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頭骨上的“微雕”,中國醫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通訊員 尹蕾

通過鼻孔在顱底鑽一個僅2平方厘米的洞,對顱內腫瘤、外傷等嚴重疾病進行手術,這一技術已經是神經外科中的翹楚。而將這2平方厘米的洞不鑽破,切割下來,手術完畢後再“完璧歸趙”,這頭骨上的微雕技術被全世界的內鏡顱底專業人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過,這一技術由中國醫生首創並做到了,成為了由中國人命名的神經外科新術式。

2月13-17日,全世界最頂尖的內鏡顱底專業學術組織——“北美顱底外科協會”(NASBS)年會在美國佛羅裡達洲奧蘭多舉行。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神經外科主任楊剛醫師展示了他的“原位骨瓣” (In Situ Bone Flap)技術後,震驚了在場的專業人士。

這是國際上首次提出原位骨瓣,這一技術也避免了用脂肪、肌肉、筋膜、鼻粘膜、其他骨組織進行修補造成的腦脊液漏和顱內感染。

微創手術需鑽破顱底

補洞成難題

顱底在腦顱的下面,承托著大腦、小腦和腦乾,由額、蝶、顳、篩和枕骨組成,視、位聽和嗅覺諸特殊感覺器官位於其中,十二對腦神經及其供應腦的動靜脈從顱底穿行,解剖複雜,許多重要結構不能損傷。由此區發生的腫瘤、炎症、外傷和畸形等各種疾病是顱底外科研究、治療的主要對象。

全世界最頂尖的內鏡顱底專業學術組織——“北美顱底外科協會”發明了神經內鏡經鼻顱底手術。因為手術創傷極小,而且頭面部沒有任何手術切口,術後恢復快,所以非常受患者歡迎,極大顛覆了傳統的開顱手術。2000年以後該技術逐漸引入中國。

神經內鏡經鼻顱底手術需要將顱底打穿。目前國際常規做法是用高速磨鑽“粉碎”局部顱底形成一個骨窗,隨後再進入顱內各個手術區域切除腫瘤。

不過,顱內裝滿了腦脊液,手術完成以後,手術入路鑽破的顱底“窟窿”必須進行修補,否則會造成腦脊液漏。幾十年來,各國從事顱底外科專業的醫生們都反覆停留在用各種脂肪、肌肉、筋膜、鼻粘膜做顱底的“膜性修複”,少數專家使用自體其他部位的骨組織來修補,可是依然有10-15%的概率會發生腦脊液漏和隨之而來的嚴重顱內感染。

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降低顱底微創手術後患

如何避免其他組織補洞造成的腦脊液漏和顱內感染?做了20幾年顱底手術的楊剛一直在思考。

可不可以就用自身原來的骨頭,就像開顱手術一樣先做骨瓣,術畢再還原的方法來修補?不過這一技術並不是想不到,而是很難去做到。這也是內鏡顱底外科專業成立以來,從來沒有人在國際大會上發布過的原因。

想在包裹有豐富且重要的血管神經的顱底骨上做出一個完整的骨瓣來,需要的不僅媲美微雕的技術,而且冒著巨大的風險。

楊剛需要用一個極小的高速磨鑽,在顱底手術區域磨下一塊大約1x2cm的完整骨瓣,然後進入顱內切除腫瘤。

下圖中藍色圓圈是需要打開的手術範圍,是一個血管(雙側頸內動脈、海綿竇)、神經(雙側視神經)密布的狹小區域,而且凹凸不平(視神經管、頸內動脈凸起、鞍結節、斜坡隱窩等)。

顱底骨又厚薄不均,局部地方薄如蟬翼,部分地方又堅實牢固。而且骨質裡穿插這上述的神經和血管,磨骨瓣時稍微一點點偏差,就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更何況:所有這一切操作都通過鼻孔(直徑約1cm)的一個長約8cm的管道裡完成!

磨下骨瓣、打開顱底硬膜,順利切除顱內大腫瘤後,再把該骨瓣“物歸原主”,這雖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卻盡量保證了顱底結構的完整性,又大大減少了術後腦脊液漏和顱內感染的風險。

楊剛說,早在幾年前團隊就開始嘗試利用原位骨瓣進行顱底修複手術。剛開始,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沒有經驗可借鑒、沒有文獻可參考,因為就沒有人報導過!但偏偏他是一個特別勇於面對挑戰、追求無止境的人。

經過多年的鑽研,終於練成了這一神技。目前,楊剛團隊已成功完成該手術幾十例,由於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解剖複位”,術後極少發生腦脊液漏。相關SCI文章已經和正在發表中。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編輯:朱麗

審核:管晶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