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螢幕上的外教:農村小學引進跨洋直播改進英語教學之後

上課鈴剛響不久,河南焦作孟州市趙和鎮東小仇小學的一處教室中,32名學生緊緊盯著黑板角落處掛著的幕布,用英語向外教老師打招呼。網絡帶著孩子們稚嫩的聲音“跨過”太平洋,又從那頭傳來外教的回應。“Hello,How are you today?”外教問。學生們答,“I’m fine ,Thank you。”

這是東小仇小學的一堂英語直播課,通過一塊螢幕,這些學校的學生接觸到了純正的英語表達。本校英語老師將直播課形容為“及時雨”,他們“領教”了外教的教學方法,也在學習、摸索,試圖改變依靠錄音機和動畫片教學的現狀。

“作為農村學校,能有外教直接給學生上英語課,這個資源很珍貴。”孟州市教培中心教研處長趙順新說,孩子們知道了“外邊的世界這麽精彩”,這樣的英語課或可改變許多孩子的命運。

東小仇小學,僅是引進“螢幕上的外教”的學校之一。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採訪了國內多所推行“螢幕上的外教”的學校,有學校老師說,學生們變得更有自信,聽力有很大的提高,敢說英語也喜歡說了。

不過,在多數受訪教師看來,目前的直播外教課“涉及的面太窄”,遠遠不夠。

偏遠學校的“英語教學”困境

澎湃新聞採訪的多個學校,均曾被英語教學師資薄弱、教學方式落後困擾。

東小仇小學異塵餘生了周邊的9個行政村,孩子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上英語課,難度不大,但“口語”能力差。“老師們學歷多數是大專,有個別是本科。”副校長龐佔軍說,身處農村學校,學生們接觸純正英語的機會很少,“一般通過錄音機”,老師怎麽教,學生怎麽學。

與東小仇小學情況類似的還有內蒙古滿洲裡市旺泉小學,該校教師張豔華教了18年英語,用得最多的也是“錄音機”。張豔華告訴澎湃新聞,老師用錄音機放英語,學生跟著讀,但效果始終不太好。

相對於其他偏遠學校,山東德州市慶雲縣慶雲四中小學部條件稍好一些,但其英語教學也多靠放動畫片。該校小學部教師李原(化名)介紹,英語課上,學生會通過視頻理解英語文本的大意,之後再跟老師念,接著是小組練習、自己操練。

“我會做一些圖片和簡筆畫輔助教學,有時候還會做一些簡單的教具。”河北邢台市會寧鎮完全小學英語教師樊美靜從教15年,多在鄉村學校教書,經驗豐富,為提升英語教學效果想了不少辦法。“這樣教了幾年下來,感覺學生做題還可以,但缺少語言環境,交流不起來。”

就農村學校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2015年左右,新教育基金會曾專門作過調研,發現不少學校沒有專職英語老師,甚至有學校因此停掉英語課。“城市的學校可能還有資源去請外教,但是鄉村是沒有的。”新教育基金會秘書長戚星雲介紹。

緣於這一現狀,該基金會決定和已有相關經驗的宜格思英語合作,共同發起新英語公益項目,通過直播的方式,將外教資源和鄉村的孩子“對接”起來。

通過直播,外教“來了”

2017年6月,寧鎮完全小學辦公室主任通知教師樊美靜,“外教直播課堂”項目在該校試點,可以報名申請。

“我就特別興奮,立刻去給自己教的三年級孩子報了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剛剛接觸英語,(有了外教課)相當於一開始就有了語言環境。”樊美靜曾在城裡一所有名的初中任教,而這所學校聘請過外教,她知道“外教的好處”。

聽說有外教“直播上課”後,孩子們卻有點不安,擔心“和外教說不上話”。樊美靜記得,第一次看見幕布上的外教,孩子們表現得很靦腆。“外教會把學生叫到台前去,一對一地問些簡單的問題,比如你叫什麽名、幾歲啦?這些對話在我課堂上,孩子們講得很流利了,但外國老師這麽一問,語音語調不同,孩子們就不確定了,聲音特別小。”樊美靜在一旁看著也著急。

李原所在的慶雲四中小學部,第一次直播課上,孩子們一看是真的外教老師,“啊”地喊出聲來,覺得好玩,“興趣特高”。但和樊美靜班級學生遇到的問題一樣,“融入不了”課堂。“孩子聽慣了中式發音,面對外教老師們地道、專業的口語,有點蒙蒙的。”李原說。

外教給孩子們帶來了的新鮮感。寧夏銀川市西夏區回民小學老師金雯回憶,孩子們上課時雖然害羞、靦腆,但一下課,腦子裡一堆疑惑,圍著老師便問,“螢幕上的老師在哪裡呀?”“這邊是怎麽跟那邊的老師連起來呢?”

通過螢幕,來自美國的外教Anna能夠感受到孩子對她的“好奇”。“因為我是外國人,孩子們對我的一切都很感興趣,比如語言、生活和文化習俗。”

Anna認為,這是一種“雙向學習”,她教學生們英語,後者也會將英文單詞或句子翻譯成中文教給她念,“雙方都有一種天然的想要學習對方文化的衝動”。

接受新教育基金會與宜格思英語直播公益項目招募後,外教們有機會到中國旅行並拜訪不同的學校。Anna到過一些偏遠地區的小學,“走過一條很長的路”,和孩子們及家長見面。“每到一個學校,我都覺得中國的學校和學生很真實,他們想要學習的欲望非常強烈,這對他們來說,或是唯一一個可以接觸說英語的人的機會,這一點讓我很有感觸。” Anna稱。

從2015年至今,新教育基金會的公益項目已使390余所學校受益,目前在進行的項目中有50余所學校,招募了27名外教老師,平均每人負責兩到三個學校。對這些學校而言,直播課堂上的外教就像“及時雨”。“我們原來的教師都是中國人,經常是中式英語,肯定不如外教說得好。”李原說。

作為新教育基金會工作人員,戚星雲曾在2017年前往河南一所小學聽過“直播課”,印象深刻。“和大部分本校教師相比,外教的確更會互動,引起學生對英語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戚星雲說。

安徽銅陵市義安區鍾鳴中心小學給五年級學生開了直播課,據校長章彬觀察,外教上課有激情,通過各種肢體語言,讓孩子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儘管離得遙遠,‘我在這頭、他在那頭’,但溝通順暢。”讓章彬看重的還有外教的“課外知識”,在英語環境中成長的老師們,更能拓寬學生知識面。

澎湃新聞在東小仇小學走訪時發現,與其他普通班級英語課時“沉悶的氣氛”相比,“直播班”的孩子更為勇敢自信,回答外教提問時都往前湊。一名小女孩各科成績不怎麽好,唯獨對英語“非常喜歡”,但在此前,除了課本,學習英語的機會很少。她喜歡外教“遊戲的教學方式”,總覺得上課時間不夠。

螢幕兩端的“磨合”

因為一塊幕布,外教和偏遠地區的中國學生有了“面對面”的機會。但雙方在課堂上“融合”並取得教學上的成功,這個過程並不簡單。教師們普遍反映,外教開通直播課之初,難度很大,學生們跟不上。

“項目方和外教沒有考慮到我們這兒比較偏吧,弄得特別難,一個繪本故事,上面有不少生詞。”張豔華說。

金雯也認為,引進直播課之初,上課內容和本校教師課程不接軌。“外教課就是讀繪本,很有難度,很多單詞孩子們不認識,外教也經常講一些複雜的句子。”金雯稱,孩子們聽不懂,課上也不敢出聲。

因為反響不好,金雯所在小學引進直播課兩年後,停了一年,直至上課內容有了變化。據戚星雲介紹,2017年9月,新教育基金會做過調研,發現某些學校接受不了“繪本閱讀”,通過和學校教師及合作方溝通,將繪本課程調整成同步課程,即根據學校教材調整外教上課內容,予以匹配。

“原本的外教課,只是讓孩子們讀繪本,但孩子們並不理解。現在和課本掛鉤了,孩子們不僅鍛煉了口語,還提高了成績。我們每次測驗、作業,都會體現出這種進步。”金雯稱。

樊美靜說,“程度稍差一點”的學生跟不上外教節奏,往往會跟同桌說悄悄話,而課程改革後,這部分學生因此受益。但儘管如此,直播課上,這些孩子仍“不敢舉手”,“處於被遺忘的狀態”。“難度梯度設置得更細一點就好了。”

這些對外教來說都是“壓力”。給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中國學生上課,這對Anna來說並不容易。螢幕兩端的時差,意味著Anna必須“早起”。同時,她也在不斷適應孩子們的需求。Anna會依照孩子們英語水準和學校情況準備PPT,但她最終發現,最貼近、也最適合孩子們的教學方式是“遊戲”。

“對於小學生來說,一個陌生的外國人來教他們英語,這確實有難度。而在遊戲中,我們通過互動來學習英語。當然,僅僅遊戲是不夠的,當學生的語言水準提升後,則需要更深入的學習。” Anna認為,外教的任務不是“盡可能讓孩子們學得更多”,而是令他們產生興趣,在今後的語言學習道路上走得更遠。

“(接觸到的)很多學校都是偏僻的,讓學生覺得自己‘能’學習英語且樂在其中,這最重要。” Anna說。

因為課上聊的話題相對簡單,Anna和孩子們很少出現彼此無法理解的狀況,“只有一次,孩子們表現得特別驚異”——當Anna講到“英國的小孩沒有家庭作業”時,孩子們“非常震驚”,向中國教師大聲喊叫,“怎麽會這樣!”“難道英國的學生比我們優秀嗎?他們為什麽會不用做作業?”

直播不是全部,“配角”很重要

“外教課”引進後,學生們的改變頗為明顯。

東小仇小學英語教師張豔說,孩子們的聽力和口語“貧乏”,聽了一年“直播課”後,班裡32個學生,能有30個在聽力考試中拿“滿分”。“此前(學生)不願意張嘴讀英語,甚至有學生在單詞上將發音標成漢語,現在敢說,也喜歡說,對課本上的小故事進行表演。”張豔能感受到,孩子們“自信心強了”。

這不全是外教的功勞,幾乎每一個本校老師都為此作出了“犧牲”:偏遠地區的學校英語課程本來就少,每周至少一堂直播課,這意味著本校教師的課時減少,教學壓力隨之增大。更為重要的是,平常佔據講台中央位置的教師們,現在得站在教室角落,擔當“配角”。

“孩子們上直播課時,當地教師是否在場,他們的表現不同。”Anna說,有教師在教室時,每個學生都“畢恭畢敬”。“但一旦教師離開教室,只有我在時,他們就不再安靜了,說話會很大聲,教師一回來,又恢復原樣。”Anna有些無奈。

“這是直播課的一個缺陷——外教畢竟不是真的在教室裡,得我們協助。”因此,張豔華認為,直播課“更適合小班額”。“我們班三十多個人,外教不能每個孩子都照顧到。”張豔華提到一個例子,班裡一個孩子坐在後面,經常前半節課聽外教講講,後半節課就“自己玩了”。

當然,任課教師不僅是“秩序維護者”。“直播課上,我們是個配角。”李原解釋,外教老師的口語地道、專業,而孩子們年齡小,聽不懂指令,這就需要本校教師告訴大家“意思”,配合教學。

“中方教師應該是一個橋梁。”東小仇小學副校長龐佔軍說。每次直播課前一周,外教會將上課內容發到群裡,請本校教師熟悉一下知識點,並在課前組織學生預習。“外教課件比較新穎,課間也會穿插一些小活動,或者是聽歌曲。”龐佔軍認為,通過直播課,教師們也能聽到、學到純正的口語。

李原愛好英語,直播課聽多了,自己也成了“學生”,試著摸索教學方法。“下學期準備模仿外教,開設學生主導的課堂,比如進行遊戲、表演情景劇,讓孩子不再單純乏味地跟讀錄音、看動畫,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李原介紹。

“對出身英語專業的本校教師而言,接觸外教的機會也很少。他們也在抓住機會,在直播課中學習和提高。”鍾鳴中心小學校長章彬說,外教的課聽多了,在發音、知識面、及“教育方法的藝術性”方面,本土教師確有提高。

“外教課太少了”

外教直播課壓縮了本校教師的課時,但幾乎所有的受訪教師都表示,“外教課太少了”。

澎湃新聞接觸的多所學校,在新教育基金會的“免費”援助下,隻開設了一個“直播班”,最多覆蓋一個年級的學生。

“涉及的面太窄。”樊美靜所在學校僅有四年級的一個班能上外教課,臨畢業時,有六年級的小孩說,“學了幾年英語,還沒機會上外教課,特想試試”。樊美靜便安排了一節外教課,孩子們頗為“興奮”,課上不停和外教交流。“真心希望(直播課)能覆蓋到更多的學生。”樊美靜說。

鍾鳴中心小學引進直播課後不久,曾邀請當地其他學校教師來“聽課”,教師們都說“好”。校長章彬認為,倘若農村孩子在三年級開始學英語時便接觸外教,且每周課時再多點,小學畢業時,英語能力會有飛躍式提高。

孟州市教培中心教研處長趙順新認為,“外教直播”課堂引進以來,東小仇小學從中“受益匪淺”。據其介紹,東小仇小學外,當地另有3個“外教直播”試點班級。

趙順新曾聽過幾節直播課,對外教老師的教學專業程度頗為“肯定”。“通過調研,老師們也普遍反映,外教的教學理念、方法比較先進,在輔助外教課程時,本地老師也能獲益。”作為教培中心工作人員,趙順新希望這種模式得到推廣,令更多孩子“接觸到純正的英語口語”。

但這並非易事。滿洲裡市汪泉小學老師張豔華擔心,倘若後續直播項目需要收費,“會有停掉的風險”,“學校資金緊張,開支太大。”而據金雯介紹,直播項目曾在她所在的銀川西夏區回民小學停過一段時間,其中即有“資金”原因。

對此,戚星雲告訴澎湃新聞,新教育基金會經費有限、外教有限,給到簽約學校的實驗班不多,“直播項目是‘一年一簽’,一年結束後,我們會綜合評估,如果資金充足,就續簽。”

已有個別地方教育局向新教育基金會表態,願意給予支持;匹配一部分政府資金,以“公益價”的形式將課程堅持下去。“項目要持續,資金源很重要。”戚星雲稱,作為一家非公募基金會,考慮到課程持續性和覆蓋面問題,該基金會希望同公募基金會合作,以眾籌的方式維系項目運行。

“學校師生讚同、認可外教的工作,很想續約直播課。”章彬稱,學校決定引進“外教直播”時曾得到教育局支持,但想要繼續下去的“關鍵”,仍是“爭取教育部門的認可”,予以經費支持。章彬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實在不行的話,我們也會組織教師學習外教的教學方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