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英國妹子寫書告訴你,中國是怎麽靠吃征服世界

好書

見字如面,這是小C為你推送的第64本好書

要說飲食,如果不談到中國,那簡直就是耍流氓。

畢竟這個連見面打招呼都是“吃了麽”,俗話就是“民以食為天”的國度,怎麽能少得了美食呢。

各家有各家的拿手好菜,就像各地域有各地域的飲食文化,大街上隨便拉誰一問,誰都能有個無法忘卻的故鄉之味。

所以啊,講美食,咱們不稀奇。

稀奇的是,要是咱們的美食都被一個外國人嘗遍了,她還把這些“稀奇古怪”的食物都寫了下來,這對我們讀者來說該是怎樣一種奇妙的體驗?

什麽品味“千年老蛋”(皮蛋)啦,涮著鵝腸腦花吃火鍋啦,提著菜刀上烹飪學校啦,這些我們稀松平常的事,都在英國作者扶霞筆下妙趣橫生,令人捧腹。

扶霞在書裡寫:

我那些關於什麽惡心,什麽不惡心的英式價值觀,就這麽消失了;我不僅跨越中國美食的邊界進入了腹地,甚至都不太記得邊界在哪裡了。

在如今的我心裡,吃軟骨,大概和品嚐多年波爾多陳釀一樣,精妙而回味無窮!

究竟是什麽讓出了名緊繃而刻板的英國人練就了一個資深正宗中國胃?

如果你也想知道答案,那就一定要看看這本英國妹寫的中國美食歷險——《魚翅與花椒》。

(友情提示:減肥的朋友就不要選擇在深夜閱讀此書了,我活生生看到失眠)

劍橋學霸來四川當廚子?

寫書的人叫扶霞·鄧洛普,成長在英國牛津,先後取得劍橋大學文學學士、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漢學碩士。

只是這個名校傍身的“學霸”,似乎並不執迷於別人眼裡的成功。

在她看來,她隻屬於美食與廚房

幸運的是,獲得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獎學金的她,在九十年代初,踏上了來四川大學交流的旅途。而這一趟“冒險”,則徹徹底底打開了她通往川菜的大門。

這片以閑適和安逸著稱的土地,簡直是吃貨味蕾的天堂。

剛剛在成都待了幾周,扶霞就摸清了所有經典菜的名字,辣子雞、魚香茄餅、回鍋肉、四川火鍋……

用她的話說:成都的川菜,完全沒有外國人成見中的那些原始和粗野,而是一點一點地挑逗著你曲徑通幽,去往極樂之旅。

就這樣在美食之路上越走越深的扶霞,甚至開啟了靠研究當地菜單來學習中文的新姿勢。

浸潤在成都地道生活裡的她,也因為美食,漸漸脫去了那層英國式的外殼。

她如此形容成都的食物:那種溫暖和慵懶能融化任何英國式的刻板僵硬,如同陽光下的黃油。

剛到成都就抱著小本子深入市井記錄美食的她,和街頭小商販偷師學藝拿下絕密擔擔面菜單她,長途火車旅行必吃火腿腸的她,每個周六晚都會點辣炒兔頭的她,花了三個月在四川烹飪學校當學徒的她……

這些細節裡,扶霞不再是一個初來乍到困於自己國家身份的新人,而是一個鑽入中國飲食文化不可自拔的美食愛好者。

從川菜到湘菜,揚州菜到粵菜,處處都有她的痕跡與筆墨。

此時的美食,已不再是裹腹那麽簡單,而是飽含著療愈和人情。

在扶霞的筆尖,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她對中國歷史的追溯,還有她對這片土地的人的熱愛。

無論是邀請她品嚐腦花的烹飪史學者,還是讓她體會到掏耳朵樂趣的肖史掏耳師,或是那位面無表情但還是向她透露菜單的擔擔面店謝老闆,這些人物都在她的記錄裡充滿生活斑斕的溫度。

不僅如此,她也在中國學習烹飪的過程裡,以做菜為窗口,重新去了解中國人的文化語言。

其中一部分,她將語言、烹飪與人生哲理的融合就非常有意思。

她說:

原來愛情裡的嫉妒叫做“吃醋”,生而為人所經歷的疼痛與艱難叫做“吃苦”。在中國學習烹飪的語言,原來也是在學習人生的語言。

烹飪的學習越深入,我就越發現自己不僅是在做飯,而且也在思考,像中國人那樣思考。

摘掉西方人的“有色眼鏡”

扶霞的記錄,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角度,她也在西方領域處處為中餐而正名,試圖推翻那些莫名的刻板印象。

在西方仍帶著“什麽都吃”、“低級快餐”的有色眼鏡看待中餐之時,扶霞的書,無疑是擲地有聲的回擊。

她直率而坦誠的記錄,不僅在剖析著中國深層次的歷史文化,也在反駁著西方話語裡“不正確”的強勢權威。

在中國飲食文化鮮少的英文書籍領域,這本書充滿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因此,扶霞也靠著對中國飲食文化20年的研究,拿下了多項大獎,其中四次獲得有“飲食世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士·比爾德烹飪寫作大獎。

扶霞也打趣道,比起西餐,她更愛中餐。去美國的時候,她也開始像中國人一樣批判美國飲食!蔬菜太少!沒有湯!吃得讓人上火!

在我們盡可能隻吃自己熟悉食物的時候,扶霞早就打破了對食物的邊界,投身在中國的食物與文化之中。

她說,我覺得飲食在中國社會和歷史中有著超然的中心地位,也許比其他任何國家都甚,因此這也成了一扇觀察中國歷史、哲學、思想和生活的絕佳窗口。

所以扶霞並不害怕陌生的事物一筷子下肚,就會丟了自己的文化歸屬。相反,她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裡,逐漸推翻了那面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高牆。

在這部以食物為主角的書裡,更多的是以局外人的目光,深入中國的內部,為我們還原裡一場異國者的美食記錄。

讓我們在那些稀松平常的生活裡,重新發現飲食所承載的厚重歷史與鮮活生命力,也在文化的衝撞裡,懂得偏見的力量與理解的奧義。

不過這個記述著90年代中國美食一覽的扶霞,面對21世紀中國經濟的巨變,也有自己的擔憂。

父母那一輩的人逐漸老去,年輕的一代卻越來越少進入廚房。那些一家一戶的絕妙廚藝,也在漸漸被遺忘。

所以啊,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也下了個廚。

想來想去,人還是逃不掉味覺的記憶。

畢竟那句話說得好,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