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啥留學生出國後,一定要起一個英文名?

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有一個有趣的行為,他們往往都有兩個名字:一個中文的,一個英文的。

在西方人眼中,他們不知道Jet Li和Li Lianjie(李連傑)、Jackie Chan和Cheng Long(成龍)到底是不是一個人。

在西方人眼中,它們不懂,為什麽中國留學生做自我介紹時,總要說英文名,而不是中文名。

在海外生活的中國人,似乎都曾在中文名與英文名之間,來回踱步。

在國人眼中,起一個英文名,有時是一種很裝的表現。

“拚音就好了,幹什麽還要起個英文名,忘本!”

很多明星也不例外,比如Angelababy。

中國人對英文名的熱忱,讓一個小姑娘發了財。

2016年一個名叫博·傑瑟普的英國小姑娘專門創建了一個名叫SpecialName.cn的網站,給中國寶寶們提供英文名建議。

在網站創建不到6個月的時間裡,月均瀏覽量就已經達到27000人次,每月進账14萬2千元人民幣。

中國人對英文名的熱愛, 真的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

可是,為什麽,在這個文化多元,崇尚“名族就是世界”的時代裡面,身處海外的中國人,非要給自己起一個英文名字?

這件事,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意願。

我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自己的名字被老外讀錯。

無論他們怎麽努力,就是發不對中國名字的讀音。

情況往往是這樣的

"Hi, my name is Chunxue."

"(愣住)...Can you say it again?"

"Chunxue"

"(愣住,並努力嘗試)Ch...Chu...Don't tell me! I can do that!

....

"(放棄)I'm sorry I can't. Do you have an English name?"

對老外來說,中文名字的發音,往往是一種摸不到規律的噩夢。

中文的發音基於漢語拚音系統。雖然26個字母沒變,但發音卻不同。當美國人看到一個由英文字母排列名字時,自然而然也會按照英文發音的規律去拚讀。

尤其是,當名字中出現 zh、z、c、x、g、q,或者和i有關係的,和ang、eng 、ong一類的時候,基本上老外就陣亡了。

因此,奇奇怪怪的名字也就產生了。

圖源:Youtube

小編上了2年研究生,名字的發音版本就不下10種,每次都要靠猜的,猜猜對方是不是在叫我。

除了發音系統不同,音調(tone)也是難點之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聲調。

最近,據美國議會所屬的政府審計總署(GAO)向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提出的有關「美國國務院外語績效評估」報告中指出,中文已經被選定為“超高難度語言”。

聯合國也把中文列為十大難學語言之一。

圖源:華人頭條

即便有時候,名字裡不存在難念的拚音,但也沒逃脫發音跑偏的厄運。

中文名字的拚音會引發尷尬的歧義。

小編的同學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詩亭,詩情畫意,亭亭玉立。一看就是名門之後,大家閨秀。

但是,她的名字寫成英文就變成了 Shiting...

懂英文名的小夥伴們就不用我多說了吧。。。你說這個名字是讓她大聲的在美國同學面前說出來,還是拚出來?

一個這麽美的名字,瞬間就變成了 shit, 還是ing形式。。。

想想怎麽都是不能接受。

你怎麽能拒絕讓她起一個英文名字呢?

剛來美國的時候,我問同專業的學姐,為什麽大家都要起一個英文名?

她說:時間久了,你就知道了。我不想再浪費時間一遍一遍的告訴他們我叫什麽了,反正他們也不care。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

你的美國同學已經和一起上了4年課,卻仍舊不能準確叫出你的名字。

已經臨近期末,老師還會把你的考試卷子和另一個中國同學搞混。

每次的小組作業,提交的前一秒,你都要double check自己名字的拚寫,生怕交上去的名字和老師手裡的名單不一樣,結果的了0分。

一開始,你總是熱衷於告訴外國同學你的中文名字,但他們總是問你有沒有英文名字。當你有了英文名字,他們卻偏偏要追究你的original name。

你們到底能不能統一一下再來問我?

甚至,有些同學因為名字發音難,而被教授要求取一個英文名字,甚至被直接“送”了一個。理由是,你來到了別人的國家,你就應該適應在這個國家生活的習慣。

或許,在你的名字成為外國名字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不被主流文化所重視。

這種情況,在美國歷史上並不只是偶然現象。

19世紀70年代,美國很多學者開始對“文化帝國主義”現象狂熱地研究。

文化帝國主義,泛指文化強國(第一世界國家)向文化弱國(第三世界國家)輸出商品、文化、意識形態等,最終導致弱國依賴於強國,缺乏自主性,造成國家或地區上的文化弱勢。

圖源:YouTube

可口可樂和麥當勞的全球化,就是一種文化帝國主義的侵略。

從這個角度來看,英文名字,是不是也是一種形式的文化帝國主義侵略呢?

從最開始被迫擁有一個英文名字,到現在的主動提出要有英文名字,我們的文化正在年輕一代人中慢慢消亡嗎?

是不是別人的不care,最終也變成了我們自己的不care?

但這一切都不得而知,要等時間來一一回答。

去年,哥倫比亞大學發生了一起轟動中國留學生的“撕名牌”事件。許多中國留學生發現他們寢室門上的名牌被撕了下來。一開始以為僅僅是個偶然的惡作劇。然而,在之後的交流中,他們發現,這其實是一次有組織、有計劃的行為。在五個大學生宿舍中,寫有中國拚音名字的20多個名牌全部被撕了下來。

但是,一位名叫閆呼和的中國留學生的宿舍名牌完好如初。

這是因為他宿舍門口的名牌寫的並非Huhe Yan,而是Jack Yan。

很多人說,這是因為種族歧視

小編不敢說不是。

去年,曾經在《神盾局特工》中出演角色的美國華裔女演員汪可盈,將自己的姓Wang改成了Chloe Bennet。

(汪可盈)圖源:新浪娛樂

汪可盈稱,之所以改名是好萊塢存在“種族歧視”,如果名字讓他們不舒服,就不會給我角色(wouldn't cast me)。

明星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在象牙塔裡掙扎的留學生呢。

為了融入那陌生而又疏遠的國家,取一個英文名字也許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了吧。

從小到大,我們就有無數的英語名字,今天叫Mary, 明天叫Nancy, 後天又變成了Lily,大後天...

升學了,我要換一個。

出國了,我要好好給自己起一個。

移民了,我要改一個永遠都不變的。

這麽多名字,到底哪個是我?哪個不是我?

中文名和英文名,哪個更能代表我在異國他鄉的identity?

絡上質疑留學生改名字的人不在少數,更有外國人在Quora發起提問:中國人改名難道不會失去他們的身份認同嗎?

圖源:Quora

面對這樣的質疑,中國網友Max Yang在下面給出了強有力的回答。

“取一個英文名字並不會減少我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一點都不會。這和美國人擁有一個英文名字Robert,但是卻因為要生活在西班牙或巴西而不得已改成Roberto不一樣。中文名字和英文名字相差太遠了,同時使用兩個名字並不會影響我們的身份認同。況且,我的identity並不只是一個名字可以決定的了的。”

通常,在國外改一個英文名字,會被國人理解成一種名族自卑感的作祟。但我們有沒有想過,當一個叫詩亭的女孩子,在課堂上被所有美國同學嘲笑名字為Shiting的時候,她的名族自豪感,要從何而來?

改一個英文名字,並不會影響,我們是不是一個中國人。

就像,改一個英文名字,也並不會讓我們真的變成一個外國人。

我們的頭髮,膚色,口音,生活習慣,

我們不願意放棄的網絡用語和吊炸天的表情包,

我們喜歡用的成語和到現在都還倒背如流的唐詩,

我們血管裡、心髒裡流淌的血液,

無時無刻都在輕聲吟唱著:

我知道我從何處來,也知道要往哪裡去。

連睡覺的時候也不例外。

一個名字,可大可小。對於有些人來說,名字承載著他/她的生日,他/她的過去,父母的期望,故鄉的歷史,是成長的印記。但對於有些人,名字就只是一個名字,一個符號,一個代名詞。沒有了它,“我還是我”,誰都不可以改變。

猶太人他們每個人都穿著黑色西服,戴著黑色禮帽,遠遠看上去,大家都一樣,但細細觀察,又都不一樣。

圖源:公路商店

這是因為,猶太教義提倡的,是人的不同。

當你是社區的一份子,所有人穿得都一樣,只有把自己變得獨一無二,才是你需要做的。每個人都需要成為真實的個體。

名字能代表我們,但也不能。它是人們向交往的一張名片,或許也只是一張名片而已。名字背後的人是鮮活的、立體的,才是重要的。

小編也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要再糾結於中文名字還是英文名字,而是在乎名字背後那個靈魂,它是否真實,是否如陽光一樣燦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