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打嗝久了治不好,原來是「沒走心」?

導讀:噯氣俗稱打嗝,指氣從胃腹而出,並發出聲音,與呃逆(膈肌痙攣)之聲不同。噯氣,中醫也稱噫氣,與飲食過多(飽嗝)無關,常經年累月,噯氣有清亮高調之音響,在十幾米外都能聽到,患者發病無定時,噯氣發聲後自覺舒服一些,繼而又作,常有先吞氣的動作,隨即排出,不能自止。為何說它的治療與心有關呢?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則《心病條辨》條文:

噯氣有聲,亮而高亢,有如樂音,休作有時,作而後快,須臾又作,經年不愈,或上腹痞滿,久病未衰,僅以氣逆治之難效。此心病也,旋覆代赭加遠志、石菖蒲、鬱金湯主之。靜心觀息法、閑聊解悶法亦主之。

噫氣者,為五氣之一。《靈樞·九針論》有「五藏氣,心主噫」、《素問·宣明五氣》有「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噫」的記載。

「心為噫」之噫是感嘆聲,包括嘆息、悲痛、悲哀、感慨、驚奇等可能發出之聲音。導致噫氣者,多為早期長時間氣鬱滯阻,肝氣不伸,木不能疏泄,肝木克脾土,胃氣上逆,日久則鬱而化火,火熱擾心,心神不寧,導致經年累月的曖氣不除,一般尚伴心悸易驚,失眠多夢,或胃中脹滿不適、時輕時重,或兩脅竄氣、遊走不定,胃納減少,大便黏滯不暢,舌苔多白而厚膩,舌質淡而不紅。

《傷寒論》旋覆代赭湯,是為吐、下之後胃虛、痰結、氣逆而設,主症為「噫氣不除」。

據《素問脈解》對噫的解釋:「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於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可見,對於臨床上十分常見的噯氣(噫)者、經久不愈,久病不衰,治療之策,不全在胃,一味和胃降逆往往難以奏全功應該考慮對心的治療,如開心氣、補心血、溫心陽、安心神,都是治療噯氣的有效策略,此治本之策也。

施覆代赭加遠志菖蒲鬱金湯方

旋覆花(布包煎)30g,人蔘20g,生薑30g,代赭石(包煎)10g,薑半夏20g,製遠志10g,石菖蒲10g,鬱金 20g,甘草10g,大棗20g

上10味,以凈涼水浸漬1小時,使飲片浸透濕潤,加水至淹過葯面2cm許,小火至沸後30分鐘,去滓再煎取藥液450mL,每次溫服150mL,每天服3次。

此病中年以上婦女尤多,可加百合、淮小麥以養心安神;脅肋竄氣,時痛時脹,可加香附、青皮少許;沖氣上逆如奔豚心悸者,可加川桂枝、茯神。

遠志、菖蒲、鬱金開心散鬱,降逆理氣,於本病有畫龍點睛之效。

方論:

《傷寒論》旋覆代赭湯用於久病屢經吐下誤治,正氣耗傷而虛氣上逆者。

柯琴論曰:「此方乃瀉心之變劑。以心虛不可復瀉心,故去芩、連、乾薑輩苦寒辛熱之品;心為太陽,通於夏氣,旋覆花開於夏,鹹能補心而軟痞硬;半夏根成於夏,辛能散結氣而止噫。

二味得夏氣之全,故用之以通心氣。心本苦緩,此為賊邪傷殘之後而反苦急,故加甘草以緩之。心本欲收,今因余邪留結而反欲散,故倍生薑以散之。

虛氣上逆,非得金石之重為鎮墜,則痞硬不能速消,而噫氣無能頓止,代赭石秉南方之赤色,入通於心,堅可除痞,重可除噫,用以為佐,急治標也;人蔘、大棗補虛於余邪未平之時,預治其本也,扶正祛邪,神自安。「(《傷寒來蘇集》)

今之學者,望文生義,謂噫為胃中之氣,殊不知胃中確有其氣,何以上逆不下?

乃心病使然,故當治心,再加遠志、菖蒲、鬱金開心散鬱順氣,如《得配本草》載遠志:「開心氣,去心邪,利九竅。」《本經》載菖蒲:「開心孔。」《珍珠囊補遺藥性賦》載菖蒲:「開心氣,散冷。」《中醫百家葯論薈萃》載鬱金:「清心解鬱。」其噫氣上逆、痞滿豁然而消。

給大家推薦《心病條辨》,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內容介紹

鑒於生命過程的未知和醫學的複雜,對心與心病的認識人類還知之不多,故本書不強論其理,而偏重臨床,雖未臻全面系統,但不乏新穎見解。擬分作哲理、神識、情志、血脈、雜病、醫案實錄和文論等七篇。主要闡述中醫學心病的臨證辨治與應用,行文採用條文加註解的形式,不囿於分型框架,切合臨床思維,條分縷析,具體而實在。在附錄中分別列有超藥物療心法、療心中藥選要、療心方劑索引、心病病症索引和主要參考書目等,以方便檢索與應用。
本書是作者臨證與讀書的思想表露,對提高臨床療效頗具價值,對學術研探也多有啟迪。宜於各科、各級醫師、院校師生、科研工作者和心病患者及家屬參閱。

(掃碼購書,限時折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