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濟林成“搖錢樹”生態林變“綠布衫”

(記者黃善君 通訊員李愛華)秭歸縣圍繞全縣“加快生態崛起,決勝全面小康”的戰略部署和生態修複,帶領全縣40萬人走上綠色產業致富之路。

放下砍樹斧頭守住地邊山頭

秭歸縣明確天然林保護工程區,嚴格執行林地“一張圖”和限額采伐管理,禁止一切非自用性采伐。堅持天天巡查和不定期上路檢查的方式,嚴厲打擊非法運輸和加工木材的行為,規範木材流通領域秩序,從而從源頭杜絕亂砍濫伐行為,真正實現全民放下斧頭,守住山頭。

秭歸縣先後組織開展“楚天冬季攻勢專項行動”、“長江生態大保護林地專項行動”、“木材流通領域整治專項行動”、“綠劍2018”、“神農利劍”等林業生態保護專項行動,重點對亂砍濫伐、亂收亂運、亂征濫佔林地等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打擊。

截至目前、共辦理林業刑事案件12起,林業行政案件105起,刑事拘留4人,逮捕3人,取保候審13人,處理違法行為人107人,沒收木材255立方米,責令恢復林地24848平方米。成功打掉亂砍濫伐、亂收亂運團夥1個,實現涉林犯罪全鏈條打擊。人均辦理刑事案件數居全市前列,取得“典型案件被國家級媒體選登、榮獲集體三等功、季度刑案零發案”的可喜成績。

秭歸縣精心維護生態建設成果,2017-2018年度完成4個鄉鎮2.1萬畝3.3萬株馬尾松枯死木除治任務,在夔龍山森林公園設立打孔注藥防治示範點,打孔注藥1.5萬瓶,防治松樹1萬株,在茅坪鎮蘭陵溪村開展花絨寄甲防治松褐天牛面積2000畝。開展馬尾松毛蟲越冬全面監測調查,對郭家壩鎮500畝受危害馬尾松林及時進行飛防作業,利用無人機噴灑200億孢子白僵菌。

生態修複義務植樹

秭歸縣全面啟動2018-2019年度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加大除治力度,將包括乾旱、風倒木、雪壓材、松毛蟲等致死和松材線蟲病感染的松樹全部納入除治範圍,實行全域全普查,全除治。全縣成立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指揮部,制定實施方案,將任務、資金、責任到鄉鎮,納入鄉鎮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內容,列入縣、鄉兩級政府重要督查事項,全面落實鄉鎮政府防治主體責任,全縣將在2019年3月底前全部除治到位。

生態崛起林為先多法植綠靚秭歸

秭歸縣素有“八山一水兩分田”之稱,林業資源十分豐富。秭歸縣林業局以項目建設為依托,組織實施六大造林工程,推進國土綠化,提升森林品質,改善人居環境,厚植綠色發展優勢,加快秭歸生態崛起,鄉村振興,決勝全面小康,建成湖北長江經濟帶“橋頭堡”。

實施岸線複綠工程3466.8畝。秭歸縣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綠景並重、體現特色”的原則,選擇以季相明顯的銀杏、楓香等鄉土樹為主要造林樹,完成長江沿岸複綠3466.8畝。其中完成長江主乾線複綠755.7畝,複綠長度10公里,定植苗木1萬多株;完成長江支流複綠2711.1畝,複綠長度11公里,定植苗木14.9萬株。

實施精準滅荒工程2238畝。根據省、市統一安排部署,對全縣12個鄉鎮進行荒山普查,制定了三年實施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繪製了秭歸縣精準滅荒作戰圖,成立了長官小組,實行掛圖作戰,明確每個小班的地點、面積、造林樹種、造林方式、造林業主、管護責任人、技術責任人、包保責任長官,確保了任務明確,責任到位。目前2238畝精準滅荒任務全部通過省市驗收。

實施廢棄礦山和臨時佔地複綠工程。對長江沿岸4個鄉鎮已經廢棄的45.7畝礦山和臨時佔地形成的9.4畝裸露地進行覆土整理,組織開展造林複綠。

實施城區空閑地增綠添彩工程。啟動城區空閑地增綠添彩工程,重點對木魚島、出口一級路、九裡工業園區、翻壩物流園四個重點區域內空閑地開展造林綠化800畝,其中植樹688畝、種植花草112畝,為城區增添了綠色,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

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6000畝。以新一輪退耕還林為契機,結合該縣產業發展特色,在全縣9個鄉鎮28個村實施以柑橘、茶葉、木本中藥材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基地4800畝,在5個重點貧困村實施以桃、李、甜柿、奇異果等為主的小水果基地1200畝,為貧困村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實施鄉村綠化美化工程。春冬兩次組織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全縣22萬人開展了義務植樹活動,完成植樹110萬株。林業局全力服務全域旅遊建設,多方籌資對九畹溪石柱山村、磨坪銀杏谷等鄉村旅遊產業村進行綠化美化。持續開展“綠色示範鄉村”創建活動,今年13個村通過省級驗收,獲得“綠色示範鄉村”稱號,全縣累計有33個村獲省級“綠色示範鄉村”稱號。

秭歸縣在加快生態造林植綠複綠的同時,還加大生態林業項目的謀劃和爭取力度,謀劃儲備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綜合治理試點、三峽水庫消落帶生態修複、森林病蟲害防治、精準扶貧安置點綠化美化等一系列林業生態修複項目,涉及總投資7.9億元。目前芝茅路生態廊道建設、智慧林業系統建設、出口一級路周邊生態修複、三峽生態建設配套種苗工程等項目的可研及初設工作已經全部完成。九畹溪國家級濕地公園已經國家林草局批複試點,長江經濟帶“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綜合治理秭歸示範縣建設也已經與中國林科院達成合作協定。

持續發力強管理核桃產業初見效

2012年,秭歸縣審時度勢,將核桃產業納入全縣“兩果兩葉”農業發展戰略,把核桃產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進行大力培植。經過多年發展,全縣核桃種植面積穩定在22.3萬畝,已經初具規模效應,“秭歸核桃”地理商標獲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秭歸核桃”榮獲省無公害產品。

2017年,縣委、縣政府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第一副組長、政協主席任常務副組長的長官小組,落實發展經費,明確部門職責,制定工作督辦機制,全面加強和推進全縣核桃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在2018年,秭歸縣把推進核桃產業發展當作首要任務來抓,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全縣核桃產業提質增效進程。縣委、縣政府多次組織召開核桃產業發展推進會、現場會,縣政府每年拿出1000萬元用於核桃產業發展,謀劃並舉辦了青果銷售、鮮食品鑒和第二屆核桃產業論壇等活動。

全縣為此專門成立了核桃技術服務中心和核桃研究所,著力開展核桃品種選育和關鍵技術研究,在充分調研基礎上,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關於核桃產業發展的工作計劃、實施方案、補助細則、考核辦法,結合秭歸縣核桃生產管理實際,編印《秭歸核桃周年管理技術要點》和《秭歸核桃豐產栽培實用技術》手冊,統一技術口徑,規範指導全縣核桃生產管理。

秭歸縣落實核桃示範園(戶)10506畝,高接換種118戶675畝,每園每戶落實1名技術人員。針對不同園(戶)的實際,確定不同的培管目標,圍繞目標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堅持“一園一策、因園施策”。

按照鄉鎮有技術員、村組有技術能手、戶有明白人的要求,在各核桃種植村、種植大戶中擇優選聘核桃中心技術員和村級技術員111人。對技術人員統一管理,實行目標考核機制,逐步培養一支本土不走的核桃技術人才隊伍。一年來主要圍繞核桃的整形修剪、病蟲防治、保花保果、施肥等管理技術開展培訓166場次,培訓核農68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24000份。

天保工程天天管天網管控天然林

秭歸抓生態建設先捍衛生態成果,加強對天保二期210萬畝森林資源的管護,選聘51名天保管護員和575名生態護林員,實行森林資源網格化管理。

秭歸天保一期全縣森林管護面積181萬畝,天保二期管護面積增加到210萬畝,淨增29萬畝。

秭歸縣天保工程啟動以來,共完成公益林建設43.5萬畝,新增有林地20萬畝;完成國有中幼林撫育2.3萬畝。全縣納入公益林面積為210萬畝,國家級和省級公益林153萬畝已按規定的標準足額兌現到位。

實現了“四增三降”。即:全縣林地面積由工程實施前的242萬畝增加到277萬畝,淨增35.5萬畝;森林面積由165萬畝上升到205萬畝,淨增40萬畝;活立木蓄積由419萬立方米上升到663萬立方米,淨增24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45%上升到78%。全縣水土流失面積和石漠化土地面積下降15%,由2000年的1335平方公里下降到1128平方公里,土壤侵蝕模數下降25.3%;土壤流失量35.5%。

秭歸縣通過天保工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了有效保護,天保工程的實施使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增多,生物豐富多樣性,森林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

秭歸縣通過天保工程的實施,經濟效益也逐步顯現,使由單一的農業經濟向多元化經濟格局轉變,極大的提高了農民收入。根據調查,天保工程實施以來,提供就業崗位2000多個,其中森林管護1000多個,公益林建設1000個,林農從中獲取收入3000餘萬元。

天保工程也拉動了生態旅遊業的發展。由於生態環境改善,生態旅遊發展迅速,泗溪、鳳凰山、芝蘭谷、石柱等生態遊,九畹溪泛舟,給秭歸帶來了生態旅遊收入,年接待遊客達到了300多萬人,帶動了交通運輸、餐飲服務、土特產及商品零售等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秭歸縣在工程實施期間,發展柑橘近10萬畝、發展板栗2.6萬畝、發展茶葉2萬畝、新發展核桃17.5萬畝、發展三木藥材2萬畝,新建茶葉加工廠11個,基本形成了乾果、鮮果、茶葉多元經濟格局和初具規模的林業產業。全縣實現了“人平一畝經濟林”的目標。

近10年來,全縣每年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達10萬多人,每年的打工收入近10個億,僅打工一項人平收入就增加2000多元,農民得到了較大的實惠。全縣森林資源淨增244萬立方米,木材生產效益淨增近10個億。

秭歸縣天保工程的實施,林草植被的增加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全縣乾旱、坍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明顯減少,確保了糧食增產和農業增收。

全縣設定森林資源管護站13個,劃定管護責任區202個,配備管護人員320多人,從2016年開始又增加了生態護林員575人,使管護人員達到了890多人,森林資源管護網格化。在管護方式上採用了專職管護人員管片,兼職管責任區,生態護林員管小班的管護模式。在管護方法上,實行了合約約定、培訓上崗、巡山記載、考核兌現的四製管理辦法。天保啟動以來,共完成公益林建設43.57萬畝。

秭歸縣從20年前全縣就取消商品材采伐計劃,停止了商品材采伐,逐年壓減農民自用材和燒材采伐限額計劃,降低木材消耗。對全縣森林劃定管護責任區,聘請管護人員進行全方位管護。

秭歸在公益林補償兌現過程中,以大數據為契機,通過大數據比對,嚴厲打擊以權謀私,虛報冒領、弄虛做假、侵佔集體利益的行為,在兌現中查問題找矛盾,邊查邊改,淨化了惠民政策落實的環境。

從天保啟動以來,共建瞭望台4座,人工監控點186個,樹立防火警示牌280多塊,形成無死角的監控網。

退耕還林興生態林經融合活結構

秭歸縣有林業用地277萬畝,森林覆蓋率79.4%。全縣退耕還林完成35萬畝,連續六年在國家階段性驗收中,面積保存率、面積合格率、林權證發放率、管護率都達到了100%、成林率平均達到了99.5%。。

通過退耕還林比項目實施前新增林業用地35.5萬畝、活立木蓄積134.5萬立方米。秭歸縣新發展多經林38萬畝,其中柑橘10萬畝、核桃14萬畝、茶葉8萬畝、板栗3萬畝、其它多經林3萬畝,全縣經濟林面積達到60萬畝。茅坪鎮利用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機遇,十一個村集中連片規模化發展茶葉基地3萬畝,楊林橋鎮建成了10裡核桃長廊1萬畝。隨著退耕還林工程柑橘、茶葉、核桃基地的建成,一批林業龍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格局和農戶+基地+公司+市場的經營模式已經形成。

秭歸縣以退耕農戶為實施主體,充分尊重農戶意願,在符合對象和適地適樹的前提下,退多少,退什麽,由農戶說了算;指導退耕農戶合理間作,增加農戶短期收入;長期跟蹤進行技術培訓,促進早見成效,通過這些政策的引導,極大調動了退耕農戶積極性。為使退耕還林達到退得下、穩得住,不複耕,能致富的目的,實現生態和經濟雙贏。

秭歸縣在茅坪鎮九裡村開展2018冬季植樹攻勢。(圖片來源於三峽晚報)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