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舌尖上的訓詁:中國古代關於食羊的記載

喵~“舌尖上的訓詁”系列又和大家見面啦!今天的盛宴是……

文 / 王 寧

羊在中國素有令名,從漢字看,“祥”、“善”、“美”、“羲”都從“羊”。古代吉禮用羊,卿贄用羔,都表現了對羊的讚賞褒揚。《春秋繁露》解釋人們對羊的好感說:“羔飲其母必跪,類知禮者,故羊之為言猶祥。”文天祥的《詠羊詩》稱:“長須主簿有佳名,羵首柔毛似雪明,牽引駕車如衛玠,叱教起石羨初平,出都不失成君義,跪乳能知報母情,千載匈奴多牧養,堅持苦節漢蘇卿。”——一個多麽美好的義畜形象!

是的,羊羔哺奶時是跪下的。但這只是一種自然生態,附會到義與禮,是人的觀念所致,那恐怕是秦漢以後的事了。遠古時,人們對羊的好感,恐怕大都是實用的,《說文解字》“美”訓作“甘”,本義是味美,美貌、美好之義都已是引申義,“美”下說:“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羸”訓“瘦”,徐鉉說:“羊主給膳,以瘦為病”;“羞”下又說:“進獻也,從羊,羊所進也。”;“羨”當“貪欲”講,上從“羊”下從“㳄”,“㳄”訓“慕欲口液”,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口水,望羊而流口水,是謂貪欲。凡此種種,都說明羊的價值主要在食用。宋代的黃魯直《戲答張秘監餽羊詩》說:“細肋柔毛飽臥沙,煩公遣騎送寒家,忍令無罪充庖宰,留馬兒童駕小車。”——黃魯直筆下羊的形象比起文天祥之寄義,則平易多了,顯出一種無辜的獲罪狀,然而“充庖宰”,卻樸素地道出了羊的真實價值。

翻開古代的藥經與食經,可以進一步明了羊主給膳的原因。羊肉味甘而大熱,性屬火,食後可以補中益氣,安心止驚,開胃健力。肥羊肉煮湯,如加上當歸、黃芪、生薑,對產後厥痛、大虛、帶下之病,可謂湯到病除。羊的頭、蹄、皮均可益氣,血、乳有滋中之效,羊油止痢,心、肺、腎補心,羊肝明目,連骨髓都是上好的滋補物。只有羊腦不宜食用,卻可以治皮膚病。羊的身上處處都是寶,食一羊而利全身,還加上,羊性成群——“群”字從“羊”,徐鉉說:“羊性好群,故從羊”——便於馴養和繁殖,其類必多,它在食用畜中居首位,是毫不奇怪的。

中國古代關於食羊的記載很多,許多傳聞及逸事頗具情趣,這裡介紹兩則。《清異錄》記載:竇儼眼睛有病,快到失明的地步,遇良醫,勸他多吃羊眼,竇儼就天天吃羊眼湯,一直到死,家裡人把羊眼湯稱雙暈羹,世人則稱學士羹。《青州雜記》載:熊翻每次請客,飲酒至半,總要殺一隻羊,讓客人自己割取喜歡的部位,然後用各色彩線系上記號,等蒸熟了,自己憑彩線認取,用竹刀切食,稱作過廳羊。——這些故事,都說明食羊的普遍。只是羊肉性熱,隻宜冬春食用,產地大部在西北多草地帶,所以現代的首位已被豬肉取代了。

王寧,1936年生,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北師大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主任,章黃之學在當代中國的重要傳人。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范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范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