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七七事變”--戰爭在8日凌晨4時許打響

81年前的此刻,“七七盧溝橋事變”正在進行之中,日本華北駐屯軍第一步兵聯隊一木大隊的第8中隊在該聯隊指揮官牟田口廉也的指揮下,正準備向中國守軍發動進攻......

宛平城,盧溝橋,這個今天處於北京四環外五環內的小小城池和小橋,從此成為一個記載於歷史的重要標誌,成為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起點。

在今天看來,當時的北平雖然不是中國的首都,也是中國的重要地區,日軍在此發動對中國軍隊的攻擊,簡直不可思議。而在81年前,這卻是冷冰冰的事實,日本侵略軍並不是一夜之間來到此處,也不是連續攻佔來到此處,而是根據1901年與清政府簽訂的《辛醜條約》第九款,派駐中國的軍隊,稱“華北駐屯軍”,1930年前,日軍駐軍兵力不到1000人。到七七事變爆發前夕,日本秘密調派關東軍進入京津地區,北平的北、東、南三面其實都已被日軍控制。

北面,是部署於熱河和察東的關東軍一部,西北面,部署有關東軍控制的偽蒙軍8個師4萬人;

東面,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所統轄的偽保安隊,約17000人。

南面,日軍“華北駐屯軍”強佔豐台,逼迫中國軍隊撤離。

盧溝橋成為北平中國守軍的唯一對外通道。

日軍1936年即開始頻頻展開演習等軍事行動,日軍的狂妄有史料記載“1936年9月18日,在豐台的日軍一個中隊遇到訓練歸來的中國駐軍一個連隊,日本小隊長及兩名騎兵策馬衝入中國連隊隊列。日本步兵第一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命令部隊向中國駐軍開火,中國駐軍被迫從豐台撤退至兩公里外的地方。”

此後,日軍以宛平城、盧溝橋為攻擊點的“軍事演習”日益頻繁地舉行。

中國方面的守軍力量則是相反,1935年《何梅協定》後,中央軍黃傑,關麟徵兩軍撤出河北省,這樣其實北平僅剩下宋哲元的第29軍,該軍1937年兵力為4個師10多萬人。裝備上山炮,重機槍等重武器並不多,步槍多為漢陽造和山西仿製的三八式,每名士兵身背一把镔鐵大刀是29軍的顯著標誌。

1937年7月7日晚上7:30,日本華北駐屯軍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在緊靠盧溝橋29軍駐地附近進行演習,22:40日軍聲稱有一名士兵“失蹤”(其實僅20分鐘這名士兵就已經歸隊),隨即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被29軍第37師110旅219團嚴詞拒絕,半夜零點左右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長秦德純接到日本駐北平特務機構長松井太久朗的電話,要求仍是立即進城搜查。而日軍其實早已擬訂了作戰方案。

7月8日凌晨4時許,日軍向中國守軍發起攻擊,中方29軍219團第3營在吉星文團長率領下,立即反擊。

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派遣步兵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率領天津的主力部隊前往豐台,並在上午9時命令:“解除盧溝橋附近中國軍隊的武裝”,下午18時5分,日軍炮轟宛平城。

戰事持續了20天,28日,日軍動用朝鮮軍第20師團,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11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1萬多人,在100多門大炮,裝甲車和數十架飛機的掩護下,向駐守北平南苑,北苑,西苑的第29軍132師,37師,38師發起全面攻擊,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及萬餘名將士壯烈殉國。

29日,北平淪陷。

日軍參謀本部在《在華北使用武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中有如下記錄:兩個月解決駐扎北平一帶的宋哲元第29軍,三個月擊敗國民黨中央軍。

狂妄使日軍陷入了中國抗日戰場的泥淖,盧溝橋事變日軍指揮官牟田口廉也這樣的莽夫軍官在當時日軍中上下皆有,他們使無數日軍斃命於機槍火舌之下,日本最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但回望那段歷史,這是一個大國不該淪落的地步,從GDP佔全球1/3到成為一個弱國,僅僅百餘年時間,弱,不止是國力弱、軍力弱,根本上更是精神弱、意志弱,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的一場血火洗禮。

紀念,是為了讓恥辱不再重來!

《聯合防務》原創出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