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梵淨山:守得青山見月明

我們要樹立綠色財富觀、資源觀、開發觀,把生態優勢作為發展最寶貴的戰略資源,千方百計保護青山綠水、藍天淨土,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守住底線,走出新路,書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答卷。

梵淨山太火了。

昨天一大早,朋友圈看到兩條資訊:一條是來自江口縣旅遊部門的預警資訊,截至7點55分,梵淨山景區遊客量已近7200人,已達承載量的90%,呼籲遊客到周邊景區遊玩。另一條是來自梵淨山西麓印江自治縣紫薇鎮的消息,8時左右,梵淨山西線遊客排起長龍,建議其他遊客暫勿前行。

梵淨山

梵淨山旅遊熱已有數年,但在非節假日如此火爆還是鮮見,以往“十一”黃金周遊客爆滿的情形如今已成常態。就在7月初,巴林召開的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梵淨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3處世界遺產和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產。申遺成功,經各路媒體鋪天蓋地宣傳,梵淨山迅速走紅,遊客紛至遝來也是意料之中。

筆者不禁想起第一次上梵淨山時的情形。12年前的國慶假期,我因工作原因上山採訪,從銅仁乘坐班車到江口,再轉乘到山腳,一路顛簸,人影稀疏。在山門口詢問售票處門票銷售情況,得知日售票大約兩三百張。沿萬步雲梯拾階而上,風起雲湧,山河壯麗,惜遊客寥寥,美景困深閨。原因很多,如交通不便,知名度不高種種,不一贅述。

其實,申遺成功只是梵淨山旅遊火爆的助推器之一。多年來,銅仁市潛心打造以梵淨山為龍頭的旅遊業,久久為功終結碩果。深層次上看,良好的生態環境才是真正的內核所在。正如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認為,梵淨山是珍稀瀕危動植物珍貴的棲息地,古老孑遺植物的避難所,特有動植物分化發育的重要場所,黔金絲猴和梵淨山冷杉在地球上的唯一棲息地,水青岡林在亞洲重要的保護地。

如今,梵淨山的森林覆蓋率高達95%以上,繁衍著野生植物和動物達7154種。這和人們的保護有莫大關係。歷朝歷代官府針對梵淨山保護頒布了系列禁令,清道光年間貴州巡撫麟慶和布政司按察使李文耕豎立《禁砍山林碑》,“嚴禁采伐山林,開窯燒炭,以培風水事”,銅仁知府敬文豎立《禁樹碑》以示警誡。1984年成功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成為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

可以說,守住了青山,才有了金山。這樣的實例比比皆是。印江洋溪鎮桅杆村,地處偏遠,山高坡陡,多年前,村民靠上山砍柴燒炭賣炭謀生,山林毀了,水土流失、滑坡等災害頻發,村民依然窮困。後來,賣炭翁當上種茶人,坡坡發展起茶園,山頭披綠,鼓了腰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桅杆村的村民們有了切身的體會。對於喀斯特地貌的貴州來說,生態更是經不得半點破壞。石山上的樹,砍了,很可能就再也長不出來了,如同好不了的瘡疤,成了永遠的痛。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萬山的變化會給人們一些啟示。這是黔湘邊界的一座特別的“山”,山裡曾經裝滿寶藏——朱砂,采冶史有上千年,曾是我國最大汞工業生產基地。竭澤而漁式的資源型之路終不長久,到上世紀末,礦枯竭了,企業撤了,這裡一度成了影響發展穩定的“火藥桶”。希望,在綠色轉型發展上。在各級的關心和政策的支持下,萬山人在廢棄的汞礦遺址上建起了朱砂古鎮,老礦區變成了新景區,死資源變成了活資源,終於找回了久違的幸福感。

綠色,孕育無限生機。發展旅遊,是“保生態”的最佳之選,是綠色富民的一條捷徑。但也要注意到,旅遊資源也不能過度開發,保護好是前提。不然,也難免陷入透支而衰竭的困境,這樣的警示有很多。對於梵淨山,票價不漲固然好,但長遠看,控制遊客流量才是真。真正把梵淨山的龍頭作用舞起來,帶動整個銅仁乃至貴州旅遊業的持續井噴。這也是梵淨山未來發展的應有之意。

多彩貴州,美在生態。生態,是永恆的財富。我們要樹立綠色財富觀、資源觀、開發觀,把生態優勢作為發展最寶貴的戰略資源,千方百計保護青山綠水、藍天淨土,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守住底線,走出新路,書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答卷。(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