻衛星通訊系統。

亞太星通董事長程廣仁表示,“深圳星”(亞太6D)標誌著我國全球高通量寬頻衛星通信系統建設的良好開端,必將對我國“航天強國”、 “交通強國”及“海洋強國”等國家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形成有力支撐。未來,亞太星通將致力於在深圳打造一個衛星產業集群,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08 財務分析

1. 歷史收益情況分析

先講講2019年以來業績倒退的事情:

2020年3月23日,亞太衛星(01045)發布2019年度業績,該公司實現收入10.63億港元,同比下降14.2%;股東應佔溢利3.62億港元,同比下降28.5%。每股基本溢利38.93港仙,擬派發末期現金股息每股15港仙。

並且在2020年6月15日發布預期截至二零二零年六月三十日止上半年財務年度的股東應佔溢利將較去年同期下跌約一半;如果營商環境維持不變,預期二零二零年全年股東應佔溢利與二零一九全年相比也將出現與二零二零年六月三十日止相若的下跌幅度。

2019年度亞太衛星的營收較2018年倒退1.75億港元,跌破了持續5年,12億港元收入,5億港元淨利潤的平台期。根據亞太衛星2019年年報的描述,主要是主要是:“由於其中一個主要客戶因自身業務調整的需要合約到期後沒有再續約所致”。

我們查閱了中國衛通的招股說明書,發現在這個體量級的客戶主要可以鎖定在前三,也就是印尼電信、中央電視台及中國移動;如果說境外客戶的話,就只有印尼電信了。

到底發生了什麽導致印尼電信不再續約,我們發現這樣一條新聞:印尼Nusantara Satu通信衛星(Satelite Nusantara satu)2月22日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SLC-40(Space Launch Complex-40)成功發射升空。

印尼Nusantara Satu通信衛星是印尼第一顆使用高通量衛星(HTS)技術的印度尼西亞衛星,容量高達15 Gbps,整星質量4100公斤,隸屬於運營商PT Pasifik Satelit Nusantara(PSN),衛星基於SSL-1300衛星平台,攜帶26個C波段高通量轉發器,12個C波段擴展轉發器,18個Ku波段高通量轉發器,衛星定點東經146度,設計壽命15年 。

據悉,該技術能夠提供比目前在印度尼西亞傳統衛星更大容量的寬頻互聯網服務。“對互聯網或寬頻的需求非常高。我們估計,有2萬5000個村莊沒有足夠的互聯網通信連接。我們的目標是幫助村民連接互聯網。”印尼Nusantara Satu通信衛星總裁Adi Rahman Adiwoso如是說。

基本上可以斷定,亞太的第一大客戶印尼電信去支援本國衛星通訊產業了而不再與亞太的續約,從壞的一方面理解,亞太衛星對大客戶的依賴較大,一旦外國客戶本國要發展衛星,基於其國家政治因素及通信安全考慮,該外國客戶很容易丟失,出發點並不是純經濟因素;另外表格中位列第九大的客戶PT.Aplikanusa Lintasarta也是印尼企業,亞太可能在2020年及以後做好再失去一位重要客戶的準備,但好在其體量約在6000萬人民幣左右。

但從好的一方面考慮:

(1)國內客戶的境外活動主要依賴於中國衛通及亞太衛星提供的服務,價格並不是最主要的考量,一帶一路的開發離不開衛星通信的支持;

(2)從衛通的披露來看,2018年除了印尼電信以外,5000萬級別以上的客戶就PT.Aplikanusa Lintasarta一家,可以損失的有限;

(3)雖然2019年及2020年淨利潤下滑,但是其EBITDA下降僅為15%;部分因為大客戶流失,另外還有資費的下調的影響;

(4)2020年上半年的較去年同期下降除了疫情的影響外還有少了亞太6號衛星的損失補償收入。

EBITDA的下降幅度基本與營業收入保持一致,看以看出公司商業模式的特點主要為固定成本高,表現為折舊、保險(大約佔收入的2%)及行政管理費基本穩定,其利潤及現金流取決於合約及資費標準,公司的EBITDA基本可以穩定保持在8億元以上。

2. 資產負債表情況

亞太衛星的整體財務狀況依然比較穩健,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高達近9億港元,有息負債僅有1.84億港元融資租賃,負債總額也僅12.31億港幣,比上2018度15.07億港幣又下降了20%,資產負債率僅17.37%,息負債/總資產的比率更是從2018年度的6%降到不到2.5%,使得公司全年的財務費用僅900萬港元左右。該公司沒有任何銷售費用,管理費用也僅1.33億港元,佔主營業務總收入的12%。

從資產負債表看出,公司中重要的資產是其51.54億元的固定資產,8.97億元的現金、4.04億的亞太星通股權投資及3.04億元的無形資產。

其中2019年度公司固定資產淨值的主要構成是47.97億元的衛星裝備,佔比94%,根據折舊政策,其衛星裝備折舊年限為為預計壽命-1.5年,其回收為衛星內容的轉播、發送帶來的經營收入。

無形資產中,有1.33億港元為公司2009年取得衛星軌道運營權利,可以無限期使用。另外1.7億港元為:亞太衛星和 Friendly Islands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Limited(Tongasat)等交易對方於 2014 年 5 月 31 日簽訂的《138° E 軌位分配和許可協議》,亞太衛星向 Tongasat等交易對方合計支付 1,400 萬美元,取得 138°E 軌位的 TONGASAT AP-3、TONGASAT C/KU-3、 TONGASAT-2/138E 三份衛星網絡的使用權, 使用期限為50 年,亞太衛星可在到期前支付 1 美元將期限延長 49 年。

3. 現金流及分紅概況

從現金流量表概況表可以看到,其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大致是由經營收益及折舊組成,這兩年穩定在8.5-8.7億之間;而在2019年資本開支幾乎停止(唯亞太星通的投資增資),銀行借款也基本請附完畢,股東派息逐年增加。

09 公司估值

1. 絕對估值

前提假設:

(1)以2019年年底數據為準,假設不在發射衛星增加固定資產投資;(2)2019年底資產數據中我們認為現金、樓房、無形資產(軌道位置是稀缺資源)以账面淨值計算,其他包括應收應付、應交稅金及遞延所得稅負債等經營所需進行抵消;未來收益可以覆蓋其經營租賃的租金;(3)對聯營公司亞太星通的估值進行單獨計算;(4)剩餘年限使用以下衛星平均壽命估計,見下表計算;(5)考慮到未來利率長期保持低位,平均資金成為為5%,存款利率為1%,我們採用4%的折現利率;(6)未來經營現金流為2020年底預估現金流8億港元:a假設疫情導致影響持續,b資費的下降與一帶一路開發帶來的收益上升抵消,c不考慮通脹漲價因素。

我們用未來11年的現金流折現,計算出亞太衛星的傳統衛星業務目前對應的估值為83.13億港元,加上亞太星通的股權價值進行相應估算:

我們認為,亞太衛星的每股價值在23.66-29.60港元。

以下為亞太星通估值計算過程:

亞太衛星的控股股東中國衛通,目前市值高達1000億人民幣,市盈率接近220倍。我們對中國衛通上市後,每周的PE進行算數平均,得出平均PE為122.79倍。考慮到亞太衛星未來有分拆亞太星通上科創板的可能,以及亞太星通未來4顆高通量衛星、10余顆寬波束衛星如果都順利發射完成,構建出一個覆蓋全球的高通量寬頻衛星通訊系統後,其收入可能超過目前的中國衛通的整體營收水準。

我們可以考慮將目前中國衛通的市值打5折-7折分,來對亞太星通未來可能上科創板的市值進行一個預估值,其30%股權對應的估值為138.13億-193.39億。

2. 相對估值

我們採用亞洲衛星退市時採用的估值,亞洲衛星10.22港元私有化退市,私有化市盈率約10倍,市淨率1.1倍。我們認為由於亞太衛星傳統衛星部分衛星的發射(5c、6c、7號,9號)以及通訊衛星與中國衛通的協同業務,參照亞洲衛星1.1倍市淨率退市價進行估值,目前歸母淨資產為58.53億,扣除亞太星通股權價格為54.5億元,回購估值為59.95億港元。

疊加亞太星通的股權,亞太衛星的每股估值為21.28元至27.22港元。

10 核心投資邏輯

作為亞太衛星的實際控制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是我國戰略高技術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著名品牌,創新能力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承擔著我國全部的運載火箭、應用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深空探測飛行器等宇航產品及全部戰略導彈和部分戰術導彈等武器系統的研製、生產和發射試驗任務。

同時,著力發展衛星應用設備及產品、信息技術產品、新能源與新材料產品、航天特種技術應用產品、特種車輛及汽車零組件、空間生物產品等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大力開拓以衛星及其地面運營服務、國際宇航商業服務、航天金融投資服務、軟體與信息服務等為主的航天服務業,是我國境內唯一的廣播通信衛星運營服務商。

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是航天科技集團下屬負責星基互聯網的總體部門,深度參與了亞太衛星深圳的亞太星通項目,同時也和中國衛通一起並行成亞太國際的控股股東,而亞太國際是亞太衛星的控股股東。由此可以預期,亞太衛星在中國衛通未來的星基互聯網體系中,地位舉足輕重。

未來亞太衛星將面臨幾大股價催化因素:

1. 由於從中國航天科技,到中國衛通,到亞太國際,到亞太衛星,到亞太通信,再到亞太星通,整個體系股權結構高達6層,過於複雜,非常不利於亞太星通整個承載著中國衛星互聯網產業發展巨大期望的“未來之星”長期的快速發展。

考慮到亞太星通戰略股東中交通信等對公司未來業務資源上的巨大支持,以及未來亞太星通4顆高通量衛星、10余顆寬波束衛星全球組網成功後,預期亞太星通年收入達到百億級,帶動產值1000億以上的體量,將遠遠超過目前其實際控股股東中國衛通的銷售收入。

對標到中國衛通目前A股上千億的市值,亞太星通隨著其覆蓋全球的高通量寬頻衛星通訊系統未來幾年中逐漸成型,預期其估值會快速上升,並驅動亞太衛星自身估值的快速提升,或將給亞太衛星帶來巨大的重組及分拆亞太星通上A股科創板, 獲取千億以上整體估值。

如果亞太星通未來比照中國衛通那樣,上市IPO僅增加10%的流通股權,就能以較高的估值,獲取數十億的融資,來發展中國的衛星互聯網產業,這不單利於亞太星通的發展,同時也將對亞太衛星自身的股價起到巨大的催化作用。

2. 中國衛通目前高達1000億人民幣的市值,市場預期它未來可能切入基於衛星移動通信市場,有成為中國唯一一家衛星手機通信運營商的可能,且中國移動目前是中國衛通前5大客戶之一。

按中國移動目前7000億年營業收入、中國電信4000億年營業收入來對標,如果中國衛通未來切入C端市場,可能會成為一家年營收超過千億的衛星通信公司,那麽作為中國衛通旗下負責其海外業務的亞太衛星攜手其高通量衛星通訊業務子公司亞太星通,於其控股股東中國衛通進行良好的業務協同,其營收和利潤水準,同樣也會出現質的飛躍。

3. 未來亞太衛星主要投資依靠亞太星通,其經營現金流的極高比例用於分紅的話,其每股分紅可達到0.5-0.7港元,於現在2.5港元的股價,其股利回報率可達到20%以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