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祛風、除寒和化痰,身上來幾下就搞定

導讀:今天與大家分享一下,針灸名家王啟才教授關於祛風、除寒、化痰穴位的經驗~

1.祛風穴

祛風穴,顧名思義是能祛除風邪的穴位。人體有許多穴位,大都是以「風」來命名的,如風池、風府、風門、風市、翳風等,這些穴位都具有祛風的作用,故而均統屬於祛風穴。

祛風穴的臨證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傷風感冒體質虛弱的人,每逢氣候變化,便易感受風邪,發生風寒感冒或風熱感冒。這時,選用風池、風府、風門等穴按摩、施灸(風寒)或皮膚針叩刺(風熱),可獲良效。在感冒流行期間,對沒有患病的人施以針灸,還能起到預防的作用。

(2)中風、面癱中醫學認為,風邪侵犯人體經絡,則發生中風(重證)、面癱(輕證)。風池、翳風、風市也是常用主穴,可針可灸。

(3)風濕病常年感受風邪,可使人產生關節、肌肉麻木、酸痛(痛無定處,呈遊走樣)。可選用上述祛風穴,另加有關部位穴,或針或灸或拔罐。

根據祛風穴的含義和臨證應用情況,合谷、太沖、曲池、膈俞、百會、足三裡穴也屬於祛風穴的範疇。

2.除寒穴

除寒穴是能夠消除內臟組織及肌肉、關節寒涼,具有溫暖肢體作用的穴位。主要有臍中、氣海、關元、中脘、命門、百會、大椎、足三裡、膝陽關、三陰交、太溪、肺俞、脾俞、胃俞、腎俞等。

內臟組織感受寒涼之後,會出現腹痛(喜暖喜按)、腸鳴、腹瀉、咳痰清稀、小便清長、四肢不溫;肌肉、關節感受寒涼之後,會出現肌肉、關節酸痛,陰雨天加重,夜晚睡覺總感到四肢冰涼,不得安臥。不論是內臟組織受寒還是肌肉、關節發涼,均可選用上述除寒穴,加上相應關節部位腧穴,施以指壓、皮膚針、艾灸、拔罐療法,特別是艾灸、拔罐療法,效果最理想。在出差、旅遊途中發病,如果沒有艾灸,也可用香煙灸,同樣有效。

3.化痰穴

關於「痰」的含義和範圍,中醫比西醫抽象而廣泛。中醫學認為,痰產生於脾胃,貯存於肺中,其形成與水濕過盛、停滯不行有關。

中脘、肺俞、脾俞、胃俞、內關、豐隆、足三裡、三陰交、陰陵泉等穴都具有化痰作用。用於治療咳喘痰多的氣管炎、哮喘,痰蒙清竅的眩暈,痰蒙心竅的神志病(癔病、癲狂等),痰濕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癱瘓等。熱痰(咳痰色黃、濃稠)和神志病,隻針不灸;寒痰(咳痰清稀、色白)和痰濕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針灸、拔罐並用。

以上內容選自《針灸解惑(第2版)》

本書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王啟才教授在多年探索針灸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了106針灸醫學中常見的學術問題所組成。這些問題,有的屬於疑難而令人費解的問題;有的屬於含糊不清或於理不通、自相矛盾的問題;有的甚至於還是明顯的錯誤問題。只是數千年來並沒有得到統一認識,更談不上合理解決。作者對這些內容的闡釋、修訂、充實和糾正,立意明確,說理清楚,且言之成理。

本書豐富的學術內容、獨到的學術見解、實用的臨床經驗和獨特的寫作體例,系我國針灸專業少有的經典專著。對於高等中醫藥院校師生鑽研和學習針灸來說,無疑是難得一見的學術著作;同時也是廣大針灸工作者深入學習、探究針灸醫學精髓的好參考書。

作者簡介

王啟才,男,65歲。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從醫、從教40多年,被美國自然醫學研究院聘為榮譽院士,2006年榮獲全國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2010年榮獲全國首屆中醫藥科普「金話筒」獎,善於寫作,勤於筆耕。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科普作品300多篇,新世紀國家規劃教材《針灸治療學》主編,主編和參編著作60餘部。代表作:《王啟才新針灸學》《針灸解惑》《二級經絡學》《針灸醫學寶典》等。

王老從教、從醫40年來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生動活潑,幽默風趣,深入淺出,理論聯繫實際,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教學風格深受海內外各層次中外學生的喜愛,好評如潮。

掃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可以購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