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為什麽越來越惶恐教育和生活的“精致化”?

自己這大半輩子讀書、教書、辦學校,也滿世界行走,一直在琢磨,什麽是好學校,怎麽才能做好教育。看了不少中外的好學校,但最近越來越有種“惶恐”,覺得在教育人勤奮努力,認真細致地做好學校每一件事的過程中,似乎缺少了一些要緊的“關鍵元素”。猶如一個人的生長髮育期,有些關鍵營養元素是學生人格身心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

我們的教育與學校,究竟缺了些什麽?

放眼看一些被家長們追逐的“好學校”,校園設施,硬體標準、學習與生活條件越來越“豪華超五星”,課程與課堂也設計組織得越來越精細完整。孩子的教育環境也盡可能地“去汙化”,純潔乾淨“無菌化”,就像每隔一周所有校園教學生活太空都要用高濃度的消毒液清掃一遍一樣。孩子的一言一行、規範行為,在表面上也要齊齊整整,不能越軌逾矩,要專注讀書學習。如此一來,學校有很亮眼的高升學率,從這裡走出的孩子,懂規矩、大方得體、彬彬有禮、個個都是人見人愛的別人家的好孩子。而且,越是“好學校”,越是“精致化”。

是的,這是絕大部分學校熱衷追逐的目標,也確實無可厚非,畢竟追求教育與生活的精致化也是一種主流趨勢。

但是,在我們教育與生活不斷“精致化”的過程中,也同樣不斷地失去了孩子人格身心成長中必需的“鈣”與“維它命”,猶如糙米變成精米的過程中,去掉的糠皮裡正好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與維生素。

在教育及生活過程中,我們有意無意不願讓孩子們動手勞動、吃苦受累(除了做題考試),不重視他們的獨立生活、自主生存能力的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食堂、宿舍、公共太空、廁所都有人打掃整理,換來的卻是一個人基本生存技能的嚴重缺失。

更可怕的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也會影響到孩子對周圍世界人與事的看法與理解,社會是如何運作的,人與人之間是如何交往的,誠信、公正、正直、寬容、平等、尊重、分享這些價值素養是需要在真實世界與社會中對欺騙、狹窄、偏見、自私、掠奪、專製等惡性現象的經歷碰撞中才會有真正的內化形成機制。專注書本,身居教室的四堵牆內,“兩耳不聞窗外事”,這樣的學生見不了風雨,經不起風浪。大多數好的價值素養也難在這些孩子心上扎下根來。

因為教育及生活精致化所造成的與世隔絕,孩子們的胸襟、眼界、格局都有局限,巴掌大的小天地就視其為人生的平台。短視、功利心,也都會成他們人生永續發展的致命障礙。

我們教育所缺乏的,真不全是那些專業化層面的改善改良與精細化操作,而是對教育人生的基礎價值的深層反思。師生自我封閉在校園裡的“內循環”閉環圈,與社會、自然、大眾深層脫節,知識文本化、教育精致化、生活單一化,學校與教育正在越走越窄。

校園不應再是圍牆欄杆之內的校舍操場,而要將宇宙天地間作為大課堂,各種行走、探索、想象、創造要變成學校大課程的有機部分。知識文本要在勞動創造的實踐過程中生成建構,孩子的人格身心的發展,應該在一個豐富多樣、立體式的綜合教育資源平台上,通過真正的“摸、爬、滾、打”,受累吃苦受挫的經歷,參與過程中所獲取的個體感悟與體驗,才會轉化成每個孩子堅實人格的底色。

我們教育真正缺的,是一種“逆精致化”而行的勇氣與力量,是一種“返樸歸真”,讓教育回歸生活、回歸底層、回歸多姿多彩,但又不完美、不潔淨、充滿著不確定性的真實社會與世界。真正地打開校門與圍牆,重構傳統的以書本知識應試考點為內容的學習模式,讓教育與學校少點“人工雕塑”,多點“野蠻生長”與“自然生態”。

辦學多年,我對美好的未來學校始終抱有這樣的想象:

她應該是一所沒有固定校園的師生學習共同體,師生們遊牧式學習,在路上,逐“豐盛水草而居”,讀書、行走、探尋、生活、路上的花草樹木、芸芸眾生、自然社會景觀及生態、風和日麗及暴風雨雪,吃、住、行、思、學都深深地融為一體。

我們的教育與學校,也急需呼喚生命的活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