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無人駕駛賽道上,已是新範式的集群較量

在無人駕駛的賽道上,英雄從來不問出處,只看未來的身位。

2017財年,豐田汽車全球銷量增長了1.9%至1044萬輛,排在大眾集團和雷諾-日產聯盟之後,名列第三。實際上, 在營收和利潤方面豐田汽車已經冠絕車企,營業收入達到2766億美元,營業利潤218.5億美元。

但是身為豐田掌門人的豐田章男卻依然愁容不展,是什麽愁雲縈繞在他的心頭?

愁雲濃厚

“我們的競爭對手和市場遊戲規則都已經發生了變化,未知世界正在開始一場生死攸關的戰鬥,科技企業是我們的新競爭對手,他們的速度比我們快很多倍,還有大量資金支持。”豐田章男如是說。

(景軒繪製.數據來源:普華永道)

上圖中的科技企業都已涉足無人駕駛的激烈競賽(數據未統計特斯拉)。

以161億美元投入佔據研發頭把交椅的亞馬遜,正在陸空兩個維度進行布局;

Alphabet(谷歌)則以Waymo切入賽道、領先優勢明顯;英特爾斥資153億美元收購Mobileye(該公司致力於自動駕駛技術及系統),試圖打造無人駕駛界的另一種Intel Inside;

三星公司已通過韓國國土基建交通部的審批,在韓國公共路線上試駕其自行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

大眾汽車則在3月5日展示了電動汽車概念車I.D. VIZZION(已可以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蘋果的55輛無人駕駛測試車輛也已經獲得上路批準,iPhone的接棒者已經啟程。

雖然對於很多新造車勢力而言,傳統整車巨頭的雄厚資源和實力依舊難以逾越,但新勢力崛起的趨勢已成必然。而對於傳統車企來說,擁抱無人駕駛的難點並不在技術方面,頭痛的是以往無數的包袱。

彎道已現,超越或者被超越將成為常態,豐田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合縱連橫

作為傳統整車廠中的巨頭,豐田除了加碼自身的無人駕駛研發之外,也在加強與英偉達、微軟及Uber等企業的合作。2016年,豐田投資Uber,在2018年雙方更表示將擴大有關自動駕駛汽車的合作。

優秀的汽車製造商和世界最大的出行平台公司合力開拓新領域,給外界極大的想象太空。

對於這股浪潮,中國互聯網巨頭自然沒有掉隊,並且採用合縱連橫的形式試圖拉近與巨頭之間的距離。其中,微軟雖然宣稱不會自主開發無人駕駛汽車,但表示願意為無人車提供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技術。事實上,微軟和百度從去年初就開始接觸,並在2017年7月宣布微軟Azure會與百度Apollo在海外市場展開合作。

除了與國際科技巨頭結盟搭夥,國內的科技企業也在跑馬圈地。百度的Apollo系統、阿里的斑馬出行以及騰訊的AI in Car,近一年多來紛紛拉住相關傳統車企進入了自己的“朋友圈”。另外,一大批新能源車造車實力,也在市場紛紛湧現。

(BAT與傳統車企合作造車情況/景軒繪製)

(國內新能源車企主要企業/秦言繪製)

那麽在這條賽道中,單打獨鬥或是多家企業聯合,誰能更早贏得競爭?

鏈網競爭

無人駕駛的發展需要以高度發達的產業鏈做支撐,從上遊的設備供應商、中遊的無人駕駛解決方案和品牌,到下遊的管道商和用戶,涉及到所有的層面。

目前競爭的主戰場是無人駕駛解決方案。在近期大熱的AI芯片領域,除了傳統的兩強英偉達及英特爾,國內的玩家包括地平線、寒武紀、眼擎科技等也躋身其中。

不難看到,不同於傳統的汽車工業時代,汽車整車廠只是整個無人駕駛鏈條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重要性已經逐漸趨弱。這也是傳統汽車巨頭們擔心的原因,畢竟誰都不願意淪落到代工廠的地步。福特已經提出,要在2021年開始規模化運營自己的自動駕駛計程車業務,積極向用戶使用場景切入。

無人駕駛的興起與新的產業鏈形成之間存在正反饋關係。

這也是為什麽國內外大城市均積極推動無人車上路的動因,無人車將帶動地區經濟在質和量兩個方面的提升。也許是深刻反思了在過往科技及互聯網商業的被動落後,上海搶在北京之前於2018年3月1日頒布了《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路線測試管理辦法(試行)》,並發放了全國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開放路線測試號牌。

從一些相關資訊來看,上海智能網聯汽車開放路線測試進展或已穩健。因此,5月17日上海有關部門對其再次“擴容”——將無人駕駛開放路線從5.6公里擴大到12公里,據悉相關測試場景也會豐富很多。同時,全國首套新型路線標誌標線系統也在加緊研發,並將在擴容後的測試區內進行試點。

(來源:艾瑞網

歷史總是在重複。高速公路的發展推動了汽車行業的勃興,互聯網的進化支撐了資訊技術行業的繁榮,基礎設施對相關行業的底層影響從來未變。無疑,物聯網、雲計算及5G網絡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也將深刻影響競爭的格局和結果。

在這個維度上,能扳手腕的只有中美兩國。換言之,無人駕駛的未來就在中美相關企業手中。

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的產物,無人駕駛的技術落地(商業應用)還要受製於社會的接受度。僅就中美兩國而言,無人駕駛在中國的民眾認可度要高於大洋彼岸的美國。

(景軒繪製.數據來源:Ipsos)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王曉明認為“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這‘新四化’正在改寫汽車行業,也將重塑產業格局。”

目前,我國政府部門正在持續推動燃油汽車的退出,以及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79.4萬輛,銷量77.7萬輛,已經連續3年居世界首位。

雖然在人工智能、車載雷達等核心技術方面,中國與美國相比整體仍有較大差距,但在市場體量、商業應用及其數據積累方面,比如車聯網、共享汽車、智慧物流、無人碼頭等,中國在無人駕駛的後半場應會有更多表現。

或許在大洋彼岸的亞利桑那州和加州,大量無人駕駛車輛已經“滿街”飛馳,但是隨著國內相關政策支持力度不斷提升,自動駕駛路測法規不斷完善,我們將會看到相關國際科技企業、傳統車企競相湧入中國加入申請測試許可的大潮。

與美國“一州一法”的堆積木形式相比,中國在無人駕駛領域的整體性和積極性,反而會成為加速推進無人駕駛領域發展的巨大動力。換言之,我們在作業系統、芯片產業呈現出的窘境,不能再在無人駕駛這條賽道上出現。

業內曾有這樣的一種觀點:無人駕駛的勝負手,或不在技術本身,而在立法、社會接受度、國民綜合素質,以及產業生態、商業模式、基礎設施等方面。兩國在無人駕駛領域的整體產業環境,將成為其中關鍵。

無人駕駛的賽道並非單個企業的比拚,而是新的產業鏈、產業環境和基礎設施系統的集群較量。可能無人駕駛車輛還會保持傳統的汽車外形,但其內涵已經發生質變。在新的語境範式下,英雄從來不問出處,只在乎未來在賽道中所處的身位。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