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觀眾為何開始嫌棄好萊塢大片了?

作者 / 呂世明

承認吧,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失去路人緣。

如果在影迷群和社交媒體上說,“中國觀眾已經對好萊塢大片失去興趣”,估計會遭到一大批影迷和粉絲的抨擊,但這可能是現在所有人都不容忽視的現實。

時隔十八年首次來到內地大銀幕的《千與千尋》輕鬆碾壓皮克斯的《玩具總動員4》,讓喜愛這個系列影片的粉絲疑惑不已,該現象甚至引發了海外媒體的關注。

曾經在內地風光無限的好萊塢進口大片正遭遇內地觀眾的嫌棄,內地已經連續五年未能有進口影片獲得最終的票房冠軍,特別在今年,很多被寄予厚望的大片均乏善可陳。

從拯救內地市場、影迷粉絲發燒友趨之若鶩,到目前票房周期縮短、路人緣越來越差,中國觀眾到底是如何對好萊塢大片喪失掉興趣的呢?

中國觀眾觀影訴求不斷調整,好萊塢大片“失勢”是市場機制在內部調節

進口大片初入國門時,當時觀眾大體上是以70後的中產階級為主,簡單粗暴沒營養的進口大片成為了大家眼界開闊的主要途徑,不過回想起來彼時的進口大片遠比現在更耐看。

經由這些年的發展,特別是近些年的高速增長的背後,是更多年輕消費者的進入,相比於進入逐步進入不惑之年的7080後,90、00後的消費欲望變得更為強烈且衝動,他們的消費從根本上在支撐這些年的中國票房。

其實一些資深影迷並沒有真正意義上離開電影院,相比於年輕人,他們的消費能力沒有減弱,但他們的消費衝動性在降低,除非是像“情懷大作”《復仇者聯盟4》這樣的影片之外,其他純粹用視聽轟炸的進口片已經較難進入他們的視線。

雖然從各方面的數據和統計上來看,20-28歲是目前中國電影觀眾的主要構成,這也涵蓋了大學生和剛剛進入社會工作三四年的青年人,因此導致了現在行銷方向也更多針對這個年齡段的觀眾。

實際上的情況要比數據統計更為複雜,畢竟年輕人參與到社交平台的積極性更高,但這並不完全意味著他們擁有比其他年齡段更優質的消費能力,實際上目前中國電影的消費群體已經呈現出年齡跨度增大的現象。

同時,越來越多非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這也是使得我們的觀眾選擇範圍越來越多,甚至可以說目前是中國對世界電影開放程度最好的時期,其繁榮態勢堪比改革開放初期的內地電影。

“朝鮮電影,又哭又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羅馬尼亞電影,又摟又抱;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中國電影,新聞簡報。”這是流傳在七十年代中國觀眾對內地上映電影的一個非常知名的順口溜,可以看到當時中國內地電影的多樣性。

當這種多類型、多國別的電影再一次湧入國門之後,很多觀眾對已經“審美疲勞”的好萊塢電影自然要更多考慮一下值不值得,但對於“新鮮事物”的非好萊塢進口片往往更好奇,更有消費的衝動,這是一種正常的市場機制在內部調節。

好萊塢產能&創新能力趨弱,世界各國都開始影響他們

照例說一些重啟、IP延續的作品更多是指向年齡略高的觀眾,實際來看,這兩年譬如像哈利波特前作性質的《怪獸與牠們的產地》並沒有取得比肩《哈利波特》在華取得的成績,一些片子同樣是七八零後的情懷之作,但啟用了更年輕更有“號召力”的演員並沒有對影片有任何提升。

從最近幾年在內地上映的好萊塢影片來看,原創影片數量越來越少,很難想象目前在內地票房最高的原創好萊塢影片是2016年上映的動畫片《瘋狂動物城》,原創科幻真人電影《頭號玩家》在內地口碑大爆發,但也只有不足14億。而2010年上映的劃時代影片《阿凡達》居然可以進入好萊塢原創電影排名的前三。

目前內地賣座的好萊塢進口片前十名幾乎全是續集、衍生和IP延續的影片,這也表明在製作成本高居不下的當今,創新的風險極高,“拿來主義”在好萊塢也蔚然成風,因此直接拍攝續集電影對於好萊塢則變得更為安全穩妥。

《星際大戰》系列的重要性對於北美觀眾而言,幾乎等同於《西遊記》對於中國觀眾的影響力,這也讓重啟後的“星際大戰”系列影片在北美和世界其他國家地區都賺得飛起,但國內的表現則越來越挫。

是國內沒有一點星戰基礎嘛?這種說法其實不完全對,二番重啟的星戰三部曲在內地均是進口片的前三甲,是和當時的超級大片《魔戒》《哈利波特》同樣具有吸引力的影片。

因此來看,僅用粉絲基礎薄弱、沒有觀眾緣來定義星戰和其他好萊塢大片在華的失利是不客觀的,很多好萊塢進口大片在中國香港和日韓的表現均要好於內地,這恰好說明中國觀眾對於電影的審美口味在逐步變化和提高,每年超三四十部的大片疲勞轟炸後,更符合國人的影片才會得到大家青睞。

不得不承認,在幾次金融風暴、產業調整和中國經濟的崛起之後,好萊塢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僅靠北美市場回收票房已經變得愈發困難,歐洲地區的票房競爭力也日臻下降,東亞和東南亞也開始成為好萊塢票房增長最快、穩定性最好的地區。

騰訊和阿里已經開始更深度的參與到好萊塢電影製作之中,北美觀眾都會很錯愕和驚歎的懷疑在《速度與激情7&8》前有China Film Co(暨中影公司)的字樣出現,不僅僅是日本IP在影響好萊塢,世界各國也都開始在影響好萊塢。

但這需要一個時間和過程去消化和吸收,目前觀眾也更多對好萊塢的流水線續集產生了疲勞,看一部《複聯4》需要複習好幾部影片,但問題在於,你複習影片或許需要更多的影片去複習。

世界電影的重心悄悄偏移,中國電影要為自己鬆綁

中國目前正在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影進口國,不僅僅是對好萊塢,對於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同樣非常的重要,我們目前對世界電影的開放程度甚至要比北美和一些發達電影國家還要強烈。

在奧斯卡斬獲三項大獎的《羅馬》,中國內地成為了他全球範圍內正式大銀幕上映的唯一國家,雖然該片是完全由好萊塢公司在運作,但該片本質上是一部非常不那麽好萊塢的墨西哥電影。

別看《羅馬》僅在內地取得500萬的票房成績,但對於一部僅在藝聯專線放映,觀影門檻極高的藝術片,他的引進更多是說明中國觀眾的觀影水準在逐步提高,我們能夠接受更多非好萊塢模式的影片上映,這對於中國電影市場的多元化是起到極佳的作用。

伴隨著中國成為了世界銀幕數量最多的國家,他也正成為世界各國片商追逐的對象,要知道世界範圍內,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更多是只看本國和好萊塢的電影,但在中國卻可以在任何地區的城市都可以看到世界各個國家的電影,這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

《何以為家》在內地的成功,同樣打破了多項紀錄,甚至要比泰國電影《天才槍手》、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更加成功,他的成績僅比一些印度電影在華的表現略差一點點。

這一切雖然離不開國內公司對影片成功的運作,但本質上這些非常不好萊塢的電影,他們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優質的內容和過硬的口碑才是能夠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

即便內地有盜版的影響,但年輕觀眾的消費能力在增強,大家對於電影的“儀式感”要求越來越重要,甚至會出現在家裡看過“資源”的觀眾,仍然會到大銀幕去重溫和體驗。

在如此好的機會面前,正好是中國電影逐步擺脫好萊塢電影票房“依賴症”的最好機會,畢竟這兩年的情況告訴我們,完全去依賴進口片來提升國內票房是非常不安全不穩妥的。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同時對於各種宗教信仰都有好於其他國家地區的包容性,這對於世界各國電影在中國而言,都是非常好的機會和機遇,好萊塢電影一直都在講如何走出去,我們目前則是讓大家都走進來。

在此局面之上,我們會更容易看到中國電影和世界電影的差距和問題,我們會很清楚的發現,一直以來,阻礙我們中國電影發展的其實是層層枷鎖,要讓中國電影變得更好,我們要力爭為自己鬆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