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科技綁架的一代:科技就像他們的空氣

中新經緯客戶端3月29日電 索索肯( SOK Soken)的女兒有很多電子產品。但是跟許多少年兒童一樣,她每天都被限制了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爸爸給她的要求是每天只能玩2個小時的iphone或ipad。當然,她每天都在超時,而爸爸對她也無計可施。

面對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家長有時不僅無法阻止,反而還會幫一把倒忙。赫蘇斯( Darren de JESUS)就發現一個現象:父母有時在公眾場合覺得孩子太吵鬧,就會拿出手機或平板電腦給小孩當做一個安撫器。而這,可能會直接成為誘使孩子迷戀電子產品的一種做法。

3月28日,在博鼇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的第三天,包括柬埔寨外交與國際合作部副國務秘書索索肯、菲律賓眾議院副秘書長赫蘇斯在內的數位青年領袖,參與了一場主題為“被綁架的Alpha一代”的討論。

其他參加討論的還有印尼外交部東亞司副司長畢瑪安塔拉、 中韓青年精英協會創始人樸訓熙、印度本地治裡印中友協秘書長比卡什。達斯、馬來西亞PPBM政策戰略研究局副局長萬。賽弗、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學教授索赫沃迪、日本創價大學準教授近貞美津子、泰國SCB ABACUS 首席運營官張建蘭,以及電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盤石創始人田寧、《時代財智》副出版人杜超。

多數嘉賓認為,作為移動數字生活的“原住民”,阿爾法一代是從出生開始就被科技無限賦能的一代,但是,也可能成為被科技“綁架”的一代。

科技就像空氣

出生於2010至2025年的孩子,被稱為“阿爾法一代”,他們也被認為是最受科技熏陶的一代人。伴隨他們的成長,iPad等平板電腦逐漸普及,微博、微信,Facebook、You Tube、Instagram等社交工具,也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這一階段,人工智能在技術和倫理層面也將獲得飛速發展。

對這一代孩子而言,電子產品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必需品。

赫蘇斯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一個兩歲,一個只有兩個月。兩歲的孩子已經能夠使用智能手機,而作為父親,赫蘇斯必須負責教給孩子找到米老師視頻的方法。

索赫沃迪也擔心自己的孩子被電子產品綁架,一周會限制使用時間在4小時以內。但是,他也承認,阿爾法一代與技術的關係將更加密切,這是人類社會一個不斷進化的趨勢。

作為一位科幻電影的導演,郭帆對科技的態度受到很多人的關注。他認為,2010年之後的這一代人出生以後,科技、互聯網對他們就像空氣一樣,已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孩子今年5歲,他的英語老師在紐約,每天大概有30分鐘時間通過i Pad連線學習英語,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工具的延伸。”他說,這件事放在20年前是不可能的,但今天可以這樣。

郭帆還風趣地透露,兒子有一個4歲的“女朋友”,晚上兩個人還要用媽媽的手機視頻一下,小姑娘還會說“你看我剛買了一個包”。

陳佩玲是兩個兒子的母親,電子產品給孩子帶來的影響讓她印象深刻。有一天她出差,先生哄兒子睡覺,但那天晚上兒子很遲才睡。他跟爸爸說“我想用媽媽的平板電腦看電影,這樣我會睡得比較好”。

她認為,孩子通過電子產品和網絡,在很多知識性節目中學習了知識。但是,孩子也很渴望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作為父母,應該在孩子用平板電腦的時候教導他如何學習。同時,又不能忽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科技與人

索索肯喜歡跟女兒探討科技問題。當他讓女兒思考技術到底是什麽時,女兒舉手卻問“人工智能會毀滅世界的話,為什麽現在又要做AI?”

雖然孩子還小,但這種辯證的思考意識讓索索肯意識到,思考技術與人類的關係,已經不是成年人的專利。

在圓桌討論現場,主持人用四個問題,形象化了人類與科技關係的討論層次。第一層,是否認同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就通過螢幕學習?第二層,是否同意上小學的子女開通社交媒體账號?第三層,如果孩子希望植入一個芯片直接共享人類所有的基礎知識,你是否會同意?進階到第四層,是否願意接受基因編輯,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人類對這些問題的選擇,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科技與人類關係的走向。多數嘉賓對於前三個問題,答案不同但主要觀點上存在共識。而對於第四個問題,答案也是非常一致。

郭帆讚同給孩子開通社交账號,但對於基因編輯態度謹慎。他認為,如果有更多資源的人可以優先改變基因,這樣就會造成社會的不公平。

畢瑪安塔拉也有兩個孩子,他會限制孩子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和內容。對於是否接受基因編輯,他是“一半支持一半不支持”。如果孩子在四五十歲會生大病,而現在通過基因編輯可以改變的話,那麽他支持。但是如果通過基因編輯去獲得其他的便利,那麽他並不十分認同。

杜超也認為,技術可以改變很多,但是,在下一代身上更應注意平衡,不能讓他們失去豐富的內心世界。特別是哲學、美學、藝術等帶給人的體驗,是電子產品替代不了的。

張建蘭與陳佩玲兩位女士的觀點比較激進,都認為應該將科技的控制權掌握在人的手中。“技術就是一種工具,每次工業革命中,最終的收益是正的,但是一開始的時候可能會付出一些代價,問題就在於我們如何抓住機遇趨利避害。”陳佩玲說。

索赫沃迪的觀點令人深思,他認為,擔憂人類被科技綁架,不應從阿爾法一代來看,而應該從父母的角度來看。父母沒有時間陪伴撫養子女,不會像以前的父母陪孩子打球或參加其他運動。其實父母這一代也是被“綁架”的一代,應該放下電子產品,和孩子們一起玩。

技術發展勢不可擋

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科技發展是一個未來趨勢,數字科技將伴隨阿爾法一代的成長,潮水湧動向前,擋也擋不住。

對此有很多人擔憂,技術會替代就業,讓很多人失去工作;技術會裹挾青年人,讓他們疏離社會,被科技所“綁架”。

樸訓熙就認為,技術的發展最終目標是為了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更安全、更方便、更健康、更幸福。技術對人類所帶來的好處確實特別大,但同時也有一個缺點,即各種機器和自動化程序會替代人工,讓很多工作崗位慢慢消失。

來自浙江的田寧也看到了這樣的現象,機器在替代人工。但是,他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更為積極。“浙江省這個地方製造業很厲害,今天我們很多企業家在一起討論,不是比說你新招聘了多少工人,而是說你最近引進了多少機器,提升了效率,用人工智能代替了簡單枯燥工作,最終把人類解放出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田寧說,不必擔心和恐懼,因為機器只有程序和指令,它還是為我們服務的。

在他看來,人不僅不應擔心丟失工作,還應該反思,為什麽人類就一定需要工作。“我為什麽不可以從每周工作五天變成一天呢?另外四天享受生活追求詩和遠方呢?人類生下來不是為了工作的,是為了享受美好生活的。”他認為,未來工人、司機、銀行等很多職業的工作都將被機器取代,而藝術、科學等更多領域等待著人類的探索。

作為科幻電影導演,郭帆的想象更有意思。他提出一個假想,“技術本身有可能就是生命”,而人類可能是載體,技術通過一代代的升級繁衍到最後有它的意識,到那個時候人類也控制不了什麽了。

科技對人類的賦能,使得人類不會放棄對科技的追逐,而這最終將會把人類引向何方,現在無人能知。但是,多數嘉賓認為,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把握人類對技術的控制,同時擁抱技術的發展。(中新經緯A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