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互聯網泡沫是試驗場,資本寒冬是過濾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李檬

近日,我跟一位天使投資人談到一個老問題:2019年都在講“過冬”,外部環境確實不大好,投資人都開始打逆風球(降低增長預期,收縮、鞏固戰線),那麽,創業公司該如何做出選擇?

近期確實有一些不太好的消息佔據媒體版面,主要有兩個方面:

1、“裁員潮”已席卷全球,美國、歐洲、中國無一幸免。歐美幾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大眾,美國最大移動運營商Verizon,歐洲家具巨頭宜家(IKEA),裁員規模都是萬人以上。中國除了很多金融、地產公司裁員規模巨大,包括京東商城、知乎、錘子科技等互聯網公司的人員調整比例也超過30%。

2、創業公司要拿到新的融資,難度不斷加大。就算投資人出手了,也會跟創業公司簽“投資框架協定(可以毀約)”,目前毀約率已接近1/3。於是,接連有創業公司支撐不住,資金斷流,說倒就倒。

過去,你如何判斷一家創業公司好壞,主要看創新力、擴張力、續航力,現今更看重“耐寒能力”。

我常跟團隊同事講:“真正的強者,一定最能忍耐極寒。我們要學世界版圖中的俄羅斯人!”

當年,拿破侖、希特勒在軍力最鼎盛時期,都選擇發動一場遠征,兵鋒指向俄羅斯。結果,俄羅斯人背靠極地嚴寒,不僅擊敗了拿破侖、希特勒,更是改寫了那個時代的世界版圖。

哪怕在極端苦寒的西伯利亞凍土地帶,俄羅斯人也能持續生存下來。極寒,就成了他們最有力的戰略武器。

所以,我更強調創業公司要學會“將耐寒能力轉化成為生存優勢”。

泡沫與寒冬:創業和投資市場的完整邏輯

我記得有一句話是這麽說的,“創業和投資市場的完整邏輯,就是從泡沫到寒冬、再從寒冬到泡沫的反覆輪回。泡沫是試驗場,寒冬是過濾器。”

這當中要理清3個核心要素:

1)什麽叫資本泡沫?

資本泡沫,就是大家普遍感到前景樂觀、覺得有很多投資機會,生怕錯過,使勁往裡投錢。

比如你投了100家公司,其中有2家成了Uber、Airbnb,那就贏了,哪怕換來98具殘骸。

此前,你不確定這100家公司中誰會是最終贏家,所以,每一家都不會錯過。你不知道閃電何時打下,但閃電打下之時,你要在場。

於是,無數的風險資金投了無數的創業公司,哪怕注定浪費98%的錢,但寧可錯投一千、不可放過一個,擔心放過的那一個,恰恰決定了整個投資的成敗。

資本泡沫無疑是有好處的,仔細想想:

新的藍海市場出現之前,你知道哪個方向能挖到金礦嗎?你不知道。所以,有風險資金進來冒險,泡沫越大,探索的人越多,就能探索更多的商業可能。

資本泡沫,也是在培養、教育市場,比如外賣大戰中,美團、百度外賣、餓了麽就通過燒錢補貼,引導大家養成了網上訂餐的習慣,網約車市場、移動支付市場也有補貼、引導用戶的清晰痕跡。

一個藍海市場的基礎設施、大量熟練人手,比如百萬外賣小哥、不計其數的共享單車,都要有人冒險燒錢才行。

資本泡沫,就是有人願意花很多錢做各種試驗,創造各種商業可能性,浪費自然不可避免,好處也不要漠視。

2)寒冬何時到來?

如果你投了10個公司,其中就有一個是騰訊或者阿里巴巴,這個遊戲就能持續下去。

如果你投了100個公司,連一個ofo小黃車也沒撞見,當初看起來像是機會的,最後都成了碎鈔機,這個冒險還能進行下去嗎?寒冬也就來了。

泡沫時期,你知道錢投下去會發生什麽,就像擲骰子,你知道結果肯定是6個數字中的1個,比如統治中國電商市場的,不是阿里巴巴就是京東商城,統治美國社交網絡的,不是Facebook就是Twitter。

可是寒冬時期,你不知道將會發生什麽,不確定一個市場(比如共享租車、P2P網貸)是否能長期存在下去,可能你投的100個公司都會死掉,你甚至沒有機會擲骰子。

寒冬使你反思:當初我腦子怎想的,一些創業公司好像產品沒啥進展、盈利模式也經不起驗證、管理亂糟糟的,除了概念和想象力,也沒啥硬通貨,我怎麽就如此慷慨,給了這些公司這麽高的估值呢?

其實,創業公司只要跟資本相關,難免會有“虛擬”成分,可能一個公司、一個項目根本不值得投,你也知道。但這時願意冒險的錢(風險資金)很多,你可以投了A輪以後,做一些包裝和妝飾,使之看起來很有吸引力,你心裡想的,其實是如何在B輪退出……至於這個創業公司(項目)是否能成大器,並不重要,你更關心有沒有高價接盤者。

如果“估值虛高”的創業公司越來越多,真正“價值落地”的越來越少。比如今年你公司估值10億美元以上,明年、後年總得經過檢驗,盈利能力根本撐不起自身這個高估值。這種情況越來越多,就會澆滅風險資金的冒險熱情,寒冬的到來就不可避免。

眼下幾乎就走到這一步。

3)資本寒冬的最大價值是“對偉大企業的過濾和識別”

資本寒冬的最大變化,不僅是錢少了,投資人的心態、想法也更加務實。

泡沫時期,你投一個公司或者項目,可能隻關心它用戶多不多、流量大不大,至於這個用戶是怎麽來的,流量是不是穩定,有多大開發價值,都可以從長計議。

寒冬時期,考慮問題就更加具體、更加挑剔,比如你毛利率怎樣?獲客成本是多少,需要客戶交易多少次,才能覆蓋這個成本?用戶留存是否穩定,是否具有自然增長的潛力?團隊是否具有凝聚力,核心員工的流失會產生多大負面影響?如何推進產品(服務)的創新和迭代,是否具備那些條件?……利潤、成本、用戶、團隊、創新能力,都會被詳細檢驗。

其實,資本寒冬的最大價值是“對偉大企業的過濾和識別”。

20世紀30年代,美國遭遇極其嚴重的經濟危機和資本寒冬,很多成熟公司紛紛倒閉,而福特汽車、惠普(HP)、迪士尼、IBM卻逆勢崛起,當時已經是亨利·福特第三次創業了,惠普、迪士尼則是在車柯瑞誕生的。

2000年前後,阿里巴巴、騰訊、新浪和網易經歷了早年的互聯網泡沫,市值都遠遠高於原來的10倍甚至20倍。

2008年金融海嘯,絲毫擋不住蘋果、台積電的強勢崛起。

所以,經過資本寒冬的考驗和過濾,那些真正的偉大企業才顯露真容。

寒冬期的創業邏輯

你我眼中的資本寒冬,其實都是“必然的回歸正常”。你很難再遇見,那種憑著一個故事、幾頁商業計劃書就得到一大筆風險投資的好事了。

曾經,很多創業公司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打出一張金玉其外的王牌,等征服投資人、拿到錢以後,時間將慢慢暴露其中的破綻。

現今,創業將逐漸回歸初心,真正成為一場可持續的遊戲。不再出現今天看到一個項目,明天就給一個條款,後天就要簽字這類情況。每個案子做的時間會更長,聰明的錢,要有更長時間的盡職調查。

在我看來,寒冬期的創業邏輯主要有兩個關鍵詞——精英創業和坦誠務實。

1)精英創業

國內早期的互聯網創業者,大多是草莽英雄。

比如,馬化騰當年因為網絡呼叫機的項目招標失敗,不忍心50多萬元做的系統就這麽打水漂了,才堅持自己運營,一步一步才有了騰訊的今天。比如馬雲,第一次高考報的是北大,結果數學零分,落榜,第二年才勉強考到杭州師范學院。大學期間,他和七個同學一起去做兼職,結果七個同學都被錄用了,就他一個被淘汰。臨近畢業,馬雲和三個同學去面試當警察,結果只有他一個失敗者……這些失意者後來構建了一個互聯網江湖,其實,都是當初無可奈何的被動選擇。

現今,互聯網早已不是當初草根創業的天堂,創業門檻發生了明顯變化,尤其是寒冬時期,精英創業才更有機會。

美國的互聯網神話是精英創造的,諸如比爾·蓋茨、拉裡·佩奇、馬克·祖克柏等等,他們一般都在常青藤大學學習過,家庭條件也都比較優越。放眼國內,精英創業的主力則是那些很成功的互聯網公司中高層,帶著對行業的深刻理解出來創業。

他們不是靠一個想法、一項技術,就大膽行動。創業的根本是建立一個“精英組織”,組織與產品不同,做一個產品是暫時的,建立一個企業就要以人為本,吸納什麽樣的人才、找什麽樣的合夥人、團隊的組織架構是什麽樣的、怎樣建立激勵機制、決策過程是怎樣的……所有這些問題,精英創業者因為有長期經驗積累,可以妥當做好規劃、安排,草根創業者短期內很難駕馭得了。

2)坦誠務實

泡沫與寒冬,不管怎麽輪回,互聯網創業始終繞不過一個現實——超低成功率。

互聯網確實帶來了很多機會,同時,也伴隨著競爭環境的高度透明。過去,你開一個店,借助於資訊不對稱、不通暢,賣家總比買家精明。

現今,你一上網就會面臨超越空間、超越時間的完全競爭,已經沒有Number one(第一),只有Only one(唯一)。

你不能做到頂尖層次,幾乎就沒有活路,這種競爭環境,創業成功率高得起來嗎?

即使你做到行業的頭部位置,也要應對行業的跌宕起伏、周期漲落。通常每隔三到五年,就會有一次資本寒冬。

比如2008年影片網站寒冬,對應是2005-2007年間資本狂熱追捧影片網站;2011年到2012年的電商寒冬,對應是2009年到2011年的電商熱潮。而寒冬過後一般都會有一個收獲期,行業出現了很多整合、並購,出現了一些行業巨頭,耐寒能力、創新能力達到新高度。

面對資本寒冬,最重要是,做到坦誠務實。

大多數人沒有資源和能力做到Only one,或者行業頭部位置,就要直面現實。

創業未必就是一件嚴絲合縫、堅持到底的事,能做就做,不行就跑。

巔峰的時候要謹慎,谷底的時候要韌性。不論何時,都要尊重商業常識,比如努力黏住用戶、手裡握有現金、商業模式要離錢越來越近、凡事量力而行不能使成本失控……

小結

創業如同造船。船是由誰造出來的?你可能認為,是工程師設計、造船廠製造。我曾經聽一個船舶專家說過,船舶的出現離不開人的創造,但人的想法是千奇百怪的,要不斷在風浪中試錯。船舶設計的形態、樣式,都是被風浪篩選出來的。造船的技巧,就是將船舶的耐顛簸能力轉化成為性能優勢。

同樣道理,好的創業公司也一定是被寒冬篩選出來的。創業的技巧,就是“將耐寒能力轉化成為生存優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