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一定很想知道,為什麽成功人士總是要有一個悲慘的童年

我們都很熟悉這樣的套路:一個成功人士必然有一個悲慘的童年。不管是文體明星、文學巨匠還是商業巨頭,如果沒有一個悲慘的童年作為襯托,他們的成功總是顯得那麽的蒼白,總是讓人感覺缺少了點什麽。

之所以給每一個成功人士配上一個淒慘的童年,是為了突出成功人士的個人努力和拚搏進取,讓公眾更加地崇拜他們,為他們鼓掌喝彩。這是一種勵志文化,也算是一種賣慘文化。

特別令人難堪的是:即使是外國友人,也會在本土化重塑的過程中,生搬硬套地給人家加上(編造)一個淒慘經歷。

最為典型的是愛因斯坦,頂尖理論物理學家的童年竟然是一個數學白癡?後來,終於有人辟謠,說愛因斯坦童年不僅不是數學學渣,反而是個學霸,愛因斯坦的面子總算是找回來了。

個人覺得,如果總是宣傳成功人士有淒慘的童年,對於那些真正有淒慘童年的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成年以後,貧困兒童在反省自己失敗時,眼前浮現的全部是成功人士逆襲的例子,這時候所有的煎熬和痛楚都轉化成了自責,“別人都能成功,為什麽就你失敗”這句話會一直縈繞在他們的腦海,這對他們來說很不公平。

那麽,為什麽在中國賣慘文化會有這麽大的市場?為什麽在中國的勵志文學中,總喜歡為成功人士標配一個淒慘的童年呢?這是有深層次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根源的。

秦漢以前,社會階層基本是不流動的。生為貴族,則世代貴胄,生為貧民,則世代貧困。戰國時期,秦等諸侯國設計了軍功授爵制度,看起來平民也有晉升之路,實際未必。

貴族帶著門客一起團隊作戰,既能保證人身安全,積累軍功也要容易得多。貴族自身有好裝備,好武藝,門客從小精研武藝,無比忠誠。貴族有門客從旁護衛,進退自如,門客的軍功也都是自己的。

而一般平民,能保證自己不死就了不起了,根本很難取得軍功。 稍微研究一下就知道,戰國時期的名將全都是貴族出生,平民沒有一個。至於讀書當官,秦漢以前讀書基本都是貴族的事,跟平民沒有關係。

所以,陳勝、吳廣才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聲。那個時候,沒有什麽勵志文化,也不需要賣慘,因為逆襲是不被允許的,賣慘是沒有市場的。

西漢時期,社會階層逐漸有流動,這個時候,基本上就確定了勵志文化和賣慘文化的總基調。

漢朝舉薦官員的形式主要是舉孝廉。顧名思義,孝子廉吏將獲得入仕為官,執政一方的優先權。在漢朝,舉孝廉出身的名公巨卿非常多,舉孝廉成了底層向頂層躍遷的主要方式。

這個制度本來是個優良的制度。古代官僚重在安民,安民比發展經濟更重要。古代也是道德社會,道德力量比法治重要得多。一個官員品行高潔,很大程度上就表明他能夠勝任官位,保境安民。

凡事就怕但是,舉孝廉制度慢慢地扭曲,慢慢走向了背離。各個郡縣為了自己推薦的孝子廉吏能夠被朝廷看中,挖空心思給他們加光環,甚至是編故事。如何能突出孝順:家裡越窮就越容易突出。

兩個事例作對比,一個是家裡只有一碗飯全部讓給老母親吃,自己吃觀音土;一個是家裡小康,讓老母親有魚有肉吃得開開心心。明顯第一個就要感人得多。

廉吏就更不用說了,如果飯能吃飽,衣服上補丁不夠多,那能叫廉吏嗎?廉吏當然是越窮越好。舉孝廉制度到了東漢末期,弊端叢生,裝窮賣慘,弄虛作假幾乎成了慣例。

隻舉一例。東漢有一人名叫趙宣,將親人葬了以後,在墓道中“行服二十餘年”,真是個大孝子。後來地方官發現他在墓道中得了五個兒子,這種駭人聽聞的事真是屢見不鮮。

曹操深知舉孝廉制度的弊病,發布了《舉賢勿拘品行令》。這個詔令矯枉過正,它打破了社會上的道德主導力量,卻沒有很好地建立法治的力量來取代道德力量,於是曹操不出意外的失敗了。

後世雖然沒有照搬漢朝舉孝廉制度。但是,“家庭貧窮的人肯定道德高尚”“成功人士應該出生低微”這種古怪的邏輯一直保留了下來,在現代結合勵志文學,雞湯文學,變成了一種賣慘文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