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廣州疫情感染者19天增加到127人,變異毒株該如何防控?

據廣東省衛健委通報,2021年6月8日0-24時,廣東省新增7例本土確診病例,均為廣州報告;另有本土無症狀感染者轉確診病例1例,廣州報告。從5月21日發現首例感染者至今,廣州本輪疫情感染鏈已延長至127人。

廣州市副市長黎明在5月31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曾介紹,本次廣州疫情的所有感染者病毒基因測序高度同源,所感染均為印度發現的變異毒株。

對此,央視新聞報導稱,廣州本輪疫情是在印度發現的變異病毒首次在我國國內出現社區傳播。中國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以來,已經歷了由境外輸入病毒傳入以後引起本土傳播的30多起疫情,積累了豐富的抗疫經驗,但該變異株仍然對現有的防控措施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教授魏晟對界面新聞介紹,變異毒株帶來的挑戰主要在兩方面,第一是源於印度的變異毒株具有傳染速度快、傳染力強的特點,短暫的非直接接觸就可以造成傳播。第二方面是變異毒株也導致大量無症狀感染者出現。

魏晟解釋,無症狀感染者的主要問題是目前沒有很好的篩查手段,核酸檢測的靈敏度有限,容易發生漏診,抗體檢測雖然更準確,但在大面積接種疫苗的情況下,也失去了意義,因為接種過疫苗的人都會產生抗體,無法通過產生抗體這一指標判斷這個人是否感染過病毒。

5月21日,廣州市確診本輪疫情第一個病例——75歲的郭某。郭某在5月18日自覺不適,後服用感冒藥。第二天出現低熱,於5月20日下午步行到荔灣區中心醫院發熱門診就診,發熱門診對其進行例行的核酸檢測,當天晚上報告初篩結果呈陽性,第二天確診。

郭某確診後,她曾就餐的廣州市荔灣區“又一間茶點軒”餐廳的一名服務生與一名顧客先後被篩查出核酸陽性。隨後短短6天,病毒已經通過感染者的家庭、社交活動,完成了四代傳播。

對於本輪廣州疫情源頭,@廣州荔灣發布 5月23日曾通報,結合病例臨床表現、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檢測和基因測序結果,經專家組綜合評估,初步判斷郭某為境外輸入關聯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其病毒屬於在印度出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株,不排除是意外暴露造成偶發感染。

最早發現於印度的變異毒株B.1.617,具有潛伏期短、病毒載量高他、傳播速度快的特點。魏晟向界面新聞介紹,該變異毒株最大的特點是傳播速度快,有研究顯示,英國發現的變異毒株的傳播率是原始毒株的1.5倍,而印度發現的變異毒株的傳播率在此基礎上又提升了1.6倍。不過,魏晟稱,雖然傳播速度快,但這種變異毒株的致病性、致死性和以往的病毒株比較沒有明顯的差異。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首席專家蔡衛平在接受央視採訪時介紹,此次廣州疫情患者鼻咽拭檢測新冠病毒核酸載量特別高,比去年的患者高出接近一倍。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高山對界面新聞表示,病毒載量高實際上是證明了病毒的毒性在減弱,“有數據顯示病毒已經減毒了,所以只有在載量很大的情況下,感染者才會表現出臨床症狀。”他解釋,廣州本土疫情出現大量無症狀感染者也和病毒毒性減弱相關。

此外,高山還提出,應該密切注意新型冠狀病毒關鍵氨基酸突變和更大範圍的突變(如重組)的出現,及時評估對疫苗接種效果的影響。高山向界面新聞介紹,醫學權威雜誌《柳葉刀》刊登了一篇針對輝瑞mRNA疫苗的研究報告,研究發現,相比原始毒株產生的抗體,完全接種2劑輝瑞疫苗的成年人,對印度發現的B.1.617.2變種產生的抗體降低了6倍。

“疫苗產生的中和抗體作用於病毒,最主要就是通過與病毒RBD結構域的關鍵氨基酸結合,進而阻止病毒進入細胞。”高山解釋,此次印度發現的變異株B.1.617的兩個突變位點分別落在兩個包含關鍵氨基酸的重組區,需要高度重視。

對於國產疫苗對源於印度的變異毒株是否具有保護作用的疑問,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表示,目前相關研究還在進行中,並沒有得出結論。6月5日,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尹衛東在央視《新聞1+1》節目中表示,“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現在中國的滅活疫苗,兩針完成免疫以後,就在我們體內已經建立起免疫記憶。我們最近已經完成了二期臨床研究,就是打完兩針劑次的志願者,在隔三個月六個月之後接種第三針,抗體可以迅速地在一周內跳到10倍,半個月就可以達到20倍。”

此前,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科研突破組疫苗研發專班專家組成員邵一鳴曾介紹,我國採用滅活疫苗的技術路線,在應對變異毒株方面非常快捷,“對變異毒株進行一定的培養鑒定之後,整個生產工藝不需要做任何變更,只需要在投料端投放變異毒株,經過一個生產周期,那麽產出的就是針對變異毒株的新疫苗。”

面對來勢洶洶的變異毒株,我們的常態化防控措施該如何應對?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譚曉東告訴界面新聞,針對變異毒株的防控需雙管齊下。他表示,一方面,疫苗現在看來還是有相當程度的保護作用,應鼓勵大面積接種。但需要強調的是不等於接種了就安全了,因為體內免疫反應的建立需要時間,他解釋,“打完第二針的兩周以後,體內的抗體才有效建立,而且疫苗的保護率也達不到100%。”此外,譚曉東再次強調,最關鍵的是要做好個人防護,戴好口罩,勤洗手,避免人群聚集,保持社交距離。

譚曉東表示,找到疫情的傳染源是疫情防控的關鍵工作之一,但溯源、找到零號病例會非常困難,“對當前狀況來說,搞清楚到底是什麽途徑傳播過來的,對我們是會有幫助,但可能遠遠不是最重要的。”他說,最重要的防控措施還是大規模的核酸采樣以及對於重點區域的封控管理,這樣才能切斷病毒傳播途徑、控制社區傳播。

廣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張周斌在央視《新聞1+1》節目中也表示,面對傳播如此迅速的變異毒株,防控要做到精準,大規模核酸篩查是有效且有必要的。張周斌介紹,一方面,規模核酸篩查隊伍一定要有充足準備,所有的預案必須全部做好,另一方面,流調方式、信息傳遞必須要加快。變異毒株的傳染速度要求必須一邊流調、一邊獲取關鍵信息、一邊反饋關鍵信息,後方人員接到反饋的關鍵信息後,同步開展相應疫情的處置、重點場所的管控等,只有這樣才能和病毒去搶時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