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古代皇帝基本沒胖子?其實有,而且不少

打江山吃不好穿不暖可以理解,怎麽他們的子孫後代也胖不起來?

回答如下:

我們首先需要拆解下題目,就是“古代”、“皇帝”、“子孫後代”有沒有胖子?

答案是:有,而且不少。

題主可能是看了清朝歷代皇帝畫像之後得出的結論。

確實,清朝的列位皇帝胖子比較少,唯一一個確定的大胖子,應該是清太宗皇太極。

清雍正時人阮葵生《茶余客話·清帝甲弓》載:

太宗體豐鎧重,乘小白行百裡,乘大白止行五十裡。今昭陵前肖其形立石馬二,呼曰小白、大白。

“體豐”就是肥胖,良馬只能馱著他走50裡或100裡……

明朝就比較多了,明仁宗朱高熾體胖行動遲緩,需要內侍攙扶行動,也因此不被明成祖朱棣所喜。

明神宗朱翊鈞也是體胖,且有足疾,所以不利行動,給太后請安都要膝行前進。

再往前看,開國皇帝的形象,如宋太祖,這是正經的武將出身。

宋太祖雙下巴都出來了,肯定不算瘦人了,史書記載,他“或因宴會,至醉經宿”,也是整天整宿地喝,這生活習慣也是亂套的,想瘦也難。

再來看看面貌清秀的宋朝皇帝,仁宗。

北宋的絹本,類似的筆法,胖瘦對比,一目了然,所以說,開國皇帝瘦,肯定是不恰當的

《步輦圖》是當時人所繪,裡面的唐太宗,也和宋太祖一樣,怎麽看都不是瘦人。

這些是比較可信的畫像,至於網上流傳的“歷代帝王圖”其實很多是後人想象作品,並不能反映本人的真容。

另外幾位史書明確說“胖的特殊”的皇帝,也可以看看。

比如金哀宗完顏守緒在城破國亡的時刻說:

朕體素肥,不便於鞍馬馳突。

騎馬逃亡已經不行,那應該是真的胖得出奇了。

北齊穆宗高延宗,《北齊書》稱:

延宗容貌充壯,坐則仰,偃則伏,人笑之。

也就是坐姿就後仰,低頭則趴地上,主要是有顆大肚子墊著,人人都笑話他。

不過這位亡國之君卻不是馬都上不得的“弱雞”,在北周滅亡北齊的最後時刻,仍奮勇奮戰,據《北齊書》記載:

周軍圍晉陽,望之如黑雲四合。延宗命莫多婁敬顯、韓骨胡拒城南,和阿於子、段暢拒城東。延宗親當周齊王於城北,奮大槊,往來督戰,所向無前。

可見胖子也並不是都不能打,扛著“大槊”,長4、5米的大家夥往來拚殺,還是有幾兩“疙瘩肉”傍身的。

另一位南朝的皇帝,宋明帝劉彧,因為身形肥壯,曾經被廢帝劉子業貶稱“豬王”,可見也是個胖子,後來他忍辱負重,政變殺死了劉子業。

這是說歷史上的胖子皇帝們,之所以留名, 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同行們”不胖,而是因為他們胖得出奇……

至於清朝皇帝不出胖子,資料比較充裕,我們可以分析一二原因:

1,規定飲食為一日兩餐,受到嚴格的祖製規矩約束,很難真正暴飲暴食;

2,清朝皇帝的運動量很大,工作壓力也並不輕,幾乎從早到晚都有滿滿的工作和禮儀任務安排;

3,清朝皇帝從皇子時代,就有今天看起來都堪稱嚴苛的規矩教育,這一套東西說不上科學,但是非常的有規律。

當然,前代的宮廷也有類似的東西在,為什麽養出那麽多胖子,可能也和飲食結構有關。

現實是,今天的飲食結構最終形成,已是明清之後,在這之前,《夢溪筆談》卷二四中記錄到:

大底南人嗜鹹,北人嗜甘。魚蟹加糖蜜,蓋便於北俗也。

北方人好吃甜口,是不是和今天的認知不同?

好吃甜食,又大量進食羊肉(宋代上層階級到了臨安仍主要吃羊肉,而非豬肉)、酪漿(奶製品),豈有不胖的道理?

- E N 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