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契丹王朝消亡之謎 強盛契丹王朝為何突然衰敗

契丹族是中國古代遊牧民族,居住在蒙古及中國東北地區,采取半農半牧生活。古契丹有八部,涅裡是遼的始祖。

契丹人有三年選一次可汗的習慣,早期可汗都在大賀氏家族中產生,中期在遙輦氏中產生,最後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夷裡堇建立統一的契丹。唐代末年,契丹貴族首領耶律阿保機乘機建立了與五代和北宋相始終的遼朝。

契丹,一個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歷史,一個遠逝的民族,契丹,像他們的文字那樣神秘而遙遠。讓我們——追尋遠逝的民族。

“天書”之謎

1922年6月21日,一位名叫克爾文(Kervgn)的比利時傳教士,在中國內蒙古巴林右旗一座被盜掘一空的古墓中,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滿了奇怪的類似文字的符號。

契丹王朝消亡之謎 強盛契丹王朝為何突然衰敗

當時,沒有人能識別這猶如天書的符號。這些符號公諸於世後,一時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些“天書”究竟來自何方,它們又給世人傳達怎樣的信息呢?

據考證,這是一座900多年前的契丹人墓葬,那麽,那些符號會不會是契丹文字呢?據史書記載,契丹人建立遼國後確實曾經創造契丹字,然而,契丹文字早在700年前就失傳了,後人見都沒有見過。專家們斷言:“天書”無疑就是早已被歲月掩埋的契丹字。

結論一出,人們興奮異常,也充滿期待,這一個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歷史會不會由此顯現出來呢?

此後,在當年遼代的疆域內,又陸續出土了更多的契丹文字和文物,通過對文字的破解人們或許能更多地了解契丹。1986年,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發現一座契丹公主與駙馬合葬墓,它是迄今為止出土遼代文物最多的墓葬。墓穴喪葬制度明顯受中原文化的影響。

雖然墓中的屍骨已經風化,但包裹他們全身的銀絲網絡和蓋在頭上的黃金面具紀錄了主人生前的雍容華貴。墓中的陪葬品從金器、玉器到生活用具精美絕倫,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工藝水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騎馬打仗之外的契丹。顯然,這個貴族墓葬是了解契丹人所建立的豐富多彩的遼朝的一扇窗口。

那麽,一個消失的王朝,會通過這扇窗口顯現出它的本來面貌嗎?

契丹,像他們的文字那樣神秘而遙遠。

契丹的本意是“镔鐵”,也就是堅固的意思。這是一個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為一個中國北方民族就已經出現在《魏書》中。他們兵強馬壯,驍勇善戰。

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機的部落首領統一了契丹各部,於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大遼。大遼王朝最強盛時期,曾經雄霸中國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頁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謂氣壯山河。

契丹王朝

契丹王朝在中國北部持續存在了200多年,與宋朝形成南北對峙的格局。在此期間,中國中原地區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被阻斷,以至亞歐大陸中西部國家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契丹的統治之下。

於是,契丹成了全中國的代稱。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裡第一次向西方介紹東方時,就以契丹來命名中國,時至今日,在斯拉夫語國家中,仍然稱中國為“契丹”。

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的《楊家將》,講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軍隊在楊家將率領下與強大的契丹軍隊激戰沙場的故事。

契丹民族不但創造了強大的軍事王國,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遼寺和遼塔就是其文明程度的體現。至今在黃河以北地區保存下來的古佛寺和佛塔,有的始建於遼代,有的在遼代翻修過。

它們巍峨雄偉,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堅固挺拔。尤其山西省應縣的釋迦塔,是全世界現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結構塔式建築,歷經多次地震而不毀。不難看出,創造如此輝煌文明的民族,一定有著相當的經濟基礎和雄厚的工程技術力量。

同時,也可以看出契丹王朝對各種文化兼收並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漢族人才以外,還通過和宋朝的貿易獲得先進的生產技術。契丹這個馬背上的梟雄,確實在中國北方開創過一派繁華的時代。

然而,如此一個強大的民族,竟如同過眼煙雲一般在天邊的地平線上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大遼滅亡

契丹王朝的滅亡不難從史書中查到。據記載,大遼和北宋對峙長達160多年,出人意料的是,最終滅掉大遼的卻是曾經歸附於契丹的女真人。

契丹王朝消亡之謎 強盛契丹王朝為何突然衰敗

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在大遼的疆域內攻城掠地,並於1115年建立金朝。10年後,完全取代了盛極一時的契丹王朝。一部分幸存的契丹人在皇室成員耶律大石帶領下被迫向西遷移,在今天的中國新疆和中亞地區建立了西遼,又稱哈喇契丹國。

這個帝國也一度強盛,但最終又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所滅。之後,契丹的殘余勢力又在今天的伊朗南部建立了起兒漫王朝,但不久還是在黃沙彌漫的異國他鄉銷聲匿跡了。

契丹文化的消失

在中國歷史上,雖然改朝換代頻頻發生,但原有的文化傳統總能代代相傳。然而契丹王朝滅亡後,整個契丹文化也隨之消亡了。

分析發現,從契丹王朝建立到1271年元朝建立,在這短短的300多年間,中國出現了遼、北宋、西夏、金、南宋和元等朝代。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由於取得政權的統治者分屬於不同的民族,因此朝代更迭也導致了整個民族的地位和相關文化都發生了轉換。

契丹人後裔

就在人們尋找契丹人蛛絲馬跡的時候,生活在大興安嶺、嫩江和呼倫貝爾草原交匯處的達斡爾人,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

當地傳說,幾百年前,一支契丹軍隊來到這裡修邊堡,從此便定居下來。這支軍隊的首領叫薩吉爾迪漢,就是達斡爾的祖先。

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歷史,找到了大量證據表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

但這些只是間接的證據,是不能給出定論的。

與此同時,在雲南施甸縣,發現了一個仍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統稱“本人”。在施甸縣由旺鄉的一座“本人”宗祠裡,人們發現了一塊牌匾上面篆刻著“耶律”二字。“本人”說,這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先祖阿蘇魯,並表明他們的契丹後裔身份。

歷史上確有記載,阿蘇魯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後裔,他的先祖曾參加西南平叛戰爭。但如何證明這些“本人”就是阿蘇魯的後代呢?畢竟漠北和雲南相隔萬裡,在沒有確切證據之前,學術界始終未能給這個自稱契丹後裔的族群“正名”。

遼朝與北宋、西夏、金一度並存,四個政權之間的戰爭與和平,一度成為我國中世紀後期歷史的主流,同時也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遼朝自耶律阿保機稱帝,共歷八帝,當國210年。其轄境最廣大時,東起鴨綠江,西抵阿爾泰山,北到貝加爾湖,南至河北、山西北部一帶,地域不可謂不廣,國祚不可謂不久。在其繁榮昌盛之時,周邊的政權如北宋、西夏和金等政權,有的接受冊封,成為遼的附屬;有的每年交納巨額歲幣,以換取和平,其國勢不可謂不強大。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有如此國運國勢,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並不常見。然而,就是這麽一個非常優秀的民族及其政權,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敗的境地?又是如何退出中國傳統政權主流,最後竟然集體消失在茫茫草原和大漠之中,不能不令人深思......

南征北伐

遼國由古老的契丹族建立,契丹族從哪裡來,史學界眾說紛紜,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遼河上遊是契丹族人民早期活動的重要地區。關於契丹族的起源,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契丹族的始祖奇首可汗乘白馬出遊時遇到一位駕青牛車的女子,奇首可汗與該女子相愛,兩人婚後生下八個兒子,據說就是契丹族八部的祖先。唐鹹通十三年(872年),契丹族傑出的首領耶律阿保機出生在迭剌部的一個新貴族家庭。阿保機成年以後,身體魁梧健壯,武功高強,而且胸懷大志,成為經國濟世的人才。

唐天複元年(901年),剛剛而立之年的阿保機被推舉為迭剌部的“夷離堇”(軍事首長)。他多次率軍出征,擊破室韋、突厥和奚人部落,甚至越過長城南下掠奪河東、代北,俘獲了大量牲畜、人口,大大增強了迭剌部的政治和軍事實力。唐天四年(907年),契丹八部一致推舉阿保機作為聯盟的可汗,自擔任可汗之日起,阿保機就積極進行建國稱帝的準備。9年5月,阿保機的族弟剌葛等人聯合發動叛亂,阿保機果斷采取措施,平息了叛亂。戰爭雖然歷時三年,牽製了阿保機的兵力,打亂了他對外擴張的計劃,但阿保機的首領地位也借此得以鞏固。

916年,阿保機正式稱帝,國號契丹,建元神冊。阿保機稱“天皇帝”,妻子述律氏稱“地皇后”。歷史上契丹的國號曾有幾次變動:947年改稱遼,983年又改為大契丹,1066年改稱大遼,此後不再改號,直到1125年被金所滅。在漢人和與之結盟的中原割據政權的影響下,阿保機已經不甘心隻做草原遊牧部落的統治者,他把目光投向了草原地區之外。阿保機稱帝後,加緊向周邊用兵,他龐大的征服計劃是:征服漠北,佔領遼東,臣服高麗,南下幽、薊,將統治範圍推進到黃河以北,建立一個南到黃河,北至漠北的北方大國。

神冊二年(917年),駐扎在太原的軍閥李存勖聚力量進攻後梁,征兵新州(今河北涿鹿),激起軍民不滿,李存勖的部將盧文進舉兵降遼,這為契丹提供了一次絕好的南下機會。阿保機抓住戰機,很快發動了對中原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新州、幽州之戰,他指揮契丹兵聯合盧文進合攻新州,擊敗李存勖部將周德威,並圍攻幽州達半年之久。之後阿保機雖在李存勖援軍的強大攻勢下被迫撤軍,但幽州實際被盧文進控制,這為契丹再次南下留置了一個重要通道。

神冊六年(921年)冬,阿保機再度率軍入關,下涿州(今河北涿州),圍定州(今河北定州),與李存勖大戰於沙河、望都(今河北沙河市和望都縣),攻勢猛烈。只是後來天降大雪,契丹軍馬糧草奇缺,傷亡很大,阿保機才不得已撤兵。兩次用兵失利後,阿保機改變了戰略部署,將進攻方向轉向西北和東北,計劃先征服草原諸遊牧部落,解除來自側翼的威脅,再全力南下爭奪河北、河東。天讚三年(924年),他親率大軍,大舉征伐吐渾、黨項、阻卜等部,兵鋒北至烏孤山(今蒙古國肯特山),西達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次年,阿保機又舉兵東征渤海。渤海是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政權,政治和文化都在北方各民族之上,素有“海東盛國”之稱,但當時的國力已經下降。阿保機降服渤海後,改為東丹國,意即東契丹國,由皇太子耶律倍出任東丹王,管理東丹事務。這樣,阿保機將勢力擴大到了渤海沿岸。

遼建國前後,大批漢人進入草原地區,阿保機的統治靈活地兼顧契丹族等遊牧人口與漢族等農業人口,使遼朝成為兼治蕃漢的多元政權。他不僅任命效忠於己的本族和妻族子弟控制契丹諸部,還積極網羅漢族的有識之士,如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等,協助他管理漢人並處理漢民族的諸項事務。

作為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新興遊牧民族的首領,阿保機十分重視本民族的文化建設。他命人參照漢字制定了契丹大字,參照回鶻字創製了契丹小字。契丹文字後來失傳,解放前,考古學者在遼慶陵(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北)出土的“哀冊”上看到了許多奇怪的文字,經過確認,古老的契丹文字重新為世人所認識。阿保機以其卓越的軍事、政治才乾,統一了草原各遊牧民族和北疆大片領土,加速了契丹民族和北方各遊牧、漁獵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天顯元年(926年)七月,阿保機在由渤海國回軍途中,病死於扶余府(今吉林農安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