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蕁麻疹反覆發作難治癒?根源問題在腸道

蕁麻疹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暫時擴張和通透性增加而發生的一種局限性血管反應,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過敏性瘙癢性皮膚病,常表現為皮膚黏膜驟起大小不一的水腫性風團,發無定處,消退迅速,且常常伴有劇烈瘙癢、輕度隆起的風團、紅斑,消退後不留痕跡;也有部分患者伴有發熱、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其他臨床癥狀。蕁麻疹反覆發作,每周不少於2次,且連續發作6周或以上者為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雖然極少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由於病程長頑固性瘙癢反覆發作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及睡眠,給患者及其家屬造成極大的困擾,甚至引發嚴重的心理障礙。若消化道粘膜受累時,還可伴發嘔吐,噁心,腹痛,腹瀉等全身癥狀,甚至可出現血壓降低等過敏性休克樣癥狀。

引起蕁麻疹的原因較多,大體可分為9種:食物,主要以動物蛋白最為常見,如魚蝦、雞蛋、牛奶釋放組織胺的藥物如阿司匹林、嗎啡;病毒、細菌、真菌及寄生蟲感染;吸入物,如塵蟎花粉、灰塵等;蚊蟲叮咬也可引起過敏反應;溫度、日光摩擦等物理因素;遺傳因素如家族性寒冷性蕁麻疹,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的發病與遺傳因素有關

臨床上一般會選用抗組胺類和激素類藥物,但這類藥物通常只能緩解當時的不適癥狀,停用後沒有持續作用,因此容易複發。並且抗組胺類藥物有心臟毒性及嗜睡等副作用,激素類藥物有骨質疏鬆多毛症等副作用,長期使用會對身體產生損害。

新近研究表明人體的健康與腸道內環境微生物有密不可分的聯繫。正常的腸道菌群能夠調節一系列廣泛的、功能各不相同的免疫相關基因的激活或關閉,誘導T細胞和B細胞的活化,從而幫助宿主抵禦外來病原菌的侵害。而一旦腸道菌群結構發生失調,各種過敏性疾病便隨之而來。

波蘭雅蓋隆大學醫學院微生物系Anna Tomusiak教授研究顯示在接受利敏舒抗過敏益生菌的受試者中,免疫調節性細胞因子IL-10、IFN-γ和TGF-β水準較高,並提供有益的Th1免疫調節信號,抑製過敏性Th2反應的發生和IL-4、IgE抗體產生。

蕁麻疹患者腸道菌群紊亂,黏膜屏障被破壞,腸上皮細胞通透性增大,腸道免疫系統對食物抗原和微生物代謝產物獲取量增加,促使Th2反應加劇。經利敏舒益生菌治療後,除可減少炎症因子的釋放,弱化過敏時腸道的炎症反應,修復腸道屏障功能,還可抑製機體對過敏原的Th2極化,促進Th1細胞分化和發育,增加黏膜中sIgA的含量,從而改善過敏體質,預防腸道過敏反應的發生。利敏舒益生菌可維持模型動物體內Th1和Th2的免疫動態平衡,起防治過敏的作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