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藥沒那麽神,疫苗也不會那麽快!關於新冠肺炎,這些常識你得有

新冠疫情持續至今,關於新藥、疫苗等爆炸性的新聞隔三差五就會出來,但終究雷聲大、雨點小,熱鬧過後只剩一地雞毛。

特殊時期,人們對消息的渴望比任何時候都更強烈,無論是藥物研究突破的好消息,還是確診人數增加的壞消息。

但越是特殊時刻,越要保持獨立思考、理性判斷。

看了那麽多熱鬧,今天就總結下那些違背科學、不理性認識的共性特徵,希望大家撥開雲霧,得見月明。

科學解讀:

世界各國的藥監局對於藥物試驗都有著嚴格的管理規範,這些規範可不是隨隨便便制定出來的,而是無數人用健康和生命換來的寶貴經驗。

沒有經過正規藥物試驗或僅在民間流傳的治療方法,無法驗證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有些民間療法會打著“國家發明專利”的幌子宣傳。

事實上,國家知識產權局隻做形式審查,證明是否首次發現,並不做真實性審查。

快速識破要點:

此類信息不會在公信力高的媒體出現,多在朋友圈、微信群大量轉發。

治療方法沒有經過藥物試驗,未取得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許可,有些還打著“發明專利”的幌子。

代表事件:

湖北的民間“神醫”李躍華,說他治好了9例新冠肺炎。使用的辦法是“穴位微量注射苯酚”,還聲稱這是一種疫苗,拿到了國家專利。

(來源:網絡)

3月1日,湖北省衛生計生委綜合監督局發布《關於李躍華、張勝兵治療新冠肺炎等相關情況的調查報告》,稱李躍華涉嫌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證件(醫師執業證書),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連續兩年未按期校驗;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的治療方法未取得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許可,屬於非法行醫。

科學解讀:

一個抗病毒藥物到底有沒有效,需要經歷以下幾個步驟:體外試驗(體外環境下藥物與病毒的相互作用)、動物試驗(對有病毒的動物進行體內試驗)、臨床試驗(藥物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安全性和有效性測試)。

疫情期間,很多體外試驗結果被過度宣傳、誇大解讀。事實上,體外試驗只是藥物研發的第一步,距離臨床試驗十萬八千里。要想最終證明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快速識破要點:

在新聞報導中,如果只看到在“體外試驗”“細胞試驗”等階段有效的信息,大可不用太激動。

代表事件:

雙黃連:

2020年1月31日,新華視點發文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和武漢病毒所聯合研究初步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製新型冠狀病毒。

(來源:網絡)

但是,至今未有任何臨床研究的結果能證明雙黃連可以治療新冠肺炎。

阿比多爾、達蘆那韋:

阿比多爾臨床上主要用於抗流感病毒,達蘆那韋臨床上用於治療艾滋病,兩者都屬於處方藥。

這兩個藥物進入公眾的視野,皆源於有體外細胞試驗表明它們具有抗新冠病毒活性,“阿比多爾在10~30微摩爾濃度下,能有效抑製冠狀病毒達到60倍;達蘆那韋在300微摩爾濃度下,抑製效率達280倍。”

然而,至今也沒有任何臨床研究能證實這兩個藥物可以有效治療新冠肺炎。

科學解讀:

在疫情暴發之後,各國民眾都盼望著“神藥”和疫苗出現,很多媒體和自媒體則利用“疫情”和民眾心理,拚湊“標題黨”文章以賺取流量和熱度。

但對於“神藥”和疫苗的新聞,公眾需要科學求證,謹慎樂觀。

在歐美,一個新藥從研發到應用於臨床一般至少需要10年時間,疫苗開發至少需要 5~7年。針對當前疫情,相關新藥和疫苗的審評審批流程會有一些加急,但客觀規律是不能被打破的。

其中最關鍵的是三期臨床試驗環節,需要在一定試驗時間內,通過對大量患者的用藥監測,才能得出確切有效的臨床數據。新藥和疫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都驗證後,才可以推向市場,應用到臨床。

目前中美等國家都在開展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但是進展最快的(如陳薇院士團隊),也才進入Ⅱ期臨床試驗。

陳薇院士也在媒體上表示,“我們對這些結果應謹慎解讀……這些結果為新冠疫苗研發提供了積極前景,但距離該疫苗上市,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快速識破要點:

新聞標題中如果出現“重磅!**實驗室宣布已經研發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剛剛!**大學宣布:成功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等類似字樣,基本不用信。

如果一項科學研究沒有滿足“大樣本、對照組、隨機、雙盲”這些基本要素,結果的可信度也將大打折扣。

代表事件:

(來源:網絡)

點開看這個帖子,就會發現該疫苗只是“將進行動物試驗”。

動物試驗都還沒有開始,談何“成功”?

同樣,“津雲新聞”也推送過一個新聞:“重磅!天大實驗室宣布已經研發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裡面提到,研究人員自己口服過樣品,無任何副反應。

事實上,這則新聞內容只是表明,天大實驗室黃金海教授利用酵母表達了病毒的S蛋白,並把酵母做成口服膠囊,希望在服用之後人體能產生抗體。

臨床試驗是一件嚴肅的事,並不是找個人口服一下沒副作用,就能宣布成功。疫苗是否成功,一定需要通過三期臨床試驗才能看出。

科學解讀:

任何治療方案和檢測技術都不會保證百分之百的有效。

不同的患者具有個體差異,對治療方式的敏感度不同,治療效果肯定也不一樣。

檢測技術也一樣,任何病毒的核酸檢測結果都不可能是100%陽性,對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也不例外,“假陰性”在所難免。

快速識破要點:

新聞標題或內容中如果出現“100%有效”,基本不用信。

代表事件:

2020年5月15日,美國加州一個公司爆出一個“重磅”消息:“驕傲!新冠治療重大突破,4天內清除病毒,100%有效!華人CEO拯救全世界!”

(來源:網絡)

該公司 CEO隨後對媒體澄清說:“我們原本想強調的是,有一種治療方法,可以100%有效,並不是說我們生產的抗體有這個效果。”

實際上,這個抗體尚未開展臨床試驗,尚不知是否有治療效果。同時世界上有很多團隊都在做新冠抗體藥,最快的也要在6月以後才能開始臨床試驗。

這裡有兩個建議:

1. 關注靠譜的新聞渠道

現在自媒體門檻很低,各種發聲良莠不齊。有關醫學的問題,應該關注比較專業的媒體,看到的內容才會更靠譜一點。

但即便是專業媒體,雖然相對規範,但是遇到更為深奧的問題時,也可能會出現誤判,所以也需要注意。

2. 了解藥物研發的規則

臨床試驗沒有成功,藥物的療效就沒有可信度,這一點很多人可能都理解和認同。但是,怎樣才算臨床試驗成功?大多數人卻不清楚。

(動圖來自SOOGIF)

比如美國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在使用瑞德西韋之後,病情就好轉了。這是否就是臨床試驗證明瑞德西韋可用於新冠肺炎治療了呢?並不是。

首先,新冠肺炎是一個大部分人可以自愈的疾病,感染後很大一部分人沒有症狀,部分人是輕症。這些人都不需要特效藥治療就可以自愈。

其次,一個驗證治療效果的臨床試驗,必須是有對照的試驗。招募的患者至少有一組使用藥物,另一組不使用藥物,才能知道用藥是什麽結果,不用藥又是什麽結果。

最後,藥物開展了多個周期的臨床試驗也不一定就會成功。一款藥物從研發到上市步步荊棘,成功上市者鳳毛麟角。對於臨床試驗的結果,發表在專業雜誌期刊上的才可信,不要只看新聞通稿或媒體解讀,以免被誤導。

了解了臨床試驗的基本知識,勝過讀千萬條不靠譜的新聞。

【主創團隊】

編輯:王豔、劉絮 / 校對:胡磊

排版:李永敏 / 運營:席大力

統籌:葉正興

喜歡醫典,快來“點亮星標”

不再錯過精彩內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