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唐代女性社會地位和男人差不多高?以訛傳訛

提起唐朝,人們對“女性”這一話題的關注甚至超過了“唐詩”,位列唐朝關鍵詞排行榜的榜首:

“她們的社會地位很高吧,比男人還高。”

“楊貴妃很胖,很豐滿,唐朝以肥胖為美!”

“女詩人魚玄機?大唐豪放女啊……”

相信你對於這三句話一定不陌生。無論是《簪花仕女圖》中白胖豐潤的唐朝仕女,還是以“環肥燕瘦”來形容楊貴妃的身姿,亦或是影視劇中穿著暴露、作風豪爽的唐朝女子,這三句話幾乎組成了我們對唐代女性的全部印象,以至於不少人對那個時代心向往之。

1400年前的唐朝女性,到今天依然是一個鮮活而模糊的“傳說”。她們真能由這三句標簽式的話語去定義嗎?這一切是否是我們的以訛傳訛和一廂情願?

近日,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歐麗娟解讀新書《唐詩可以這樣讀》之餘,為我們還原出唐朝女性真實的生活。

歐麗娟

楊貴妃胖到腿上有一圈一圈的肉?

我們是否對唐朝的某些印象存在誤解?比如我們說的“環肥燕瘦”,唐代女性審美主流真是“以肥胖為美”嗎?

歐麗娟:大家都以為唐代的審美觀就是以胖為美。我跟各位講一個笑話,曾經當我澄清以後,還有學生跑來問我:“老師,我從小讀的傳記裡描寫的楊貴妃很胖,胖到腿上有一圈一圈的肉出來”。怎麽可能呢?在中國文化裡,這種女性審美觀是不可能出現的,所以這確實出現一個盲目的落差,唐代仕女圖,甚至出土的陶俑,女性也是非常肥胖的。這一來,就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唐詩大概有五萬首左右,其中寫了很多女性,可是我注意到,唐詩筆下的女性,清一色都是纖細的,腰肢像楊柳,絕對沒有一個他們所讚揚的美女是胖嘟嘟的。這確實讓我也產生過疑問,五萬首詩寫的美女沒有一個是肥胖的,明明和我們看到的仕女圖都不一樣。這下就有好幾種合理的解讀。

第一,那五萬首詩的作者屬於什麽階層?因為我們現代人都是平民,沒有等級的概念,這就是我們容易錯解古典文學文化很重要的關鍵,我們會忽略古人是有階層性的,而那五萬首詩的作者,大部分是中上階層,就是文人階層,他們是構成唐代文化傳承和創造的主力。應該說,唐代的主流審美觀,反而是纖細、柔美。唐代仕女圖裡的女性,其實是比較宮廷的風格,有一種說法認為,唐代的宗室帶有胡風,所以宮廷女性比較偏向健康,甚至是比較豐潤的,地下考古出土的文物確實有局限性,它代表了某種特定群體的審美觀。

這麽一來,就可以適當解讀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可是這裡要做兩個補充,即便用階層性將這兩種不同的審美區隔,我們還是得做一個修正的說法,那就是,所謂比較肥胖的仕女,其實是很少數的,限定於宮廷女性,即便如此,也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之下的肥胖,應該叫做健康、健美或者是豐潤,不能用我們今天的肥胖概念去理解。所謂“環肥燕瘦”,我覺得其實是用對比來告訴你,美人的類型是不同的,就是相對於西施的那種病態美,唐朝女性是健美型,因為唐代社會受胡風的影響,鼓勵部分女性騎馬,像楊貴妃是可以騎馬的,貴妃的三個姐妹也可以騎馬直接進皇宮。

第二,宮廷女性全部以健美作為唯一的審美造型嗎?也不是,我印象非常深刻,大概十幾年、二十年前,大陸地下考古出土的文物到台灣去展覽,我才那麽清楚地發現,原來展出絹畫上的仕女造型也是纖細的,更證明我們對於唐代女性的認識,其實也是以偏概全的,然後就牢不可破,訛以傳訛。

唐代女性訴請離婚會被罰

地位高是以訛傳訛

那麽唐代的女性社會地位很高,這也是大眾的一個誤解嗎?

歐麗娟:絕對是誤解。唐代女性的地位其實跟歷代是差不多的,因為這是一個男權社會中心,女性地位高到跟男性平等那是不可能的。大家會形成“唐代女性地位高”的想法,還是來自於一種思想或求知的怠惰吧。因為大家都這麽說,我就這麽相信,也這麽去傳播了。

事實上,有一段常常被引用的文獻,經我後來做全文解讀之後才發現,以前都只是斷章取義。那是個有名的案例,就是顏真卿,各位不要忘記,他們首要的人生目標都不是做詩人,而是到朝廷做官,顏真卿也做過官,審理一些百姓的案件時,就出現過這樣的案例,是地方有民婦訴訟說她要離婚,我們的學者,就拿出這樣一段文字證明說,你看,唐代女權高漲,她可以來訴請離婚,跟我們現代人很像,於是就這麽以訛傳訛。

事實上,這只是完整歷史記載的前半段,後本段是說這些做官的人在審理這個案子時,其實是大怒而不滿的,覺得你一個女人怎麽可以拋棄你的丈夫?這是違反婦道的。但是,聽了雙方陳述以後,他覺得女方有訴離之心也有點道理,但是你這個行為是不對的,所以他的斷案是,以人情來講,我準許你離婚,但女方要受很大懲罰,比如打幾十大板,因為你做了一個違反道理的行為。嚴格來講,女性也有訴請離婚的權利,不是說不對,但是你不能太過擴張,以為這是她們普遍的權利或普遍的現象,事實上這是非常少見的,所以才會被記載。

這也是我們研究時的一個困擾,當找到一個歷史資料,想要引以為證,可是它的證據力有多高呢?到底反映了一個普遍現象,還是因為它是一個很特殊的案例,以至於被記錄下來?所以要審慎判別。例如這所謂的離婚案件,是因為它很少見,所以才被記載下來,而記載下來的目的,主要還是作為警惕。顏真卿就講過,這個訴離的民婦“汙辱鄉閭,傷風敗俗”,我這個判例要留下來,警惕地方的民婦,你們最好不要再做這樣的事了,此後果然“江右十數年來,莫敢有棄其夫者”。所以我們都在嚴重地以偏概全。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歷代的婚姻法裡,其實男女雙方也都可以離婚,叫做“和離”,就是你們協定好後離婚,事實上這是古代法律準許的,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古代都是那麽迂腐、僵化、壓迫女性。因此了解過去的歷史,一定要有心裡的認知,就是你面對的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而且跨越了漫長時代的一段歷史,不能用單一的概念來套用,要非常謹慎地去看,它是不是有時代的變化,或者是個別案例的個別性。所以我們說唐代女性社會的地位高,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誤解,事實上唐代女性的地位,跟別的朝代沒有什麽太大的差別。

但是在唐詩裡,就我個人沒有完全把握這些材料的狀況下,確實注意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杜甫的詩,杜甫的詩裡有一首寫王季友,有名有姓留下來,王季友在地下大概不能瞑目,因為那是很丟臉的事。王季友的太太要跟他離婚,不要他,覺得他沒出息,就拋棄丈夫跑掉了,這件事情在當時轟動一時。因為王季友是杜甫的朋友,所以杜甫替他抱不平,就寫王季友真的是非常無辜,這麽好的人,這麽有才德的人,只因為懷才不遇,這個做妻子的竟然就拋棄他,這個妻子有眼無珠,杜甫真的就這樣罵這個做太太的,替王季友伸冤,也等於是替他的社會形象平反。我想,大概王季友很窩囊,也被同事看不起,就是你這個男人竟然被太太給拋棄了,所以杜甫就拔刀相助替他寫了一首詩宣揚一下,說他其實德才兼備,是女方有眼無珠或是勢利。

所以這首詩是不是能夠拿來證明,唐代女性社會地位很高?恐怕也不能過度引申,但它確實是一個真實的案例,只是要不要以這單一的案例去做擴張性的斷言,就要非常謹慎了。可是如果我們參照當時的唐律,從社會史,從各個角度去看這些記載,我們恐怕得承認,其實唐代的女性社會地位並沒有特別高,甚至“七出”之條還是到了唐代才明文規定下來,直接列入唐律呢。只是因為唐代多少有點胡風,在胡風影響之下,會有一些感覺上比較開放的情況,但是不能過度解讀。還有很多誤會,是來自於我們對階層與等級的抹平與缺失,我們忽略了有一些女性看起來很開放,是因為她的階層跟身份允許她這樣開放。例如“唐朝豪放女”魚玄機,因為她是一個妓女,在當時有這個自由,她沒有這個自由,怎麽可能做這方面的從業人員呢?可是你說她社會地位高,這就太可笑了。

魚玄機是“豪放才女”

李清照佔了“兩個便宜”

說到魚玄機,現在好多人形容她是“豪放才女”,您認同這個評價嗎?

歐麗娟:一個詞匯,一定是相對簡化的,所以我通常不會用一個詞匯去涵蓋一個人物,因為人是很複雜的。但是我想,“豪放才女”用在魚玄機身上,大致可通,因為魚玄機的豪放,不在於她有這方面的性自由,而在於她別的部分,你們知道她是怎麽死的嗎?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我們就這樣去評價一個古人,真的很危險。

魚玄機是這樣死的,她後來有一點像“個體戶”,自己納了很多的入幕之賓,結果,她有一個婢女,竟然跟她的某個入幕之賓發生了曖昧,魚玄機知道後非常憤怒,她覺得你怎麽可以搶我的人,於是她竟然就把這個婢女打死了,這當然就犯法了,後來鬧到了官府,魚玄機是因為這樣而被判死刑的。所以我覺得這個人,她的豪放真的不在於男女關係上的豪放,因為這是她的職業,她的豪放可能就需要再去精細考察,她整個人的性格、行為、內在的性情,也要多做一點研究才能再下斷言。至於才女,我想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她詩也寫得很好。

您認為唐代女詩人這一群體,對唐詩產生了怎樣的貢獻?

歐麗娟:對於女詩人,我沒有做很深入的研究,但是多少會瀏覽到。事實上女詩人裡詩寫得好的,在當時文壇有一席之地,跟其他文人之間可以唱和的,只有薛濤,薛濤是最有名的,可是薛濤也是妓女。

薛濤甚至跟元稹、劉禹錫他們這些人都有唱和往來,她也是很了不起的,即便是在這種風塵世界裡,也有各式各樣的等級,有的等級很低,有的是這種名妓,名妓的教養、訓練、才華、容貌當然就完全不一樣了,不能一概而論。

至於她們對唐詩有沒有什麽貢獻?我覺得這個貢獻,並不會很大,有一個很先天的原因,這些女詩人雖然是女性,但是她所學到的文學技巧,以及她的表達方式都是文人所建立的,你只能用文人所開發出來的文化資源,以及表達方式來運用,所以大體上她們在這方面就談不上什麽貢獻。能夠有貢獻的地方是在於,當她在抒發女性的處境、女性的體驗時,就可以豐富唐詩的內容。

您覺得唐代女詩人和宋代女詞人之間有什麽區別?宋代的李清照、朱淑真,被公認在詞上有比較大的貢獻,為什麽唐代女詩人卻沒有類似地位?

歐麗娟:我覺得應該這麽講,李清照的詞,所謂貢獻很大,那是我們現代人的視角,如果從宋詞的整體來看,李清照的貢獻沒有很大,她確實創造了一些讓我們琅琅上口的名作,可是其它的宋詞名作也很多,對不對?我對宋詞也沒有研究,所以下面的話,完全是我自己主觀的看法,我覺得李清照有很大的貢獻這個話要修正,必須說她以她的才能、她的作品豐富了宋詞,但是說她有多大的貢獻,恐怕要打上一個問號,因為貢獻更大的可能是蘇東坡,他打破了格律。

“貢獻”怎麽定義?應該這麽說,正確來說是李清照很有名。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第一是李清照佔了“詞”這個文類的便宜,因為“詞”是比較音樂性的文類,容易琅琅上口。第二,“詞”本來就是女性化的詞類,“詩莊詞媚”,詩是比較莊重典雅,也比較精研的一種文類,因為格式固定,讀起來非常典重。可是詞不是,詞以嫵媚作為文類的特質,這是我們現代人都沒有注意到的文類差異,而且它一開始就是在歌台舞榭,文人有歌妓陪伴的狀況下產生的,葉嘉瑩老師也講過,詞的內容最早主要是以美女愛情為主,所以在這個狀況之下,“詞”本身就更有音樂性,內容也更貼近感性的這一面,它本來就比較容易打動人心。因此,當李清照寫的個人感觸,配合這個文類的特質,是更容易被一般人所感動的。什麽“綠肥紅瘦”、“載不動許多愁”,長長短短,甚至有一點點白話的感覺,這個唐詩不會有。其實從唐詩、宋詞到元曲,是越來越白話,元曲有一些簡直就是大白話。所以我覺得,現代人之所以覺得李清照的貢獻很大,恐怕是因為我們從現在的白話文教養之下,更能夠去感應“詞”,加上李清照又佔了身為女性的便宜,所以她會被特別關注。

尤其從民國提倡白話文、提倡女性運動以來,我們就努力去挖掘那些部分,表現古代也有進步的東西,這是百年來的意識形態導致我們去強調這個部分,所以產生了以偏概全。這就是唐代女詩人為什麽沒有那麽有名,那是因為她用“詩”這個文類創作,內容跟我們現代人的感性沒那麽直接對應,當然就有隔閡,就不會琅琅上口。

我們大家琅琅上口的唐詩,不也很多都是平易近人的嗎?像“床前明月光”、“每逢佳節倍思親”,但問題是,唐詩真正的精髓也不是只有這些能涵蓋的,像杜甫的《秋興八首》,那是精品,可是大部分現代人根本不知道,甚至連胡適也貶低他,這正是我們百年來文化斷層所造成的結果。唐代的女詩人,數量也不多,其實宋代的女詞人也不多,夠挖掘的隻那麽幾個,如果又寫得能觸動我們,我們就把她抬高了。

因為我是研究唐詩的,剛好這兩年在做唐人選唐詩的研究,發現唐人自己去選他們那個時代的作品,就會跟我們非常不一樣。所有人,包含大陸的同業學者們,在研究唐人選唐詩的時候,全部的疑問就是,我們現在看得到的唐人選唐詩裡,選杜甫詩的只有一部,其它為什麽沒有人選?同樣的,在現在還能找到的殘本或全本的唐人選唐詩裡,也是從晚唐時才開始收錄一些女詩人的作品。有一個可能性就是,唐代三百年,可能在中唐以前,很少有女性創作詩歌,也沒作品可選,或者是有也很少,於是也沒有人去注意,他們可能更關注的是別的價值。可是到了晚唐,唐代發生了安史之亂,社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會不會是價值觀或社會氛圍的變化,使得他們也開始關注女詩人的作品,所以把它們收錄進來,這是很複雜的議題。

所以從這個案例也可以看出,原來唐代女詩人在唐代本身也沒有很受關注,這是一個我們不能忽略的時代背景。那會不會到了宋代,女性創作者比較有寫作的機會,社會運作也讓她們的作品可以去交流,所以能夠留下來?這已經牽涉到社會議題了,很複雜,不只是文學本身的元素。

新詩越來越晦澀

變成小群體裡的喃喃自語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您是否擔心唐詩中體現的哲學已經過時?您認為,現代人讀唐詩的意義在哪裡?

歐麗娟:我想從兩個角度來說,如果隻從現代人的角度來講,我當然會擔心脫節和落差,可是如果不從現代人的角度看,你知不知道在古人的社會結構裡,在人口的文化教養的差異性上,古人也根本不必擔心這個問題。光緒三十年曾做過一次統計普查,那時候已經開始要現代化了,也做了很多教育普及的努力,你知道那時候得到的識字率期望值是多少嗎?而且它的門檻很低,就是你只要能認識字,我都算進來,那個期望值是是1%,很低,而且期望值會被高估。

只要識字就算進1%裡了,所以李白、杜甫這種鳳毛麟角,都是非常非常罕見的少數,舉這個案例是要講,我覺得現代人也不要太過著急,也不用太過焦慮,其實古代在傳承這些詩詞的是非常少數的精英。而99%的庶民、大眾,可能根本連書寫能力都沒有,所以也與精英文化無關,這麽一來,你如果把這99%對應到我們現在99%的人身上,是不是就可以不用那麽焦慮了?

因為我們的時間距離或觀察的巨集觀程度都不夠,對身邊的現象當然會發現一些問題,可是如果拉長眼光來看,中國文化在過去的兩三千年裡,事實上也只有1%的人在做文化傳承和創作,就不擔心斷層的問題嗎?是不是我們現代人也可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不需要有那麽大的擔憂?只要我們對於傳統文化有心也有力,能夠讓1%的人願意接觸,投入,延續傳統文化裡非常珍貴的東西,把它轉化為現代的一種能量,這其實就已經是我們最好的方式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畢竟我們現代另外的99%的人都受了教育。在現在的教育普及下,識字率早就不可能只有1%了,甚至可能到了80%。那是不是讓這些受過教育的人,不只是把他們所受到的教育用來謀生,用來應付現實的人生而已,而是利用我們優美的傳統,幫助他們提升自己。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就可以時時發現,唐詩裡所體現的那種人生審美境界,以及很深刻的人性挖掘,甚至是人生的哲理,一定會被這些人深深注意,並且有所幫助。

這就是這些作品會成為歷久彌新的經典的原因所在,它可以在古代那麽嚴苛的考驗之下,還流傳下來,那就代表它一定可以不斷地給許許多多的人真實的啟發,甚至是一種真實的力量。不然那個作品一定會被淘汰,歷史是非常殘酷的。我相信它們自己就已經證明,它們足以對每一時代的人都有所啟發幫助。

重要的是,我們有誰能夠把這些內涵轉化出來,然後去幫助人們?轉化到什麽程度,也會因人而異,有的人就很感性,讓你讀到感動就好,可是有的人告訴你說,原來還有這麽深的東西,你可以去思考什麽問題,這就是不同層次的轉化。但本質都是讓這些已經經得起無情的歷史時間考驗的作品,去展現它們自己。

它們本身已經有這個力量了,但是還要有一個橋梁,轉化給這些99%的識字大眾,讓他們知道,即使你感到壓力沉重,極端痛苦或極端絕望的時候,只要五分鐘、十分鐘,你就可以從古人那裡得到智慧的啟發,或者心靈的安慰。因為你經歷過的、苦惱過的,其實古人都經歷過,而且更深刻,因為他們也活下來了,所以能提供給你如何度過困境的力量。

我常常想,蘇東坡是被貶到海南島的,在古代那真的就是死路一條,你想想看,白居易隻不過是被貶到江州,長江南岸而已,蘇東坡是到海南島,那是很可怕的蠻荒野外,可是你看他展現出來的是怎樣的智慧和深厚的人格力量,他沒有怨天尤人,而且他到海南島的時候,人家不給他地方住,他竟然就自己在官署旁搭一個草屋,因陋就簡地過下去,你知道那是一種多強的韌性,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我們只要設身處地,不要帶有成見地去想,你真的會在裡面得到很大的力量。所以,今天長官罵了你又怎麽樣?工作沒有達到績效也沒有關係,人本來就不是用這些外在標準衡量界定的,古人會告訴你,我們遇到的他們都遇到過,只是形式或者具體內容不一樣,但是人生面臨的那些難題,其實是相通的。

尤其古人的作品已經是藝術化結晶以後的傑作,那個力量是更深的。同樣的內容,用白話文講出來跟用文言文講出來,感人的力量就是不一樣,因為文言文已經打磨過,更精致化,用一種藝術的形式再呈現出來,就不是一般的人生感慨而已。

“新詩”當然已經成為一種文類,因為那麽多人寫了那麽多的作品,但我個人覺得,它要成為一個藝術,還需要再努力。因為新詩,我覺得它沒有規範,沒有規範就很難成為藝術,一門藝術要形成一種規範,那是很辛苦的事情,古人已經展現給我們看了。我們今天覺得律詩很簡單,平平仄仄平,那你就錯了。那是第一流的人才努力投入,花了三百多年的時間才建構出來的,哪那麽簡單?大多數的新詩只要大白話,一兩句一行,有些個意象。

而且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新詩沒有規範、沒有節奏,感覺背起來不容易。新詩的從事者,要不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你的作品沒幾個人背得起來,不是你寫完,我們同行看了很好,再沿用完就算了。當他們失掉了這樣的傳送管道之後,新詩內在的發展是會受限的,它會變成小群體裡面的喃喃自語,而且它不能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進來創作,所以它現在就越來越小眾,而且越來越晦澀。

有人曾說,詩人可以創造自己的節奏,而什麽叫詩人創造自己的節奏?就是他自己知道要怎麽朗讀,就像餘光中先生,我也很尊敬他,他的古文古詩功底是非常好的,他去世後的追思會,我也去參加了,當時播映了由他重要人生軌跡所拍攝的紀錄片,其中有一段讓我印象很深刻,他那時已經白發蒼蒼,七八十歲了,到一個小學去教小朋友朗誦他寫的新詩,接下來竟然是,他自己親自示範這一首詩該怎麽讀,你不覺得這很有趣嗎?詩人創造了自己的節奏,可是別人根本抓不到,哪一個句子該念重,哪一個句子該念慢一點,那是你自己腦海裡的東西,寫出來的時候沒有規範化,別人根本抓不到,只有寫詩的人自己知道這裡念重,那裡念慢,那裡念輕,那是你自己想要創造出來的一種韻律感。你無法在作品裡面透過規範讓大家和你產生對應,可是唐詩宋詞都可以,因為都有調,講平仄,不是隨便怎麽填的都可以,而且要押韻,對不對?平平仄仄平,是經過很多苦心的實驗才創造出來的,當有一個規範之後,我們就可以很自然地順應韻律跟節奏,去搭配內心情感的起伏,甚至可以產生一種連接,連接出來的經驗就是藝術化的經驗,那才真的是感人。

但白話文不是,白話文就是用現在平常的語言去寫的。我覺得小說跟散文,反映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經驗和體驗,用的也是現代最容易駕馭、最順手的一種媒介,這當然沒有問題。寫現代的感受跟體驗,或者表達我們的思想,寫白話文當然最好,可是它的藝術性是不是還有提升的可能?我的用意不是要批評它們,我對批評實在不感興趣,我只是看到了我認為是對的方向,貢獻出來,請你們這些有興趣創作的人思考。

第二,我有點懷疑,是不是這種藝術化的規範化的程式其實很難做到,而且就算做出來,功一定不在於個人。辛苦又不討好,以致沒有人願意做。可是我覺得,雖然你現在做的事情得心應手,可是另一方面也該設想,大家一起努力,為的是把你喜歡的文類變得更好,做一點努力有什麽關係?可不可以在“還好”的情況下,透過藝術性的努力,讓“還好”變“更好”“很好”?

我曾被外國人問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底為什麽很好?我當場啞口無言,然後就一直把這個問題放在心裡很多年,它好在哪裡呢?第一好在琅琅上口,這就是形式化的節奏;第二,它所寫的經驗觸動了所有遊子的共同體驗,引起很大的共鳴,所以它才能歷久彌新,有永恆性,關鍵也在於有韻律節奏感。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同樣的意思,如果用白話文來寫,就完全沒有那種境界跟意韻,差別就在於在那麽精煉的情況下,詩歌表達的含義非常豐富,不是只有字面而已,我覺得新詩還做不到這一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