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國“使者”同赴火星 共創人類太空探索新歷史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 這個夏季,三個地球“使者”正同期前往火星。繼阿聯酋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20日在日本升空,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被送入穹宇,美國航天局“毅力”號火星車也於30日踏上征程。

雖然任務、特點各不相同,但三國探測器正在人類探索太陽系的征程中共同創造歷史。澳大利亞火星學會地質學專家喬恩·克拉克指出,阿聯酋的“希望”號探測器和中國的“天問一號”探測器有力說明了“太陽系探索不再是歐美國家的特權,而是全球性事業”。

每個地球“使者”都是開拓者,它們不僅會增進我們對宇宙的了解,也將拓展整個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遠航星辰大海,正在成為外空命運共同體的共同事業,探索未知、拓展人類疆界是所有太空任務的共同目標。

2020年7月23日,中國在海南島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新華社記者趙穎全攝)

同期抵達 目標有別

如果一切順利,“希望”號、“天問一號”和“毅力”號三個火星探測器均將於2021年2月抵達火星軌道。它們體態各異,具體目的地也各不相同。

“希望”號重約1.5噸,高約2.9米,其太陽能電池板完全展開時寬約8米,攜帶3組研究火星大氣層和監測氣候變化的設備。“天問一號”重約5噸,是目前中國發射的最重的深空探測器,包括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其中著陸巡視器又由進入艙和火星車組成,搭載13項有效載荷,堪稱陣容強大。“毅力”號火星車大約3米長、2.7米寬、2.2米高(不含機械臂),重約1025千克,大小相當於一輛小汽車,它攜首架火星直升機“機智”號一同前往火星。

依照計劃,“毅力”號將於2021年2月18日在火星赤道以北的耶澤羅隕石坑登陸。“天問一號”將在進入環火星軌道後,先進行約2.5個月的環繞飛行,再擇機實施降軌機動;著陸巡視器將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定區域實施軟著陸。與另外兩個火星探測器不同,阿聯酋的“希望”號不會在火星著陸,而是在距火星表面2萬至4萬公里的軌道上環繞火星運行。

7月30日,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毅力”號火星車搭乘的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公司“宇宙神5”型火箭發射升空。(新華社發 美國航天局供圖)

任務各異 “本領”不同

“希望”號繞火星運行一周需要大約55小時,計劃持續圍繞火星運行至少兩年,其主要任務是觀測火星大氣和氣候變化等。它將像天氣衛星一樣收集火星不同區域在不同時間的天氣數據,幫助研究人員更全面了解和掌握火星的氣候條件,為未來進一步探測做好準備。此外,它收集的數據還有助研究火星大氣層的演變。

“天問一號”按計劃將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個目標,即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成功著陸火星以及火星車巡視勘測。美國《科學》雜誌近期發表文章指出,火星登陸是太空探索中最具挑戰性的壯舉之一,此前從未有國家在首次探索火星任務中就做到環繞、著陸和巡視“三連勝”。

“毅力”號火星車的核心任務是尋找在火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跡象。此外,其任務還包括收集火星岩石和土壤樣本以備未來送回地球、調查火星的氣候和地質特徵、測試未來人類和機器人探索太空所需的技術、為人類登陸和探索火星探路等。“毅力”號至少花費一個火星年(約687地球日)對著陸區域進行探索。

2015年5月25日,在阿布扎比舉行的阿聯酋太空署戰略發展計劃啟動儀式期間的“太空博物館”展覽上,一位與會人士(中)與來自阿聯酋大專院校的學生在航天模型前交流。(新華社記者安江攝)

各具意義 共創歷史

兩個軌道飛行器、兩個火星車、一個直升機……數量如此眾多、種類如此多樣的科學設備同期前往同一個地外行星,這在以前從未有過。儘管並非人類最早的“探火”之旅,但正如英國《自然》雜誌發表評論所說,如果一切順利,這些任務將改寫人類對火星的科學理解。

共赴火星的同時,三個探測項目還分別具有不同尋常的獨特歷史意義。

“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是阿聯酋探索太空、尋求未來的關鍵一步,也是阿拉伯世界第一個行星際飛行任務。阿聯酋火星探索任務項目主管奧姆蘭·謝拉夫認為,“希望”號的成功發射向青年人發出強有力信息,增強了他們對國家的信心。

“天問一號”任務的目標包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中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美國《月球熱:新太空競賽》一書作者萊昂納德·戴維撰文指出,從科學上講,“天問一號”任務是研究火星形態、地質、礦物學、空間環境以及水冰分布最全面的一項任務。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國家天文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弗拉基米爾·蘇爾丁認為這一任務是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迅速發展的又一標誌。

“毅力”號火星車是美國火星探索計劃中的重要一環。作為“好奇”號火星車的繼任者,“毅力”號火星車的工作建立在此前火星探測器的基礎之上,而它此次執行鑽孔采樣任務,又將成為美國未來火星采樣返回計劃的先驅。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有關項目人員馬特·華萊士說:“這是第一次,我們去另一顆行星尋找生命跡象,也是第一次,我們采集另一顆行星的樣本並可能將其帶回地球,當然,還有很多第一次將要發生。”(執筆記者:郭爽;參與記者:馮玉婧、羅國芳、蘇小坡、張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