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管濤:四措施應對服務貿易逆差持續擴大衝擊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 管濤

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繼續增加,卻無礙全年經常項目重回順差。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國際收支口徑的服務貿易逆差額達2913億美元,較上年增加259億美元,相當於同期貨物和服務貿易順差降幅1004億美元的25.8%,佔比較上年回落45.9個百分點;服務貿易逆差額較上年增長9.8%,增速較上年回落了4.0個百分點。

從項目來源看,服務貿易逆差擴大主要是因為“運輸”“旅行”和“知識產權使用費”項下淨支出增加。我國服務貿易自1998年起持續逆差,且近年來有加速擴大趨勢。謹慎地看,鑒於我國初次收入和二次收入項目2015年起開始逆差,因此,在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體逆差之前,經常項目很可能就已變為赤字,進而可能增加國際收支總體平衡的脆弱性。經常項目結構性逆差需要依靠資本流入來彌補,而無論是引進外商直接投資還是間接投資(如對外以股票、債券、外債等方式籌資),都會有利潤匯出、分紅派息、還本付息的需要。但經常項目持續逆差,意味著本國缺乏內生的債務償還能力,進而容易受製於人。

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危機的教訓看,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都是波動性較大的短期資本流動,且任何資本流動衝擊都是從資本流入開始的,之後才會有資本流入枯竭或資本流向逆轉的風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新加坡貨物貿易逆差達到GDP的20%-30%,經常項目逆差相當於GDP的10%左右,卻沒有爆發典型的國際收支危機(即貨幣危機疊加債務危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新加坡通過吸引較為穩定的外來直接投資流入來彌補,並形成了後期的國內生產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代初,新加坡經常項目和貨物貿易先後轉為持續順差且佔GDP之比不斷上升。

應對服務貿易逆差持續擴大的潛在衝擊,需要未雨綢繆。一是借中國經濟加快結構調整、轉型更新之機,大力發展國內服務業,提升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減少對服務業進口的過度依賴,增強服務業出口創匯的能力。二是加快國內創新發展,減少對境外知識產權引進的過度依賴,特別是要擺脫關鍵核心技術被境外“卡脖子”的情況,同時增加知識產權使用費收入。三是在鼓勵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同時,繼續支持有條件的國內企業對外投資,提高外匯資源使用效率。四是繼續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發揮匯率調節的穩定器作用。通過上述第一、二項措施,延緩中國貨物和服務逆差的到來;通過第三項措施,延緩中國經常項目整體逆差的出現;通過第四項措施,增強中國國際收支的自我調節能力。(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中證網和中國證券報立場。本文更多內容詳見2月13日中國證券報觀點與觀察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