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舊影1979年,滬上弄堂生活一個側面

上海這座城市就好像一個有生命的肌體。從高空俯看:縱橫交織的路線猶如動脈,把城市分成若乾個小區;每個小區之內,又有許多建築與建築之間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滿全城,就像毛細血管那樣細小卻充滿了生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上海的房地產業進入了它的黃金時期。到30年代,上海經營房地產者已在300家以上。日益高漲的房地產業刺激了上海建築業的繁榮,也帶來了弄堂建築的又一個建築高潮。

整個20年代是新式石庫門弄堂最為興盛的時期。由於地價上揚,建築向高發展,傳統的兩層高的石庫門住宅開始向三層發展,室內衛生設備也開始出現。

過去誰家有女孩子,到一定年紀,父母就會買來香樟木,請木匠司機做成香樟木箱,先不上油漆,等女孩找好對象,確定婚期,才把那白坯的木箱子重新打磨上漆。因此,樟木箱又被稱之為女兒箱,這一習俗主要盛行於江浙、上海等比較傳統的地方。

上海的弄堂是許多上海人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每逢夏季來臨,弄堂中便時時可見一支支乘涼的大軍。那些家中住房條件困難,通風設備較差的人家,早早地便將草席、長凳、躺椅、竹榻搬到自己所住的弄堂口,用涼水沖洗一陣,然後怡然自得地坐在那裡乘起涼來。

許多在弄堂裡開小商店的,則將自己店門前的排門板卸下,擱上兩條長凳,充當乘涼的用具。此時的弄堂內,成了一個熱鬧、嘈雜,充滿各種人情世態的世界。

老人們大多是靜靜地躺在竹榻、睡椅上,睡眼朦朧地搖著扇子,小夥們則大多是打牌鬥棋,或者與朋友們聊著一些有趣的故事。婦女們大多是在草席上嗑著瓜子,做著針線,一邊哄著孩子睡覺,頑皮的小孩子們,則大多是在弄堂裡奔逐嬉鬧,尋找自己的樂趣……

這種情景,在舊時上海都市中隨處可見。現今,雖然許多上海居民的家庭住房條件已經大為改善,夏日裡到弄堂中乘涼的人數已遠不如過去那樣多;

但是仍有不少上海人喜歡到弄堂中去乘涼消夏,因為那裡有著一種自己家庭中無法得到的群體氣氛,那裡可以尋找到一種自己家庭中無法尋找到的人生樂趣。【上海舊影,1979年。攝影:莫斯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